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语文教学如果使用讲授法,教师讲得主动,学生听得被动。以讲授法为主的讲读课无法充分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教学效果较差的状况越来越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关注。要提高讲读课的教学效果,必须采用能克服讲授法弱点的教学方法。本试验意在用“比较法”组织课堂教  相似文献   

2.
陈金涛 《甘肃教育》2020,(5):137-137
一、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1.死板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利于信息技术课堂效率的提升。目前,大部分农村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教师讲得“不亦乐乎”,学生却听得“一塌糊涂”。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型极强的课程,教师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生硬晦涩的理论知识,学生肯定难以消化和吸收,这种“大田漫灌”的教学模式得到的结果只能是:教师讲得费劲,学生听得吃力,致使课堂效率低下。  相似文献   

3.
建构主义认为 :“我们应该把知识与能力看作是个人建构自己经验的产物 ,教师作用将不再是讲授‘事实’ ,而是帮助和指导学生在特定领域中建构自己的经验。”这种“建构”观点 ,不断渗透进各个学科教育领域 ,推动了现代教学的发展。一、“讲”与“学”的积极性问题 :有的教师知识面广且深 ,课前准备了很多物理学史或生活事例 (但有时与新知无任何联系 ) ,讲课风趣和幽默 ,充满激情 ,学生听得天花乱坠 ,有时在一片笑声中却感觉什么也没学到 ,学习效益并不高 ;有的教师讲课认真积极、井井有条 ,将知识分析得很透彻 ,学生听得轻轻松松 ,似乎明明…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感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许多时候教师讲得唇干舌燥,学生却听得有气无力甚至呼噜声起……原本最具灵性美感、充满生活甘甜芳芬气息的语文课堂怎会变得如此枯燥无味呢?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缺乏朗读训练显然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一些教师不重视朗读,甚至认为在课堂上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朗读,会耽误自己授课的时间,于是把课中“读”改成了课外“读”(课前读或课后读)这样教师一进课堂便抓紧一切时间“讲”,殊不知学生课前读落实了没有?一旦未落实,在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毫不知晓的情况下,即使老师讲得再精彩,学生也不见…  相似文献   

5.
在传统的教学中,许多教师课前查阅大量资料,课上滔滔不绝教得十分卖力,总以为把所有的知识点都讲到了,才对得起学生.但结果却往往是事与愿违,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  相似文献   

6.
物理教师经常能听到学生反映:“课听得懂,题不会做.”这种现象确实影响着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试图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探讨这个问题形成的原因.1 从“教”的方面分析从“教”的方面来说,课听得懂,主要是由于教师下了功夫,把课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教师重视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想方设法要把基本知识教好.教师明白,如果学生掌握不好基本知识,就谈不上运用知识去做题.但是,学生听懂了课,未必会做题.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相似文献   

7.
关注语文复习课的课堂,我们经常看到的是教师在上面一讲到底,嚷得口干舌燥,学生在下面默默地听,听得云山雾罩。要不就是学生埋在练习题和测试卷中抬不起头来,之后是教师从头至尾地订正,学生无可奈何地被动接受。于是乎,教师感叹“复习课难上”,学生埋怨“复习课没劲”。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呢?笔者结合自己平时的语文教学谈几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的教学中,许多教师课前查阅大量资料,课上滔滔不绝教得十分卖力,总以为把所有的知识点都讲到了,才对得起学生。但结果却往往是事与愿违,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对此,有的教师百思不得其解:  相似文献   

9.
新学期伊始 ,笔者有幸陪同领导听了几节高三文科班的历史课 ,发现当前中学历史教学在某些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个史论结合的老问题。例如 ,我们听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这一课。教师重点讲了“铁农具的使用”和“商鞅变法”。而且讲得很清楚 ,学生也听得很认真。领导 (非历史学科科班出身 )认为教得很好 ,问我有什么看法。我说 :“教师还没有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好比师傅传徒弟 ,十步留了一步。”领导不解 ,要我讲个究竟。我说 :我曾发表过《中学历史最难教的是什么》 ,提出了教师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  相似文献   

10.
我们常常能听到对一些老师的赞扬:“某某老师的课讲得真好!”“某某老师的课讲得很精彩!”这不仅让人想起很多年前听到的一个故事:某学校有两位语文老师,一位口才很好,且非常幽默,一堂课讲下来,常常是笑声不断,学生听得非常过瘾;另一位虽也是语文老师,但口才就差了不少,讲不了多少精彩的东西,学生也就不怎么爱听,索性就干脆少讲。但奇怪的是,第一位老师所教的学生就是没有第二位老师所教的学生学得好,一时间曾被传为怪事。这是课程改革前的故事,现在想来当然就不觉得奇怪了。第一位老师“讲”,是在“讲授”,就是把自己所知道、所理解、所感…  相似文献   

