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深刻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数智时代下教育数字化转型成为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文章阐述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特征,指出了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困境,提出实现数智时代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应加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设计,夯实新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智慧教育环境创新应用场景,技术赋能教育主阵地,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和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学生信息化素养和数字化学习能力等策略。  相似文献   

2.
以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创新,是新时代中小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南大学第二附属小学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建设升级软硬件基础设施夯实学校数字底座,构筑智能化的学校育人空间;利用信息技术赋能课堂变革,打造互动化、个性化、泛在化的新型智慧课堂;探索构建以数据为核心、生态为基础的数字化管理系统,从学生评价、教师研修、安全管理等方面着力变革重塑,不断提升学校的数字化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3.
数字化将成为我国职业教育进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新阶段的关键新动能。教学数字化是职业院校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职业院校的教学数字化转型主要受数字教育技术发展趋势、职业教育内生需求及职业院校教学生态变革要求三个因素驱动。职业院校教学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推动教学供给侧全领域系统性变革创新,目标是构建学习需求侧新技术融合的学习生态,特征是促进质量管理侧大数据赋能的教学评价。在转型推进路径上,应强化政策引领,推动教学数字化标准规范建设;优化转型支撑条件,夯实教学数字化基础保障;创新转型多元协作,完善教学数字化发展协同机制;加强系统转型设计,落实教学数字化发展质量保证。  相似文献   

4.
奚晓丽 《上海教育》2023,(30):36-37
<正>上海智慧教育平台:挖掘信息技术新动能,推动教育数字化变革根据习近平总书记“以信息技术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的指示精神,全面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区建设,依据《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1~2023)》《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上海试点实施方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新动能,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设上海智慧教育平台(上海微校)。  相似文献   

5.
正伴随着云计算、移动计算、富媒体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并伴随着开放教育运动、MOOCs、颠倒课堂、可汗学院等教育实践模式的冲击,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正加速进入推进融合实践、创新教与学方式、优化和变革教育系统的发展阶段;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的步伐正在向智慧型教学环境的探讨深入发展。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6.
教育数字化转型政策作为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不可或缺的顶层制度设计,发挥着重要的导向和引领作用。因此,厘清教育数字化转型政策制定的理念、框架、原则和路径,对于创新教育信息技术政策和规划,加速教育数字化转型,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发展极为重要。文章采用文本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介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政策和总体规划指南》的发布背景、内容框架、研究目的和问题,从人文主义批判视角论述了教育信息技术政策和总体规划制定的理念,阐述了制定政策和规划的指导框架和原则、政策制定的路径,讨论了面向整个部门的国家教育信息技术总体规划设计,最后提出了《指南》对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政策和规划制定的启示,以期为我国加速教育数字化转型,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内容,其深深植根于数智时代的土壤中。在这一语境下,我国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部优势主要体现为在线教育建设夯实了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基础、数字校园建设赋能数字化生态生成、教育理论研究明确了数字化转型方略,但同时仍面临传统高等教育教学体系致使数字化转型陷入路径偏差、高校教师数字素养及其培养缺位以及学分、学位管理体系不适应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需求等现实劣势。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既要依托数字经济发展、新型文化体系构建、数字新基建打造等时代机遇,亦要应对数字鸿沟扩大、知识碎片化、信息管理风险等外部挑战。我国在深入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需秉持强化优势、科学发展、开拓进取、战略规避的原则,具体应遵循以下路径:以教育数字化理论研究引领高等教育制度创新发展;依托国家在线教育平台系统性规划知识教学框架;借力数字经济发展助推数字校园建设;统筹建构数据智能基座,重点加强数据安全治理。  相似文献   

