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纪交替,历史的脚步显得更加匆匆。站在新世纪门槛,回眸一望去年的《人民日报》,许多重大报道振奋人心,催人奋进,汇合成我国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时代强音。《人民日报》关于西部大开发的系列评论,无疑是这些“时代强音”里的一组高亢嘹亮的音符。去年,《人民日报》从1月24日至5月4日,在短短3个月时间里,集中发表了关于西部大开发的社论1篇,评论员文章10篇。这些评论把握大局,重点突出,及时传达中央精神,具有很强的指导性,达到了高出一筹的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2.
评论是<人民日报>的传统优势.作为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通过评论把握时代脉搏,回应社会热点,发挥了有效的舆论引导作用.在<人民日报>不同内容风格的评论中,"任仲平"以其清晰的大局观、权威的指导性、深刻的洞察力和很强的感染力,形成了独特的品牌影响力."任仲平",是"<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缩写.1993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首次以"任仲平"为名刊发评论<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届三中全会>.此后15年间,"任仲平"发表文章55篇,6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多次获得中央领导的表扬,被认为是<人民日报>政论优势的集中体现."任仲平"文章为什么会收到如此好的效果?它产生的背后有什么样的品牌追求和写作机制?评论人才队伍有什么样的培养途径与激励机制?本刊记者近日就此专访了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  相似文献   

3.
董天策 《新闻界》2000,(5):12-13,15
向来被称作报刊“灵魂”和“旗帜”的新闻评论,在舆论导向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每当需要进行社会舆论动员的时候,新闻评论总是成为时代的最强音。龙年伊始,蜀中大地涌起实施西部大开发,实现四川跨越式发展的春潮,四川、成都的报刊纷纷推出本报评论员文章,为西部大开发进行舆论导航。 2月 17日、 18日、 21日,四川日报围绕“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投入西部大开发”这个主题,连续发表了三篇大型评论。也是在 2月 17日,华西都市报发表了《人心思跨越》的述评, 21日、 22日,又分上下篇刊出了《四大跨越“跨”出盆地》的署名评论员…  相似文献   

4.
沈峰 《新闻三昧》2009,(2):98-99
去年12月10日,在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和中国音像集体管理协会的网站上,同时出现了一篇文章——<北京晚报你要干什么>,撰写人是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总干事屈景明.该文矛头直指<北京晚报>去年12月3日及9日的两篇"今日快评"——<音著协搅得企业不安宁>、<音著协你大胆地往死里收>.这篇文章在业内引起了轩然大波.……  相似文献   

5.
沈峰 《新闻三昧》2009,(1):98-99
去年12月10日,在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和中国音像集体管理协会的网站上,同时出现了一篇文章——<北京晚报你要干什么>,撰写人是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总干事屈景明.该文矛头直指<北京晚报>去年12月3日及9日的两篇"今日快评"——<音著协搅得企业不安宁>、<音著协你大胆地往死里收>.这篇文章在业内引起了轩然大波.……  相似文献   

6.
丁建庭 《青年记者》2016,(16):52-53
去年8月21日,一则《人民日报首发地方党报评论员文章纵论改革“问题导向”》的帖子传遍互联网.前一天的《南方日报》评论员文章《改革要在解决突出问题上下功夫》被《人民日报》转载,被媒体观察人士敏锐发现,并被记录为党报评论近23年来的“又一个第一次”.实际上,这只是去年《人民日报》转载《南方日报》7篇评论中的一篇.除了《人民日报》,新华网和新华社客户端还全文转载了《南方日报》50多篇评论,并13次发消息推介《南方日报》重要评论.如此高频率的转载引起了舆论热议,极大增强了《南方日报》评论的“二次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7.
2004年1月2日至9日,<深圳特区报>在一版显著位置连续发表了8篇编辑部文章,统称"新年八论".它们的标题是<紧紧咬住"国际化">、<悠悠万事人为本>、<力筑政治文明城>、<"深圳文化"不是梦>、<产业升级觅新机>、<建立共生经济圈>、<志存高远气自豪>、<千里之行始足下>.这组文章是<深圳特区报>为宣传深圳市委三届八次全会提出的建设国际化城市这一重要题材而精心策划、精心组织、精心撰写的重要评论.  相似文献   

8.
2008年5月26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署名阎晓明的"人民时评"<不忘"小满"的人让我们敬重>(以下简称<不忘>),让人们眼前一亮,心头一振--这正是抗震救灾仍在继续、灾后重建任重道远之时.  相似文献   

