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谥号加孝,是对皇帝孝行统治的一种评价。唐前期皇帝在继承汉朝孝治天下的基础上,把皇帝孝行和孝行统治这种意识自觉发展到孝行观,通过对唐前期皇帝谥号的变化分析可知,谥号加孝、躬行孝道和孝治天下,是从名位制度到实践层面对皇帝孝行观进行阐释,代表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皇帝实行孝行统治的走向。  相似文献   

2.
孔子孝道观的基本内涵包括:物质上“能养”,精神上“敬”;无违与谏诤;子承父志、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孝体现了内在亲情,包含了礼和仁。孝和礼、仁的特殊关系使孝道具有特殊的政治功能。孔子孝道观有利于培养人们的道德意识、感恩意识和人文精神,对家庭美德建设和社会和谐有一定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仁爱”出发的中国文化强调“忠”和“孝”的重要性,孝道作为美好的伦理道德一直被历代所标举。李密为了对故国尽忠,充分利用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略,上呈《陈情表》,用委婉的言辞,陈“祖慈孙孝”之情,达到了“辞不就职”的目的,其孝道被大家称颂,《陈情表》更是和《出师表》一道,成为“表”类的古散文名篇,历代传诵。  相似文献   

4.
《孝经》所宣扬的孝道观及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经》一书紧紧围绕“以孝治天下”这一主题思想,对孝的含义、地位和作用进行了系统的理论论证。《孝经》所宣扬的孝道观,既是建构中国封建社会伦理秩序的理论依据,也是形成中国封建社会单一化的人格塑造模式的决定性因素,还是形成中国封建社会因循守旧的保守性这一国民整体性格的重要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5.
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朝代,"孝"在当时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价值。汉代大儒董仲舒创立了"天人感应"学说及阴阳、五行理论,并以此为基础,从宇宙论的层面来论证孝的合理性;他还提出了许多推行孝道的方法,将孝道从理论层面落实到实践层面,以为封建的中央集权政治服务。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孝道具有多重涵义。本文主要从孝道所具有亲子之情与道义精神、以孝治天下与不孝入罪、孝的生活与习俗三个层面来诠释,并通过从自然人伦向社会人伦到生活习俗的转化三重诠释,力图对中国传统孝道的完整内涵及现代意义进行合理揭示。  相似文献   

7.
孝与忠是陈白沙孝道文化的主要内容。“孝”是“孝悌出于天性”的内在情感的孝敬之心,“忠”是“士不居官终爱国”的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之心。孝与忠相辅相成,均建立于深厚的、普遍的“爱心”之上。陈白沙以孝与忠为核心内容、以爱为基础的孝道文化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和普世价值。  相似文献   

8.
汉代统治者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针,公开倡导以“孝”为本,使原本只属于宗法伦理的孝道走进了国家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泛道德观念的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进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汉代孝治文化,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两千多年。孝治在汉代成为治国纲领,并终两汉四百余年而不变,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由汉代的历史根源、社会土壤以及统治者的统治需要综合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孝”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之一,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日常人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伦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孟子认为“孝”处于道之近端,其孝道思想具有守身、养亲、顺意、尊亲、善后、继志、忠君的丰富内涵,以悦亲而无所愧怍为终极目的。在孟子的“孝”伦理构设当中,虞舜之孝得到了充分阐发。虞舜由孝而行,深谙行孝之权变智慧,以至诚之“孝”感化其父,成为孟子之“孝”的顶点。性善论为孝道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托,“人性本善”使每个人都具有了为“孝”的可能,并且指出了修“孝”之形上方法。但在马克思主义人性论的视角下,性善论存在先天缺陷,难以在今天继续为孟子之“孝”提供支撑,孟子之“孝”的吸收与借鉴还需寻找新的形上依据。  相似文献   

10.
《孝经》移孝作忠,体现了伦理孝道与王权政治的结合。《孝经》不仅探讨了孝治的哲学理据,对君德臣道提出了具体的制约规范,而且从孝顺天下理念出发,系统论析了政治体系景观建制:孝为治道之本、孝治天下的治国宗旨、五等之孝的政教方针、天下和平的政治功能,全方位展现了一幅"以孝治国"的理想政治图景。  相似文献   

