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断句是近年江苏省测试文科高考生阅读文言文的一项基本功。教学中,我们发现要讲清断句,学生必须多读文言文,熟悉古汉语的语言习惯,有一定的语感,才能比较准确地进行断句。对文言文阅读量不大的高中学生,如果掌握断句的原则、断句的标志和规则,那就能加快提高阅读文言文的断旬能力。  相似文献   

2.
针对培养学生自学语文习惯有何必要和“如何培养”的问题,作者认为:一、“砍柴先要磨刀”,把学好汉语拼音、掌握字典、词典查法比作“砍柴”前的“磨刀”;二、要让学生有自学的时间和空间;三、指导自学方法,注重培养能力。这是重点部分,列举五种自学方法,并举了一些实例;四、反馈激励,促进自学习惯的养成。  相似文献   

3.
学习“洋思”教学经验,改革数学课堂教学,主要是学习“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而“先学”包括学生课前自学和课堂按教师设计的自学指导的要求、方法自学,小组讨论学习;课上自学有老师指导,兵教兵互帮,自然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而如何使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课前很好地完成自学任务则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4.
六年制语文11册《小英雄雨来》,讲的是雨来为掩护革命干部,和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歌颂了根据地儿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优秀品质。文中,作者四次写到“书”:第一次写雨来“向妈妈要了一块红布,包了个书皮”;第二次,写雨来跟老师学习识字课本中的“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第三次写雨来认真读书,“趴在炕上念他那红布包着的识字课本”;第四次写雨来“鼻子流着血。一滴一滴的血滴下来,溅在课本那几行字上……”当学生根据课后思考题进行自学、讨论,基本理解课文大意后,我们引导学生对作者为什么四次写“书”展开讨论、分析:四次“书”的描写各表示什么意思?(重点理解第四次“书”的描写。一是前后照应,第四次描写是前  相似文献   

5.
本文作者结合“教与学对应.教与数学对应”原理.说明预习不适合数学学科.编者以为,预习实际上就是课前自学.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数学自学”对多数学生可能不行,因为这样的自学,对这些学生来说,可能只有“结果”,没有过程,只见皮毛,不识就里.但在教师正确引导下又会怎样?卢仲衡教授的“数学自学辅导”至少在学优班里成绩是卓著的.本按执笔者在没有真正的学优生的班级(三流班级)进行“异步教学”实验,开始集中对学生进行自学指导和训练;接着用书面提纲提出“问题,,引领学生自学(多数章节课内进行,少数章节课前预习);最后才是学生真正的自学(教师巡回个别指导.并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从结果、获取过程、思想方法诸方面进行总结),似乎也取得了一定效果.在数学思维能力、自学能力逐步提高的同时,学生成绩也有较快的提高.50余人参加高考,数学得分率为75%,2人满分.据了解,有不少老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预习、自学并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现代教育的任务之一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实现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我校课堂教学采用“区别‘难易、轻重’指导自学”教学法能促进学生充分参与、主动探索并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其基本内涵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把教学内容分为易学与难学两部分,相应确定“自学为主”、“自学指导”或“重点指导”的课型。对易学部分,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调控下自学解决,并通过练习给予检测;对难学部分,  相似文献   

7.
遵路与探路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我们每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很重要的,循着作者的思路去理解内容,才会透彻、深刻。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自觉地开动脑筋,对课文融会贯通,理解作者的思路,那正是教学目的之所求。教学中,我进行了这方面的探讨。一、自学中摸索思路学生的自学,教师要加以引导,给予指点。刚开始训练的时候,我提出了读、查、划、想的自学要求。这阶段,只要求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当学生初步形成了自学习惯  相似文献   

8.
一、自学要求:1、了解赠序与序言的不同特点.2、了解一词多义和句子成份的省略.3、借鉴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4、认识勤学苦读,自励愤发方能业精有成的道理.二、自学提示:1、从介绍作者有关身世,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写此文的缘起与目的.宋濂生活在元、明交替的时代.自幼家贫,苦  相似文献   

9.
“自学教学”,它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是一种有明显优点的学习方法。作者从自已的教学实践出发,分十个方面,总结了“自学教学”的体会和做法。  相似文献   

