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如今争执激烈的“普世价值”,属于西方意识形态领域的东西,很多大学生由于没有领悟其真正本质,很容易产生认识上的误区。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过程中,必须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予以分析和解答“普世价值”问题,并且能够正确地向大学生揭开“普世价值”的神秘之纱,让大学生彻底认清“普世价值”的实质,即世界上不存在所谓“普世价值”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如何让马克思主义道理触动青年学生的心灵,实现铸魂育人的效果,是思政课教学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讲深、讲透、讲活”的要求,为思政课教师讲好马克思主义道理指明了方向与路径。讲深刻要求思政课教师深学理论、深悟教材、深究学生;讲透彻要求思政课教师学理彻底、理论对症、活用素材;讲鲜活要求思政课教师讲出理论精气神,激活理论创新使命感,激活课堂活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故事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素材。我们能够从中发现文化的价值,增强“四个自信”,丰富思政教育的手段,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讲好中国故事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优选故事素材,提升叙事的生动性,吸引学生注意力。思政教育要讲透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明确思政教育的目标,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素质,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中国故事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于春江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2):61-64,54
当前在思想舆论界广泛讨论的“普世价值”问题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学术问题,而主要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问题。“普世价值”思潮在我国的泛起是复杂国际国内背景下出现的一种争夺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现象,其实质是要改变我国政治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社会主义方向。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重新界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目标和功能,重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是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回应“普世价值”思潮冲击的三个向度。  相似文献   

5.
梁杰 《河南教育》2023,(5):28-30
高职院校讲好“大思政课”意义重大,有着坚实的理论和现实依据。高职院校讲好“大思政课”,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把握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教学与实践的关系、教材与教法的关系。讲好“大思政课”,要从教师提升“内功”、打造“营养丰富”的思政课堂、改进教学方法三个方面着力提升。  相似文献   

6.
邢云 《天津教育》2022,(13):45-46
<正>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围绕提高思政教师综合素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六个“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其中把“政治要强”摆在首位,“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这是思政教师的第一要求。一、思政教师需要树立什么样的信仰在我国,思政教师肩负着为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传递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7.
“大思政课”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发展的新动态和新形态.实践育人是“大思政课”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思政课”视域下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体系,要建好“大课堂”、搭好“大平台”、用好“大资源”、讲好“大故事”,注意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引导与学生主体性互动相结合、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相统筹、拓展教学内容与丰富实践教学形式相结合.通过深化育人理念、优化课程设计、统筹教学资源,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体系构建.  相似文献   

8.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肩负着培养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其价值功能的实现有赖于学生主动性的学习。智慧课堂是一种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发展起来的智慧教育形态,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体现。智慧课堂要求教师变革其教学方式,从而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形成自主性学习能力。通过采用超星学习通教学平台进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研究发现,在智能化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可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依据平台数据进行学情分析、推送多样化学习资源、发布学习任务、促进立体化交流互动、给予即时性反馈评价等,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培养其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形成文化自信,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9.
要解答“普世价值”这个重大的时代课题,深刻的理论分析无疑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出,主张“普世价值”的人提出的“普世价值”的依据,即“抽象人性论和全人类共同利益”是不成立的,“普世价值”的概念内涵也是不科学的。而且人们从探究“普世性”和剖析“价值相对性与绝对性关系”这两个方面,也能揭示出“普世价值”理论体系的不成熟。因此。后现实社会中,“普世价值”在理论上不存在,在实践中也难以实行。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条件下,思政课教学需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增强思政课的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用理讲好思政课”、探索有效的“讲道理”的方式方法是当前思政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讲故事是思想文化传播的最佳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讲好中国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文章以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阐述了运用“故事化”手段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实践创新方法及其重要意义。为了提升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意愿和教学效果,任课教师应当在教学设计环节利用现有课程建设基础,运用“故事化”手段,实现“会讲故事”向“讲好故事”的转变,提升当前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重要论述,为思政课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思政课讲道理的本质决定了思政课教师需要讲明政治道理、讲清历史道理、讲实发展道理、讲好文化道理、讲活人生道理。同时也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扎根理论研究、关注学生想法、灵活教学方式,最终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  相似文献   

