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劳伦斯在其文学作品中大量使用象征有其特有的目的和意义。对大自然的描写不是为了浪漫;对人性的描写不是对世人的责难,也不是单纯的同情;对“性爱”的描写不是要教人好色,更不是劳伦斯本人好色。其目的和意义是要揭示现代工业文明毁坏了美丽的大自然,吞噬了完美的人性,扭曲了和谐的性爱关系这一社会问题;是向往绿色环保的大自然,呼唤自然完美的人性,渴望和谐美满的家庭婚姻生活。  相似文献   

2.
劳伦斯追求的是能够超越资本主义文明,改变因工业文明而变得不和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性是解决这矛盾的唯一方法和途径.而郁达夫的性描写可以说是对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的叫板,更反映出了当时中国青年一代的困惑.劳伦斯的性描写总是在追求完美的境界,这种完美就是性与爱的和谐统一.所以在他的作品中,这种完善的性爱是不存在的,郁达夫的性爱描写中,性与爱不是一个统一体,他作品中的主人公,往往是有性无爱,对异性充满着"性"的渴望,却很少有爱的体现.郁达夫写作的当时,还是无法去除封建伦理道德带来的精神上的压抑.  相似文献   

3.
英国文坛20世纪著名作家D.H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是一部充满了浓郁的象征主义色彩的长篇自传体小说,小说中无处不在的象征手法赋予了整部作品以浓烈的散文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但这并不是作者运用象征主义的真正意图所在,在这浓郁的散文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背后,劳伦斯向读者传递了他对工业文明的厌恶和憎恨,深刻揭露了工业文明对自然环境、人性的摧残。让读者充分意识到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人性被吞噬、两性关系被扭曲——这样一个病态的世界势必要被扭转,同时表达了他对美丽的大自然、完美的人性及对健康和谐的家庭生活的美好向往和企盼。  相似文献   

4.
劳伦斯是一位被西方评论界认为最醉心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作家,他将精神分析运用于创作,不是不谋而合,而是有意为之的。劳伦斯对世界文学的杰出贡献,正在于从他开始的精神分析“情结”使小说中的性爱意识、性爱描写进入到了一个哲学与审美双重意味的高度,使之彻底地与“淫秽”分离开来。他试图从人的性欲本能的自然发展中寻求维护人性的新信念。  相似文献   

5.
劳伦斯在《儿子与情人》中,以对保罗与三位女性的关系的描写,展示现代工业文明世界中,人与文明,自然与文明的冲突导致人性的分裂.劳伦斯在小说中追求理想的两性关系,认为只有达到精神与肉体的和谐统一,人才能获得完美的人性.  相似文献   

6.
劳伦斯是一位被西方评论界认为最醉心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作家,他将精神分析运用于创作,不是不谋而合,而是有意为之的。劳伦斯对世界学的杰出贡献,正在于从他开始的精神分析“情结”使小说中的性爱意识、性爱描写进入到了一个哲学与审美双重意味的高度,使之彻底地与“淫秽”分离开来。他试图从人的性欲本能的自然发展中寻求维护人性的新信念。  相似文献   

7.
劳伦斯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这部小说中描写了大自然被现代工业文明所破坏、人性异化、生命枯竭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对自然本色的推崇。在劳伦斯的笔下,大自然给人以生命活力,性使人的生命得以复苏。大自然与性,成为人类生命活力的源泉。生命活力之美就是自然之美和性之美,因而对于大自然与性这一自然本色的推崇是劳伦斯小说创作的精华所在。劳伦斯对自然本色的推崇与其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性的独特的认知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8.
对性爱的探索研究,始终是劳伦斯小说的重要主题,《儿子与情人》(1913)关注的还只是旧的两性关系的不合理性,因此,批评旧的畸型性爱就成为这部小说的主要内容。《虹》(1915)和《恋爱中的妇女》(1920)开始构建新的理想的两性关系,描写了“星式均衡的男女关系”,把性爱的探索研究推进了一步。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1928)不仅深化了性爱与现代文明、自然人性内在联系的探索,而且礼赞性爱对于失落在20世纪荒原上的生命的救赎,赋予了性爱以宗教偶像般的力量。劳伦斯的探索研究,确实夸大了性爱的社会作用,但无疑使性爱获得了重要的文化意义和严肃的社会内容  相似文献   

9.
在劳伦斯的作品中,对和谐完美的两性关系的探索是贯穿始终的主题。他以四部代表作品为纵线.揭示了作者笔下两性之间的爱情与其自我观、人性观、历史观及社会观的紧密联系,就劳伦斯式爱情观的本质和意义.讨论其作品中反映的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  相似文献   

10.
《查太莱夫人的情人》作为劳伦斯的最后一部作品 ,包含着作者丰富而深邃的人生思考 ,但其中的性爱描写历来争议颇多。笔者旨在探讨其性爱描写背后的哲学内涵 :( 1)本能潜抑——现代“文明”对人性的异化 ;( 2 )自我苏醒——用美丽的战栗支撑起来的人生 ;( 3)主体再生——寻找生命的春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