11.
试卷讲评课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反馈测试评价的结果,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弥补缺陷,纠正错误;总结归纳不同类型题目的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应用,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目前部分教师做法简单,“依题逐讲”、“就事论事”,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枯燥无味”,效果自然不好。这些传统的做法也与新课标理念相差甚远。那么,怎样才能优化试卷讲评课教学,提高讲评课效率呢?  相似文献   

12.
在现实教学中,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上,注重讲课形式,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至教师以“讲”代“教”,学生以“听”代“学”,背离开了“教学工作是教师教学生学习”的原则。本文是一高三物理复习课不同教学模式中教师主导作用对教学效果影响的实例。  相似文献   

13.
刚开始教语文时,总是按部就班地借助教学参考书,按照“作者介绍-分析文章-归纳中心及写作方法”的程序进行教学,每课如此,学生听烦听腻了,自己越讲越没劲。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听得有兴趣,自己讲得轻松愉快,是我多年来在课堂教学实践方面的一个难题。实践出真知,这几年,我的语  相似文献   

14.
一谈起应用写作课,人们往往会被它相对稳定的格式和行文方式所束缚,认为应用写作课无非是讲讲各文种的特点、写作方法、注意事项等,每堂课都按这种程序进行,教师讲得“乏味”。学生听得也没劲。然而文章不是无情物,“散文如此,应用文亦然”。也就是说:“应用文虽不象散文那样直抒其怀,但洋溢于字里行间,也有或浓或淡、或隐或现、或直或婉的感情色彩,怎样把这种感情色彩灌注到教学过程中,讲出激情,以至于感染学生,达到预期目的呢?  相似文献   

15.
毛主席教导我們,凡事要从实际出发。教学工作也不能例外。要調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正确地处理教师、学生和教材的关系,就要从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出发,采取启发式的教授法,使課堂真正成为师生双边活动的场所。过去我往往重視教师教的一面而忽略学生学的一面,总以为課本上的內容学生看不懂,必須教师讲得深讲得细。但事实上井不如此。我記得上学期教初一代数“一元一次方程”的时候,有些內容教师还沒有讲到,学生已把习題做好了。这说明学生是有一定的閱读能力的。有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能联系过去学的知识,提出富有思考性的問題来。如初一学生学习了有关不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政治课“自主-合作-创新”三维复合教学方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普遍采用着“上课教条条,下课背条条,练习抄条条,考试考条条”为特征的“应考型”教学方式。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 “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也累”“道德停留于口头,品德停留在笔头”,整个教学过程缺乏生机与活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越来越差,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相似文献   

17.
多年来,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大体是逐词解说,即“对号入座”法、朗读背诵法、文学欣赏法相结合运用。虽然是三者结合运用,但由于教师单调、长时间逐词讲解,学生机械地听、记、练,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厌烦疲劳。单纯注重了教师的教,忽略了学生的学。而和谐教学法注重讲得精,练得活,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减轻了学生理解和记忆的负担,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学任务顺利有效完成。按照和谐教学法“精讲活练”的原则,下面简要谈谈笔者进行文言文教学的三个步骤:自学讨论、精讲活练,背诵互测。自学讨论教师围绕教学目标,提出自学的具体要…  相似文献   

18.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叶圣陶说:“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不着教。”又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么好,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学,不培养自学能力,无沦如何是学不好的。”要教会学生自学,力求使学生通过教学而逐步达到“用不着教”。因此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就成为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基于上述认识,我采取了如下措施:  相似文献   

19.
99年高考虽已降下帷幕 ,但余音袅袅 ,我们不时地听到学生反映 :“今年的化学试题几乎都是老师平时课堂上讲过的类同题 ,听课时都懂 ,就是在考场上做不出 ,算不准 .”这种学生“听课易懂做题难”的现象确实是当前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它直接影响着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本文笔者试图从“教”和“学”两方面探讨这个问题形成的本质原因 ,供教师们参考 .一、从“教”的方面分析从“教”的方面来说 ,听课易懂 ,主要是由于教师下了功夫 ,把课讲得深入浅出 ,通俗易懂 ,教师重视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教学 .想方设法要把基本知识教好 ,教师明白 ,如果学…  相似文献   

20.
在绘画作品中常常留下方寸之地,给人亦显天地之宽,无限的想象.画,切忌画得太满、太实.我们平日里的课堂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从很多课堂呈现让我们意识到教师的过多担心现象普遍存在:一怕学生没有自主学习能力,二怕学生不理解,三怕进度来不及.我们教师确实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知识点讲得面面俱到、点滴不漏.然而却忽略了学生是课堂中的主体这一重要因素,这也导致了这种现象时有发生:检测时发现好多题目都是课上讲过的,可是很多学生却答不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