9.
1978年2月17日的<人民日报>第二版、第三版刊发了著名报告文学家徐迟的那篇著名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并配发了一张陈景润的木刻像.人民日报的编者按这样写道:"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向读者推荐徐迟同志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  相似文献   

10.
每至年终,媒体总要有所总结,或历数一年来发生的大事;或盘点今年的"年景",憧憬来年的"收成".10月2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广东酝酿发展模式之变>就是篇"盘点"之作,它是<人民日报>推出的2005年度特稿系列之一.  相似文献   

11.
"抢"出来的评论 2008年6月2日,汶川大地震后第20天,人民日报2版刊登了任仲平文章<灾难中挺立伟大的中国>.当日,正在灾区慰问考察的李长春同志做出批示:引文恢宏大气,建议各省党报转发一下.让这篇任仲平文章,在短短一周内,有了众多省市党报的转载,上千万读者的阅读,影响大,反响多,人们激情称赞,热情期许.  相似文献   

12.
记者还有受欢迎和不受欢迎之分?答案是肯定的. 记得前些年,中国青年报有位记者到甘肃采访,根据当地干部群众的反映,采写了一篇叫做<这些记者叫西部真头疼>的新闻,揭露了一些媒体记者借采访"西部大开发"之名,到西部地区"要吃要喝要赞助"的行为;还有近年来发生在山西的某煤矿老板给记者发红包的"封口费"事件,在社会上和新闻界引起强烈反响.  相似文献   

13.
2010年4月12日,星期一.<人民日报>等主流大报和门户网站头版头条刊登了新华社4月11日播发的长达1.4万字的长篇通讯<为了生命的呼唤-王家岭矿"3·28"透水事故救援全纪录>.在当今"浅阅读"的时代,人们对新闻信息的消费基本上以"有用"为原则,这样的长文能否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事实证明,大凡确定刊登这篇通讯的媒体编辑都觉得用大版面刊登此文"物有所值",而大凡读过此文的读者均为拯救生命的壮歌感动不已.  相似文献   

14.
在<半月谈>今年第19期上,读到苏北同志在"半月评论"专栏里写的评论文章:<力戒"口惠民生">.这篇千余字的言论,主题鲜明、结构紧凑、剖析深刻、文笔生动,笔者一口气读完,又爱不释手地读之再三. 这篇1600字的评论,11个自然段,几乎没有长句子,读来很是轻松.笔者认为在写作上具有以下4个特点: 一、知情知底,把民生问题作了精彩的提炼.  相似文献   

15.
“震”出来的新闻公开?——汶川大地震报道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1月1日,<人民日报>一篇社论的标题:<伟大的2008年>,成了海外一些媒体的新闻.他们不明白,公元纪年中普普通通的365天而已.何以能用"伟大"来形容?  相似文献   

16.
轰动一时的邓玉娇事件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5月末<时代周报>对邓玉娇的回访报道,让该事件再一次进入公众的视野.值得注意的是,这次许多评论的矛头指向了媒体,认为媒体侵犯了邓玉娇的隐私,打搅了她平静的生活. 如东方网一篇题为<何必再扰"邓玉娇">的评论认为,包括媒体在内,都不应该再去从邓玉娇身上揭开那以前的伤疤,再一次将她曝光在媒体的聚光灯下.红网一篇题为<重访邓玉娇折射出媒体责任感的丧失>的评论认为,媒体重访邓玉娇,目的很明显,希望借曾经轰动一时的"邓玉娇案"再次制造关注点,提高自身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去年汶川地震期间, <人民日报>刊发了大量相关的新闻评论.笔者试图用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对其进行分析解读,以期为媒体言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8.
刘保全 《新闻实践》2002,(11):31-32
刊登在<河北日报>2001年4月11日一版上的评论<"真抓"与"假抓">,在第12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这篇1100字的评论之所以受到众多评委的青睐,从写作上来说,它有如下几点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先来看一篇新闻评论.这是2005年3月10日红网发表的一篇"红网评论",标题是<喜闻总理〈政府工作报告〉被挑刺>,作者是平开俊.详细摘要如下--  相似文献   

20.
本文着重分析了<人民日报>评论在对内宣传与对外宣传平衡统一的特点.文章具体探讨了<人民日报>评论在解释中国,积极回应国际社会,用事物自身逻辑说服人,用情感感染人等方面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