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9 毫秒
1.
人教版《历史》必修3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79页说:“1956年9月,《人民文学》发表了青年作家王蒙的小说《组织部里来了个年轻人》,描写了北京市某区党委会里.一个青年干部同区委组织部一个副部长的官僚主义作风作斗争的故事。”该书第284页则表述为:“王蒙写了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小说原载《人民文学》1956年9月,题名为《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那么,究竟是《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还是《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呢?  相似文献   

2.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发表于《人民文学》至今已六十年。每个时期的解读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从"毒草"转为"鲜花"绽放,在历史的轮换中呈现出来的文学价值,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迹。  相似文献   

3.
对《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解读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阐释。当我们抛开以前附加在上面的价值取向和政治性解读,努力回到五十年代的历史现场,以一种年轻人的心灵去感受《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会体会到它侧面反映了五十年代年轻人的感情生活。  相似文献   

4.
1、小说题目新解小说原题为《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1956年9月号《人民文学》发表时,编辑部将题目改为《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后来收入1956年《短篇小说选》及其他集子时,作者又将其改为原题。粉碎“四人帮”后出的《王蒙小说报告文学选》里也用的原题。可见王蒙用这个题名有他的用意。两个题目的逻辑重音不同,作者的题目放在“年轻人”上,而改题是“新来的”。这样就牵涉到小说的视角问题。前者是内部视角《尽管是第三人称,但小说的基点是在林震身上,以林震为视角的》,在审美品格上,标明了小说的表现性,而主要不是生活写实。后…  相似文献   

5.
从广义修辞学角度阐释《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批评话语:在语词层面,“真实”、“不真实”、“歪曲”构建了批评主体的精神世界;在语句层面,“反诘句”、“否定句”突显了批评的话语方式;在语篇层面,政治标准、教育功能、党性立场推动了批评的意识形态化.本文亦在阐释,在特定的修辞语境中,批评话语如何参与了批评文本和话语主体精神的建构.  相似文献   

6.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表现的是一个年轻人的人生实现愿望,同以政治形式反映出来的传统文化规范的冲突和摩擦。这种似乎是个人理想与外部现实的冲突,贯穿了王蒙后来的很多小说,这也是王蒙小说为当代丈学提供的一个解读中国社会冲突的重要的主题线索。在《组织部》里,“年轻人”——林震,是这个小说的原发点,这篇小说是由他的感受、体验而产生的,或者说,小说的动机与意向性,都产生于林震的内心经验,作品反映的是一个心理事件,因而是一篇心态小说。但在客观论的片面认识论的时代思潮中,小说不可能不被错读和误读。刘世吾的真正悲剧是被组织,被革命话语所异化,而非“革命意志衰退”。林震是个个人主义者。个人主义同集体主义时代必然构成冲突,林震的喜剧性遭遇由此决定。  相似文献   

7.
论文从《阿Q正传》这个经典文本本身出发,对小说中“革命”话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首先对文本中的主人公阿Q的朴素的革命观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又从作者鲁迅写作小说的缘起以及时代背景的角度,结合作者本人所认为的革命的内涵进行了解读,作者本人对于“革命”的基本态度是不能仅有政治革命,还必须有思想革命。最后从前辈研究者的成果中,进一步分析总结了研究者从专业阐释者的角度出发对革命问题所作的的深入理解和再认识,对文本内外多重交错的文学、革命和政治的多重角度来综合理解“革命”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成长”是青少年生命历程中的一个重要内涵,也是文学表现的重要内容。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这篇小说所表现的一个年轻人的心灵和精神在社会规范下的成长这一事实,对我们今天仍然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时代呼唤对文本的多样解读,池莉小说历来被认为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但当我们试图从叙述学角度对其重新进行阐释,就会发现其小说含有相当数量的评论话语,这将为我们重新解读池莉及其叙事作品提供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0.
从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初,关于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评论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内容:"反官僚主义小说"的问题小说、"青春体"的成长小说、刘世吾与林震的关系及其他。这部小说的评论以及由此展开的争论和评价能够带给我们很多当代文学的信息进而勾勒出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化思潮发展的一幅侧影。  相似文献   

