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桂林 《文教资料》2005,(4):189-191
文本作为作者独特思想和体验的载体,它的价值和内涵的发掘,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而《语文课程标准》又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综观教学现状,不少教师在处理文本价值取向与学生独特感受的关系上存在偏颇:或者片面强调文本价值取向,画地为界,对学生智慧的火花视而不见;或者片面强调诊视独特感受,漫无目的,对学生认识的偏向置之不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标准》)重视文本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独特感受,目的都在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完善学生的语言系统,发展学生的个性…  相似文献   

2.
追求“个性化”阅读,让学生有“独特的感受”,这是对的。问题是语文教师要有灵心慧眼在独特体验和文本价值取向之间找到支点——“度”。新课标要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是建立在“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上的,我们只有把握“适度”,讲究“力度”,并在此基础上追求“高度”,才能真正使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谐统一,这样才能把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引向正确的轨道。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倡导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但是,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不能让个性化阅读背离正确的价值观而丧失阅读的明确意义。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做到既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又注重文本的价值取向,实现两者的和谐统一呢?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即时引导的能力和智力。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十分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积极倡导个性化阅读。但不可否认在个性化阅读实践中存在不少观念上的误区和偏颇。笔者认为:要真正演绎个性,放飞心灵,实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教师要为其提供路标,指明方向。一、个性化阅读的根本——尊重文本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现象:有些教师为了“珍视”学生多元的感受、体验,使课堂生成精彩,对学生游离文本、曲解文本的知识“生成”或不置可否,或大加褒扬,忽视对文本价值取向的引导,导致文本的失落。尊重文本是个性化阅读的“根”和“本”…  相似文献   

5.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当培养学生“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这段简要描述,涉及到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目标和导向——既要尊重学生独特体验,又要重视教师对文本价值取向的引领,引导学生多元化解读文本,发展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向我们传递的是一种全新的“现代阅读理念”,其意义在于同时承认文本和读者的主体地位,从而展现出既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又要考虑文本的主体性的阅读观。于是,当学生的多元感悟与课文的价值取向产生矛盾时,  相似文献   

7.
如今,在新课标精神指引下,广大教师都很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朗读,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和感悟。于是,在教师的明确鼓励或暗示下,学生们谈论对文本的阅读感受时各抒己见,所言莫衷一是,可谓五花八门。面对课堂上这种热热闹闹的场景,教师往往过分地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而忽视了正确的价值取向的引导。  相似文献   

8.
有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注重体验”这一新理念存在片面认识,曲解了“珍视学生独特体验”的内涵,将阅读感悟的多元化误认为可以脱离文本异想天开,随心所欲。课堂上教师迎合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却丢掉了文本赋予的价值取向,这与《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  相似文献   

9.
武宪 《文学教育(上)》2008,(24):125-12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实际操作中,有的教师顾此失彼,没有把“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与“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统一起来,致使语文教学出现了“价值取向”与“独特体验”不和谐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同时还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中,我们既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也要尊重作品的价值取向,找准学生独特体验和教学熏陶感染之间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11.
王成 《教学与管理》2010,(10):26-2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在语文学习中,要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获得独特的感受,教师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教师要宽容但不能纵容,即允许学生阅读中所发生的“误读”,但对其中的错误不能不置可否,更不能无原则地鼓励。因为不管如何解读文本,有些底线是不能违背的,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匝要的内容。阅读教学可以检测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iE如叶圣陶所言:“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还强调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奉之间对话的过程……阋渎教学的重点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面对文本,教师和学生都是作品创造的积极参与者:阅读文本的过程实质是对作品的再创造过程,是动态地建构文本意义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作为读者的地位,尊重学生个体独特的阅读体验。但又决不是“放羊自流式”的教学。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因为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精神家园。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必然是广泛而深远的。同时,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也决定了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反应必然是多元的,因而,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强调“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正确感悟,在汲取学习材料的人文内涵时又有自己的感受、见解,从而实现价值取向与独特体验的有机统一呢芽笔者选…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然而,不少时候,学生的“独特体验”却违背了文本的“价值取向”。如:学生认为,“爱因斯坦并不伟大”、“邱少云是个大傻瓜”、“郑和下西洋没什么了不起”,面对学生的这些“独特体验”,我们教师该怎样处理呢?  相似文献   

15.
申入军 《中学文科》2009,(13):93-9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生独特的体验,源自阅读文本过程中的再创造。笔者试就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空白艺术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6.
正确理解《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理念”,处理好两对关系,即“学生体验”和“教师引导”的关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的关系。使“体验”不流于形式,不走向极端,真正落实“新课标”理念。  相似文献   

17.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生独特的体验,源自阅读文本过程中的再创造。笔者试就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空白艺术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审视目前的课堂教学,我们发现有以下两种倾向:一是不少语文教师对新教材的人文思想底蕴,对新教材为我们提供的对学生渗透和熏陶的人文品格、人文精神等丰富因素,没有深层次探索;二是一些教师虽然对教材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索,但是过分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而忽视了“价值引领”。面对纷至沓来的生成,一些教师置文本的价值取向于不顾。以致引导失控,导致学生认识的偏差。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提到“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感受和理解”。由此派生出来的是:对文本的理解无需“唯一”答案,人人都有个性化的见解,人人在读“自己”的文本,“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由此可见,正确认识多元理解与文本价值取向的辩证关系尤显重要。  相似文献   

20.
李建林 《现代语文》2014,(10):107-108
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感受文化底蕴,培养审美情趣。阅读教学中感受和领悟的主体是学生。《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育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作为新课改形势下的语文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注重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愿望,唤起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使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积极、主动、愉悦地参与学习过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主动参与和主动发展的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