12.
李勇斌 《教师博览》2023,(29):20-25
<正>置身全民埋头“刷屏”的泛娱乐化时代,读书还是不读书,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它既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的文明程度,也直接影响到教师的专业成长。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只读政治教材与课程标准,甚至只读马列著作,是讲不好马克思主义的。他必须确立“大阅读观”,超越学科视野,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相似文献   

13.
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是“双主体”教育模式的主要实践阵地,通过对现实话题讨论适当安排,可以克服个人社会经验的片面化,增强理论联系实践的反思性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解压”社会压力,从而使“双主体”教育成为真正的双主体之间的互动,并通过这种方式来克服双主体之间可能产生的异化。教师为防止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论与现实的断裂、学生自我意识的封装,可以凭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性增强讨论中的说服力,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追求引导课堂讨论的价值立场,用情感共鸣克服学生的对政治理论的封装,并最终塑造学生理性平和的社会情绪,从而实现思政教育的“双主体”模式的价值目标任务。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普世价值"思潮备受关注.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普世价值"思潮,帮助他们破除认知上的模糊和困惑,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以揭示"普世价值"的本质为出发点,以基本问题的澄清为核心内容,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科学方法的指导为重要保证,切实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普世价值"思潮.  相似文献   

15.
“普世价值”本质上是一种代表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思想体系,是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进行思想渗透的工具。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认清“普世价值”的阶级本质;必须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警惕“普世价值”的政治图谋;坚持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神支撑,认清“普世价值”的欺骗性;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准则,认清“普世价值”的虚伪性。  相似文献   

16.
以学生为中心是新时代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导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把“教材导向什么”的价值维度、“学生需要什么”的对象维度和“运用什么手段”的路径维度统筹起来。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要求,需要在时代热潮中思“危”直面隐忧挑战,在他者镜像中思“退”明确角色定位,在大格局构建中思“变”找寻应对之道;进而深入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政“金课”方法论,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关切的精准对接来讲“深”,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有效引导来讲“透”,注重满足学生真实需求的多维供给来讲“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直面挑战,勇于探索,努力讲好一门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相似文献   

17.
在教育信息化加速发展背景下,构建基于SPOC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新模式,对于提升高等教育信息化水平、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发展、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与实效性等具有重要价值。基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混合式学习理论建构的思政课“一二三四五六”SPOC教学模式,具有细化教学流程设计、强化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更具针对性等优势。该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实施路径:加强阵地建设,突出思政课价值引领作用;推进三种方式转变,坚持学生中心导向;促进教师三大能力提升,锻造新时代师资队伍;做好三项保障服务,建立健全支持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8.
深刻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重要论述,必须把握讲好思政课的三个明确要求:讲深、讲透、讲活。增强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功底、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是讲深思政课道理的前提;阐明思政课的政治性、学理性和现实性是讲透思政课道理的关键;创新思政课话语体系、课堂内容和课堂形式是讲活思政课道理的根本。  相似文献   

1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承载着要为学生一生的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的重要功能。思政课本质上是理论课,上好思政课的关键在于以理服人。因此,不能丢掉思政课的理论性质;思政课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通过文献积累、思想积累、生活积累,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用问题导入的方式、对象融入的方式和“有我”的方式达到以理服人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说:“讲好思政课,不仅有‘术’,也有‘学’,更有‘道’”,是“道”“术”“学”三者的辩证统一。高职院校思政课的“道”,是思政课课程的立德树人之道、理想信念之道、追求真理之道,它蕴含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中,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术”,是思政课教师的科研之术、教学之术和课堂艺术,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学”,是指引导青年学生学理论、学方法、学思维,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本领,是让青年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高职院校思政课的“道”“术”“学”具有内在辩证统一关系,统一于社会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