11.
儒家孝道的等级分层及其施政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孝道伦理的创建发展中,儒家学者为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设计了不同的孝道内容及行孝方式,儒孝伦理被具体化解为天子之孝、人臣之孝、庶人之孝等多序列等级分层.不同等级的孝道分层,各有不同的行孝内容及行孝标准,在儒家"孝治"施政的统治秩序中,体现着各不相同的社会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先秦儒家的孝道思想全面论述了孝的实行、孝的功能和地位,内在地包涵了孝治的思想成分,形成了系统的孝道理论,是先秦儒家集体智慧的结晶。“孝道学派”的提法,容易造成对孔、孟、荀等儒家孝道思想的忽视,且否认了孝道理论中包涵有孝治的思想,忽视了儒家思想伦理政治一体化的特质。  相似文献   

13.
以孝选官肇端于汉代 ,其后历代承袭相沿 ,成为中国古代“孝治天下”政治原则付诸官场人事铨选活动的重要施政表现形式。以孝选官注重为官者的孝德修身即孝悌品行的完善 ,是儒家“寓政于德”政治伦理思想在官场人事制度中的具体实践。在儒家孝道政治化的施政实践中 ,孝悌品行不仅是步入仕途的一种潜在政治资源 ,而且也是仕宦官员黜陟迁转的一项重要参照指标或依据条件  相似文献   

14.
传统孝与社会主义新孝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讲“孝道”是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孝”作为一种伦理道德观念,其功能和作用均有二重性。我们应批判地继承孝这一道德遗产,剔除其封建性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精华,从中继承其养老、敬老的合理成分,构建社会主义新孝道,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5.
孝化是关于孝的观念、规范以及孝的行为方式的总称。传统上,孝化即指孝道,它所涉及的是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的家庭伦理关系的处理问题。既有理念上的又有实践上如何具体操作的方式。《孝经》的说法“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行则要“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  相似文献   

16.
曾子认为“孝”是德之根本,一切教化均由此生。孝是做人之要道;孝是天下之至德。孝不局限于家,大孝使天下人敬养父母,万众安康。孝贵在恒常.充溢于正道与正气中。曾子孝道观成为中国历史上主要治国方略之一,对后世影响绵远流长。国内各民族,周边国家、地区无不奉行孝悌之道,其已成为友好相处的道德基础。包括孝悌在内的中华民族优秀化传统.更是海峡两岸必然统一的思想基础与化动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历来重视孝道,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都声称“以孝治天下”,但这些基本上都是靠不住的,因为皇帝老儿自己往往家门不幸,不孝之事经常发生。为了坐上那把龙椅,兄弟之间争得你死我活不说,那些有希望当继承人的皇儿们更是恨不得皇上老子立马驾崩,好尽快继承大统。实在等不及了,就想方设法送老头子去西天,绝不会客忍他“万岁”的。纵观历史,这样的悲剧不知发生了多少。所以,即使统治阶级中有些许“孝”的举动,也显得不那么真实,就像现在明星的“晒幸福”,总有一种作秀之感,远没有平民百姓的孝行来得纯朴自然。  相似文献   

18.
儒家孝道文化产生的基础主要是虞到周代时形成的孝思想和社会现象,儒家孝道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事亲”、“孝弟”,它有积极善良的方面,也有消极落后的方面。儒家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有巨大的影响,涌现出很多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事迹,且制定了相应的法令和政策。弘扬儒家孝道文化的精华,要继往开来,加强道德法制宣传教育,建立新型的现代孝道观。  相似文献   

19.
儒家孝道伦理的最高政治原则是"孝治",即以孝治国安民,这一原则贯彻落实在古代法律大典<唐律疏议>的司法条文中,既表现为立法思想上对儒家"不孝入罪"司法原则的继承与发展,更表现在制定缜密完备的刑律条文对不孝犯罪行为实施严格的防范控制.由于儒家"孝治"施政的总体原则决定了"孝"对"法"的必然干预,因此,<唐律疏议>付诸封建国家"孝治"施政的法律实践,必然出现"孝"与"法"的矛盾冲突,并由此形成古代法制史上以孝枉法、屈法徇孝的常见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20.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孝文化有两大突出特征:一个是特别重视对以<孝经>为核心的孝道的研究和传播,主要表现在皇家重视学习、研究和传播孝道,学者对<孝经>等作了大量注解;另一个是在士族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下,沿袭了汉代的"孝治天下",但更具有虚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