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喻世明言》的入话类型可以分为四种:诗词、诗词+闲话、诗词+故事、诗词+闲话+故事。《喻世明言》作为“三言”最早问世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继承了唐宋元话本小说的入话而又有所发展,在话本小说入话的发展中具有过渡性:较之《清平山堂话本》的入话形式更完备,入话和正话关系更紧密,强调了教化功能。与“二拍”相比,“二拍”的入话形式更规范,入话的篇幅更长,承担着更大的劝善惩恶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关于《两拍》体裁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拟话本的困惑中国文学史上的元明时代,戏剧和小说这两种文学体裁的分化,逐渐明朗成演唱的戏剧和传诵的小说。鲁迅先生称此前此后模拟话本的小说为“拟话本”。这一出自《中国小说史略》中的概念屡经变化,其界限被随意划改,最后变成了如《辞海》所言的很宽的模糊概念:“拟话本是模拟话本形式而作的小说。”其代表作则为如冯梦龙之《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凌濛初的《两拍》:《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等。由鲁迅先生这一观点出发,则有种种派生的说法。如胡士莹的《话本小说概论》中说“拟话本则是文人模拟话本形式的书面文学,实际上就是白话短篇小说”;范宁《<话本选>序》中说的“宋文人编‘话本’,目的是预  相似文献   

3.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成书时代考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一部以“三藏法师”西行求法为题材的通俗文学作品,为著名神魔小说《西游记》的先导,在中国俗文学史和小说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我们所见到的有关论著都称其为宋代话本。如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将其列入“现存宋人话本”,陈汝衡《宋代说书史》将其列为宋代“说经”话本,北京大学中文系五五级编《中国小说史稿》说它是宋元间出现  相似文献   

4.
话本体制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和作家创作主旨的变化而衍变.宋元话本体制简略,仅具雏形.<三言>建立了较完整的话本体制,头回成为重要体制,入话亦成为一独立部分.<型世言>以教化为主题,入话成为宣扬教化的主要部分,头回则与入话融为一体且萎缩为教化的论据.话本小说体制的交化直接体现着作者主旨的衍变,当教化成为作品主题,故事则退居其后,沦为教化的工具.  相似文献   

5.
宋元话本小说的空闻结构具有“葫芦格”的外部结构与“双环”式的圆形内部结构,“葫芦格”结构包含构成隐喻关系的“头回”与“正话”,“双环”圆形结构包含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及其“圆满”与“非圆满”两种形态,它们共同缔造了话本小说的结构模式与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以来,宋元话本小说的艺术研究逐步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其中主要体现在文体形态研究、美学特征研究、叙事艺术研究、人物形象研究、语言艺术研究等五方面。如出版于80年代的胡士莹的《话本小说概论》,是迄今为止,对话本小说研究最全面的成果之一。但是,目前学界对宋元话本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只有将文本与说话人、听众及传播途径、接受场所等因素结合起来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研究,还原其原生态讲述情境,才能取得更大的研究突破。  相似文献   

7.
话本小说“篇首”的结构形式及其历史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话本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种文学样式,从文学角度进行研究的论著很多。本文从修辞史的角度切入,以定量分析与统计计算的方法对话本小说“篇首”的结构形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归纳概括,并以具体的数据统计为依据,提示了话本小说“篇首”结构的历史演进规律,勾勒了其具体的历史演进轨迹。  相似文献   

8.
话本、拟话本小说研究者大多认为,《三言》是宋、元、明话本的编辑和加工,其中有少部分为冯梦龙的创作;而《二拍》则是凌濛初(1580—1644)的创作。如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第3册)认为,《二拍》“实际上是两本创作集”(第972页)。其根据是凌濛初在《拍案惊奇序》中说过,冯梦龙将“宋元旧种”“搜括殆尽”,所以他“取古今来杂碎事,可新听睹,佐诙谐者,演而畅之”,乃成《拍案惊奇》。其实,说话人的底本——话本,不只宋、元有,明代也有;就是近代扬州著名艺人王少堂学艺时,他的师父传授给他的书段子也有底本即话本。凌濛初作为话本的爱好  相似文献   

9.
话本小说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话本小说中入话和头回存在的原因及其存在意义,诸多学者多有论述,但多是站在说书人的立场对其进行分析探究。本文以"三言"为例,从书面文学的角度来探讨入话和头回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章回体小说兴起之前,占据着中国古典小说主流的话本小说,逼真地描绘人们的生活与文化,通俗而朴实,接近当时社会文化的实况;其中的"入话",扮演着引导大众进入正话的关键角色,使他们易于进入阅读过程,并直接反映在作者着眼于"大众化"的造成与显示的叙事技巧上。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说:“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免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著者乃在是时则有意为小说”。唐人传奇所以能成为接近现代意义上的小说,鲁迅先生认为主要是作者的“有意为”,这种“有意为”的主要特征,鲁迅先生在同一书中提出“大归则究在文采与  相似文献   