8.
王斐 《教育评论》2023,(12):24-32
数字化是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发展的初始阶段。自“九五”规划启动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经历了数字化转换、数字化升级两个阶段,通过“十三五”时期的准备与酝酿,已迈入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新阶段。但是,从各要素发展过程和关系来看,素养培育体系对创新融合体系的驱动作用不明显、数据治理体系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精准调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发展保障体系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全方位支撑引导作用不明显,是我国当前教育数字化转型面临的三大现实困境。为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我们应加强素养框架政策供给,推动素养培育体系改革;推广首席数据官职业化,健全数据治理组织;强化教育发展监测评估,确保发展规划落地见效。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重点和趋势,教研工作数字化转型是教研部门的必然要求。在分析了北京数字学校“空中课堂”两千多份问卷和一万多个电话内容的基础上,我们整理出数字时代教师、家长、学生的需求,从而提出数字时代北京市中小学教研转型的五个建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数字化(或智慧)教育科研平台,建立线上教研室;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化等新技术加强数据驱动的教学研究;统筹谋划和推进数字教育、教科研资源建设和开发研究,建立教育和教科研大数据;大力开展基于新技术的作业设计与管理研究,探索建立作业库、试题库;建立创新实验室,探索开展5G环境下的体验式、互动式教学研究。  相似文献   

10.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数据作为一种新生产要素,推动智能教育的数字化赋能升级,具有人性化、情境化、集成化和数智驱动等特征.本文通过拓展教育要素的内涵边界,打造"以数据自治演进"的内循环和"以服务主体为中心"的外循环,联合创设了一个集"主体—环境—资源—数据"四位一体的内外双循环系统模型;然后重点围绕健全数据治理和保障数据全周期覆盖、强化数据赋能和优化教学创新、构建教育智能体和服务主体新形态、瞄准人机混合智能和勾画智能教育新图景等,解析"数据+智能教育"发展的多重路径;最后从数据伦理规范、人机互信、多学科交叉和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阐释"数据+智能教育"面临的多重挑战,以期引起教育管理者、研究者、实践者等对于数据要素视域下智能教育创新发展的思考与共鸣.  相似文献   

11.
高珩 《科教导刊》2023,(27):1-3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创新,为高校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当前高校教学环境的数字化建设基本完成,呈现教学环境的互联互通、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和多媒化、教学管理的智能化、信息化教学服务的个性化和自主化等特征。同时,高校教育数字化转型也面临数字化学习环境中的主体互动不足,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不成熟,教学模式单一等现实问题。文章建议,加强教育与技术的融合,构建数字化高校教学环境;提升教育大数据的治理能力,提供数字化转型的资源保障;培养师生的数字素质,提升教育主体的能力与创新认同。  相似文献   

12.
自2012年至今,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等多个文件的指引下,我国教育信息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方面,探索积累并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与优秀成果,为推动智慧教育高质量发展发挥了积极效应。随着教育领域的数字化改革的逐渐加速,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新的战略目标。作为一名从事教育信息化多年的教育工作者,笔者就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与创新问题进行探讨,并就如何有效执行融合创新项目,推动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实现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数据是推动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要素,而充分发挥数据的价值,是推动教学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的必然选择。基于此,文章首先梳理了数据要素化的属性与价值,阐释了三个层级的数据价值释放机理;接着,文章探讨了数据驱动教学数字化转型的定义,并设计了包含数据赋能、技术支撑、数字转型、智能升级四个要素的逻辑框架;随后,文章分析了数据驱动的精准化教学、个性化学习、智能化考试、数智化评价、精细化管理等教学数字化核心场域;最后,文章提出基于大数据精准教学系统的因材施教路径。文章的研究为推动数据驱动教学数字化转型落地、破解当前教学改革中规模化因材施教难题提供了创新策略,对于开展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探索与实践也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老年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发展是老年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老年教育数字化课程建设成为老年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举措。然而,当前老年教育数字化课程建设上存在老年学员自身学习障碍、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社会刻板印象等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数字化课程的有效开展。上海老年教育通过聚焦数字化平台迭代升级,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培育数字化教学团队,推进“老年数字教育进社区”等举措,积累了数字化课程建设的经验和发展思路。基于上海经验,破解老年教育数字化课程建设难点,须深化课堂教学变革,形成数字化课程实施新机制;强化教师数字赋能,提升数字化教育教学水平;夯实数字化技术,更新在线课程评价管理系统;共建共享资源整合,保障数字化课程资源供给为建设路径,为老年人创造具有包容性、普惠性特征的老年教育数字化课程新图景。  相似文献   