10.
杜俊荣 《考试周刊》2011,(33):47-48
语文课是一门基础工具课,如何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作者从三方面作了阐述:培养学生自学语言的兴趣;教给学生自学语文的方法;培养自学语文的习惯。从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抓起,持之以恒,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以达到"用不着教"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1.
一、断句解读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二、考点解析2004年,断句被列入北京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作为一项能力来考查,2005年复旦大学自主招生试题中也出现了给文言文加标点的题目,2005、2006全国高考有多个省市考了文言文断句。断句是考查文…  相似文献   

12.
预习,顾名思义,预先自学温习将要学习的内容。既然是“预先”,那还是课前为好。理由如下: 一、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质疑”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当学生面对一篇新的课文反复诵读时,其原有的认识水平、情感状态同课文所揭示的深刻道理、情感之间的差距和矛盾必然会被诱发,故而产生疑问。  相似文献   

13.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造活动,它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课文内容,领会文章所蕴涵的恩想感情,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感情朗读重在一个“情”字,在感情朗读中,教师要引领学生经历一个产生“感情”、蓄积“感情”、释放“感情”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台阁体”是明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宋濂具有开风于先之功,“三杨”为典型代表。方孝孺作为宋濂的学生承前启后对“台阁体”流派的形成有一定的作用。方孝孺的许多文章也有“台阁体”气息,但又不完全具有“台阁体”风尚。本文就以其名作《蜀道易》为例来说明方孝孺与“台阁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一、提示、设问阶段在学生自学课之前,一般说来,教师要作一点“提示”,即运用提示性的讲解,或交待学习本课的目的要求,或介绍文章的背景及作者的情况,或指点自学的方法,或来一点生动有趣的“课引子”等等.提示的目的主要是以下两点:①给学生独立阅读创造一定的条件;②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作了必要的提示之后,则采用设问的方法,即向学生提出一些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如教《最后一次讲演》,提出五道导读思考题:①闻一多先生这篇讲演是在什么情况下作的?为什么取名“最后一次讲演”?②为什么说杀害李公朴先生是“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作者在痛斥敌人和赞颂烈士时,用了哪些词语表达他那爱憎分明感情?③闻一多先生预言敌人“快完了”,人民一定胜利有什么根据?④闻一多先生对  相似文献   

16.
自学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那么复式教学通过哪些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看法。一、适当增加动静层次,增设自学环节。我对教材采用了分层处理的办法,将两复式的动静两段结构,改为三段或四段结构,适当增加一些动静段次,为学生建立和增设自学环节。我设有三个性质不同的自学环节。1.授前预习性自学。新授前,我采用动静两个年级齐设预习自学。“动”年级,一般由教师提示本课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目标,明确第一次“动”的自学要点,让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自学看书预习,对教材心中有个底。“静”年级,教师根据本课或本次“动”  相似文献   

17.
我们进行了同教材、同课时《(第一次抱母亲》第二课时)、不同教师轮流上教研课的研讨活动。通过这次教研活动,我们对语文课中教师的地位有了一个较深刻的认识。一、体现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上《第一次抱母亲》中的第二、三自然段,主要是通过作者、护士及母亲的语言来表达母爱的无私。如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读懂、读好这段内容呢?A教师在教学时使用的是对比法。他通过让学生找出并比较句子中的一组数字:“八十多斤”重的身体和“一百多斤”重的担子,使学生明白母亲那瘦小的身躯之所以能年复一年挑起这样重的担子,是因为心中爱着…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异步教学中教师的五步指导第一步就是提出问题。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习,首先要从提出问题开始,这样就可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和学习内容,保证学生学习的系统性和有效性。由此可知,问题是学生在茫茫的知识海洋中遨游的灯塔和航标。而教师所提的问题,主要在自学参考阅读题中,设计一份好的自学参考阅读题,能对学生自学新知起主导作用,是学生学习新知的路标、向导、引路石、指南针!  相似文献   

19.
师生之间的“首因效应”,就是教师在学生面前的第一次“亮相”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所发生的效果。这个“相”亮的好与坏,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有着直接影响。所以有经验的教师对在学生面前的第一次“亮相”非常重视。从语言、教育、服饰颜色、手势、环境……等都做到精心设计,认真对待,使第一次见面给学生留下美好印象。良好的形象,使学  相似文献   

20.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断句标点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