11.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是在《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的影响下问世的,两篇小说在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均有相似之处。但作家王蒙不是拙劣地模仿来自苏联的文学作品,相反、他的作品不少地方还有所超越。总的说来,两篇小说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12.
路遥小说《人生》中的高加林出身于农村,而又充满着对城市的向往。他进入城市的渴望彰显现代性的诱惑和魅力。在“城”与“乡”之间,作为“城”与“乡”的双重“他者”,高加林的人物形象得以丰满地呈现.而这种城乡之间的张力所凸显的现代性因素为解读《人生》提供了新的观照视野和阐释角度。  相似文献   

13.
霍桑的小说《红字》向来被认为是17世纪英格兰地区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它对某些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地解剖,认为"原罪"是当时社会问题和矛盾的根源。但是对"原罪"的解读,随着社会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哲学大师黑格尔从认识论的角度重新构建了"原罪说"。文章从此视角出发,结合小说《红字》的文本,对"原罪"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4.
王海鸽被称为“中国婚姻第一写手”,她的小说反映了现代婚姻中的种种问题。研究者们大都从女性的角度来分析其小说,对其中的男性却很少涉及,文章将以《新结婚时代》、《中国式离婚》和《大校的女儿》三部小说为例,对婚姻中的男性形象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5.
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的主题解读历来是多重的,本文就从传统文化角度入手,以“度”这个关键词为核心,深层挖掘了小说《长恨歌》中传统思想在各个方面的体现,认为“贵和尚中”的中和之“度”是作者在该小说中体现出的一个潜在的思想,并从审美层面、人事层面及城市摹写三个层面,层层递进地举例分析这种“度”之体现,从而试图阐释在王安忆的小说中这一文化潜意识的流露。  相似文献   

16.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是在《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的影响下问世的 ,两篇小说在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均有相似之处。但作家王蒙不是拙劣地模仿来自苏联的文学作品 ,相反 ,他的作品不少地方还有所超越。总的说来 ,两篇小说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17.
《生死场》是萧红的成名之作,也是对于当时社会产生较大影响的一部作品。多年以来,关于文本的解读和阐释,尤其关于小说的主题意蕴,一直存在着很大争议。简略地说,《生死场》的内涵可以从生与死、女性话语和民族主义三个层面加以理解。最初鲁迅和胡风对小说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释,但由于时代的和其它方面的原因,民族主义内涵备受关注,“抗日文学”说一直是权威阐释,而其它重要内涵却被忽视了。自20世纪80年代起,国内外批评者运用新的理论,或从启蒙主义角度、或从纯文学角度、或从女性主义角度重新对小说进行阐释,逐渐发现了过去被遮蔽的重要内涵,并阐发出新的意义,然而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顾此失彼的现象,出现了一些新的偏差和遮蔽。  相似文献   

18.
E·M·福斯特的小说《印度之行》长期以来被作为反殖民的经典文本来阅读,随着后殖民理论的兴起,人们对它进行了重新的解读。后殖民理论的代表人爱德华·赛义德《东方学》的发表为文学作品的解读提供了新的角度,作为一个二十世纪初的英国作家,福斯特未能避免西方集体意识的影响。对《印度之行》的重新解读证实了小说描写中存在着明显的东方主义话语,西方根深蒂固的东方主义思想在小说中得到体现和再生产。  相似文献   

19.
文章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解读阐释美国作家费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主题内涵。文章认为,《了不起的盖茨比》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的寓言故事,盖茨比的梦想是“美国梦”的代表和化身,盖茨比的死亡是物质主义和理想主义严重对立和冲突的结果,它象征着“美国梦”的破灭。  相似文献   

20.
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脱胎于1965年的“百花时代”,这是一部讲述知识分子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及由此带来的困惑的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