12.
“诚望杰构于来哲也”──鲁迅论《中国小说史略》钟扬一、“此稿虽专史,亦粗略也”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以下简称《史略》),是中国小说史的开山之作。它问世之初,就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反响。胡适除了在他的小说考证中多次借重鲁迅的成果(当然,鲁迅在《史略》中...  相似文献   

13.
《中国小说史略》精辟阐发晚清章回小说《儿女英雄传》之政治思想倾向,系“有憾于《红楼》”,精神与之“正反”,“而成就遂迥异矣”;,指出“书中人物亦常取同时人为蓝本;或取前人”,十三妹“当纯出作意造”,其“性格失常,言动绝异,矫揉之态,触目皆是”;是书“绘声状物,甚有平话习气”,“特有'演说'流风”,是侠义小说之在清、正接宋人话本正脉,固平民学之历七百余年而再兴也”。鲁迅先生洞透纸背的考评论析,大抵精当,极富启迪意义。本试对十三妹形象进行再评价,对该书复杂的思想内蕴、作品艺术特色等进行探讨,并提出了个人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4.
《金瓶梅》“词话”本与说散本的开头差异主要表现在:“词语”本开头仍为传统的话本式开头,其“入话”“头回”与主体情节不够吻合,以“武松打虎”为开篇情节亦多有弊端;而说散本的议论性“入话”则其有强大的艺术功能,“西门庆热结十兄弟”的开篇情节更对全篇情节具有引发奠基与推动作用。这种差异显示出古代小说创作话本式构思结构模式与人独创的构思观念方法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关于“宋代说话”的分类,鲁迅在其《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根据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记载分为四科,即:小说、谈经、讲史书、合生,这一分类方法有误,是鲁迅先生对《梦梁录》的误读所致。实际上"宋代说话"应该分为小说、说经、讲史书和商谜四科,“合生”从属于“小说”。  相似文献   

16.
简论宋元话本小说的艺术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到宋元时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和“说话”艺术的兴盛,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小说──“话本小说”。它的产生,使中国小说从内容到形式都更加面向社会,面向大众,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白话小说。萧欣桥在《宋元时话本小说选》中指出,宋元话本小说“在艺术形式采用通俗的语言,新颖的体制,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它是封建时代的大众文学。”话本小说也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变迁》中所说:“至于创作之一方面,则来之土大夫实在没有什么贡献。但其时社会上却另有一种…  相似文献   

17.
佛教俗讲、转变伎艺与宋元说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俗讲、转变与“说话”的世俗化 佛教俗讲、转变等讲唱伎艺与说话之间到底有何关系?这是小说研究者探讨已久的问题:李褰《唐话本初探》称:“唐代说话是在古代的宫廷优人说故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路工《唐代的说话与变文》说:“变文的出现,比我国说唱文学出现的时间迟得多,应该说变文是吸取了我国说唱文学的营养发展起来的”;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云:“主要是市民和市民的‘说话’影响了俗讲”~①,凡此云云,其核心观点为:说话伎艺是在中国本土俳优诵说的文化传统中独立成长起来的,而唐代佛教俗讲、转变所呈现出来的种种…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在他的《中国小说史略》讲义中把《西游记》归为“神魔小说”,并名列这一章的首篇,可见《西游记》在古代小说发展史中的地位。作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被列为初中生课外阅读的必读作品。  相似文献   

19.
研究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产生过程,不难发现:鲁迅不仅描述了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历史,而且通过构建小说史,实现了文化批判和"学问根柢"重建的目的。"全本"《中国小说史略》应该是学术专著和课堂教学两种存在形态的统一。从"教学版"到"学术版"的变迁,《中国小说史略》通过小说类型命名和增删等将现代意义的"小说""历史化"和"自然化"了。鲁迅重写小说史不仅在于大学教育体制内作知识的更新,而且重新反思小说教育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小说史中,流传下来的话本集近三十本,多数出现在明末清初的四五十年间,其中尤以明朝覆亡前二十多年里产生的话本集影响最大,数量最多。真正纯粹的话本集,始于冯梦龙的“三言”,接着是凌濛初的“二拍”,以及“三言”“二拍”的选辑本《今古奇观》。可以说,自明末到清朝中期,在苏州、杭州、南京的土壤上,产生并发展过一个以冯梦龙、凌濛初为代表的,有着相当一致的文学思想的小说创作和小说评论的文学流派。我们现在要研究的,就是这个流派提出的几个主要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