15.
在“数字中国”的战略背景下,加快数字化转型与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已经成为了时代的潮流。在教育领域,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教育信息化已经抵达了“量变”到“质变”的关键节点。目前,中国教育数字化转型在顶层设计、实施路径等方面仍然面临挑战。本文结合《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介绍了上海市对教育数字化转型进行顶层设计、建立系统架构的进程,并对相关实施路径进行了阶段性的总结,包括通过新基建支撑教育的新愿景,通过数字基座打破数据壁垒,通过自上而下的场景规划与自下而上的案例探索共塑教育新常态,以及通过数字素养提升、评价改革、资源建设推动教育深度变革等过程,回应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一系列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16.
当前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推进已经进入深水区,《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出台肩负着促进学生数字素养提升,助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历史使命。文章深入分析教育数字化转型“转”什么的问题,挖掘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三个典型层面:制度层面的创新、物质层面的升级以及人的素养的提升。进一步地探讨教育数字化转型怎么“转”的问题,构建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系统运行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信息科技课程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系统中的制度耦合价值、物质统整价值、素养发展价值。随后,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系统中,审慎分析并指出当前信息科技课程的实施困境:在制度层面,政策理解与师资队伍发展不足;在物质层面,数字化软硬件设施与资源建设不完善;在人的层面,数字化教育实践意识与能力薄弱。最后,针对当前落实信息科技课程的困境,提出了针对性的实践策略:强化培训深度与广度,建立完善的信息科技教师培育机制;加快新教材建设步伐,完善课程内容和相关资源体系;重塑信息科技教育价值观,变革教学模式与方法;重视人机协同的教学实践,促进人机融合创新发展;落实“教—学—评”一致性,关注师生数字素养评价。  相似文献   

17.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当前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但其定义、内容、评价等尚未达成广泛共识。研究从实践出发,在梳理我国中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具体行动举措和综合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基础上,开发出中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评估框架和调查问卷,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调研。研究发现,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以政府引领为主导;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尚未进入教学核心流程;东中西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但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不均衡;教师数字化能力不足为数字化转型带来严峻挑战;教育新生态正在形成,但发展不均衡。面对这样的现实,我国应加强顶层设计发挥政府与企业的协同效应,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突破口推进核心要素数字化转型,向西部和东北及农村地区进行政策倾斜,加强教师数字能力建设,进一步优化中小学数字教育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8.
正当前我国正处在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型的关键时期,世界范围内科技、经济、国家安全等各方面的激烈竞争与严峻挑战,呼唤一批具有主体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化高素质人才。树立科学发展观,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正是抓住了教育信息化这一难得的契机,逐渐成为推动教育革新的加速器。一、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是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9.
<正>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当前教育信息化领域的重点战略任务。连云港市结合智慧城市和智慧教育建设的现实需求,以构建教育大数据决策支持服务体系为核心,实现“双千兆”教育专网、新一代智慧校园、5G+智慧教育创新应用、教师精准成长、学校装备特色化治理的智能互联。一、大数据系统支持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构建教育大数据系统是现代教育全业务、全流程、全要素转型的根基。连云港教育大数据属于行业大数据,  相似文献   

20.
教育数字化转型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未来竞争力。研究通过梳理欧盟教育数字化的关键政策及文件,将欧盟教育数字化转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起始阶段、发展阶段和转型阶段,其发展过程中具有强化数字资源顶层设计、加强优质基础设施建设、保障落实公民数字权益、注重多边参与协同推进和重视数字信息安全保护等五个主要发展特征。我国在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可以欧盟发展经验为实践镜鉴,通过夯实数字底座,建设升级相关基础设施、增强数字合作,系统规划战略发展方向、培养数字素养,构建我国特色转型框架等措施,构建起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数字化转型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