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中国未形成强有力的国家凝聚力,经济建设未能得到精神力量的补充,是因为国人尚武精神的缺失。构建民族整体的尚武精神必须从根本抓起,从年轻人的教育抓起,培养拥有“尚武精神”的人才。而在教育体系中,体育教育对于尚武精神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功用,在增强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品质、竞争意识和合作观念。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分析体育背景下武术教育塑造尚武精神的优越性,以期为尚武精神培养机制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2.
尚武精神就是指崇尚武力、止戈为武,推崇强健的体魄和昂扬奋发的战斗精神.尚武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对尚武精神在先秦与清末民初的表现特点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尚武精神这一特定的民族精神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以通过尚武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展现的特点,激发当代中国人民的尚武情结,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纳西族尤氏部落尚武精神历史变迁进行研究。结论:尚武精神贯穿整个尤氏纳西族群体历史发展过程;各阶段尚武精神因社会环境和族群发展不同而有差异;使尚武精神内含"大一统"和"祖国认同感"思想是尤氏纳西族群体智慧的结晶。建议:借尚武精神变迁,促进了解该部落发展历史;尚武精神应与时俱进;探究纳西族尚武精神核心思想和迈向成熟的标志等。  相似文献   

4.
孟田 《体育科研》2018,(5):22-27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民国时期的武术期刊进行梳理,提出近代武术思潮是尚武精神、国术科学化以及全民国术化。在思想激荡的民国时期,众多武术期刊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武术思潮的传播。一些期刊旨在启迪民众,改变读者对武术固有的看法,促进“尚武精神”深入人心;一些期刊在传承传统武术的同时,引进西学中的“民主与科学”,力图在传统与现代之中找到平衡点,促使武术成为一种具有民族主义本质的理性表现;还有一些期刊则将自身置于思潮的风口浪尖,大胆矫正武术思潮在实践层面存在的一些偏差,促使“全民国术化”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5.
"先秦楚人尚武"考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民族史学、体育史学、体育理论、考古学等多种学科原理,结合文献资料、背景分析、综合分析法等,对先秦时期楚国国君、楚臣、士庶百姓的尚武精神和军事体育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先秦楚人天性劲勇、尚武、喜战、乐斗;楚君是尚武精神的提倡者、培植者和典型的示范者;楚臣如其君,是楚国军事体育训练和军事体育事务的全面承担者,同时又是经军重武、骁勇善战者.荆楚地区独特恶劣的地理环境和战争、动乱的特定历史条件是楚人尚武的根本原因.楚人尚武,气质刚勇,勇武爱国,乐战轻死的民族性格,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荆楚地区民族体育风格.  相似文献   

6.
尚武精神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国民精神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亦是当代年轻人须身怀的精神基础。尚武精神是一种国民精神,是一种不甘落后,不敢压迫的斗争精神。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尚武精神是必要的,是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的一种方式,尚武精神是民族不可丢却的民族精神,尚武精神在融入体育教学中需要不断的修改与磨合,才能不断完善。然体育教学是育人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亦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两者的融合成为一个关键。本研究运用文献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尚武精神进行了思考与分析,探索什么是尚武精神以及尚武精神在融入体育教学的作用,以弘扬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民国时期“国术”一词的原因、内涵、价值进行分析探讨,认为:“国术”的产生是近代尚武精神演变的结果,传统的“正名”思想为其提供了思想基础;提高了武术的社会地位,既是对传统武术的总结,又结合当时环境对武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将武术的技击特点与民族主义的思想结合起来,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在“国术”新的思想要求下,促使武术向健身化、科学化方向发展,扩大了武术的发展空间,加快了武术的交流.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对武术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作分析,以“看”、“听”、“想”、“练”、“做”为线索,对武术运动特点、技能形成各阶段、运动学习各环节进行深入剖析,借此对我国这一传统体育项目作理论上的阐释,以提高武术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9.
武术作为一种“道”的载体,承载和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思想政治、人文伦常、兵备武略等几乎所有传统文化因素,所以在运用它时要有好的价值定位。在中小学开设武术课,首要的是要与民族精神结合在一起,将其尚武精神通过教学中的“礼”、“仁”、“德”来体现。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甲骨文“我”字的寓意探赜索隐,并结合传统文化背景对比“吾”“我”之别,认为:以武立身的尚武精神是古人赋予“我”字的寓象之意;从“■”到“我”的字形演化折射出中华民族和谐向善的价值取向;舍“吾”取“我”的文化选择反映了中华文化自身蕴含自信自强的精神基因。“武”是实现由“吾”到“我”、丧“我”归“吾”转化升级的媒介,“以武立身”“以武化人”“以武养德”“去武成人”构成了武以成人的完整教化体系,中国武术在修身成人过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桥梁作用,是彰德证道、实现精神超越的重要载体。新时代背景下的武术发展只有寻根国学之源、回归教化本质,才能对接“国之大事”,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竞技武术套路中的"形"、"意"审美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竞技武术套路中的“形”美、“意”美进行辩证分析。认为:“形”美是“意”美的物质基础,“意”美通过“形”体现内在意象,两者和谐统一。“意”美是竞技武术套路创新的基础,发展的核心。含有攻防含义的“意”是一切“形”美的生命源泉;“形”的姿势美、节奏美、结构美创新是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的美键,是多角度反映“意”美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12.
"快、狠、准、活"技术风格对中国羽毛球运动的促进与制约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程勇民 《体育学刊》2005,12(2):99-101
中国羽毛球的起伏及当前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引发对“快、狠、准、活”技术风格的重新思考。分析了技术风格与中国羽毛球运动起伏的内在联系,指出没有正确把握技术风格的本质,是导致成绩起伏的重要原因。对羽毛球项目制胜的决定性因素“快”给予了全新的定义;对影响“快”的诸因素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快字中心论”和“能量统一论”,并以此为基础概括了羽毛球项目的制胜规律。  相似文献   

13.
“体、用”是太极拳练习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也是太极拳完整性的一个体现,当今太极拳教学推广中出现的某些问题,与这两方面的偏废有关,即当今偏重“体”的练习,缺少“用”的实践和体验。建议今后的教学、推广中应注意“体、用”兼备。  相似文献   

14.
萌生于中国传统文化之沃土的中华武术,在其发展和传承的历史长河中,积极吸收和借鉴了各种传统文化的理论精华,形成了具有独具特色的价值功能和技术体系,超越了形而下的技术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对武术的发展和传承影响最大的当属儒、道、佛三家,经文献资料考究:儒家对尚武精神和武德的形成有重要影响;道家奠定了武术理论的认识论基础;佛家对武术的传承和发展以及武德的完善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加强体育院校学科建设与"教学、训练、科研"三结合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总结我国体育院校教学、训练、科研三结合经验的基础上,从学科、专业、运动训练理论角度出发,分析了独立设置的体育院校与普通高校中的体育院、系,以及体育系统的“体工大队”和体育科研所的区别:阐述了学科建设与“教学、训练、科研”三结合的内在联系;提出走“教学、训练、科研”三结合道路的三种不同结合方式。  相似文献   

16.
武术的“珍贵”体现在其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核心一一武术蕴藏着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和厚实的教育价值。本研究以武术教育思想为研究对象,运用了文献资料、历史研究等研究方法,从国民教育发展的视角出发,探索当代武术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认为救国强种、克己复礼、塑造完人是承载武术教育思想的三个着力点,强化尚武精神和民族血性,是国家弘扬民族精神的需要;注重武德、武礼等传统武术教育思想的培育,是构建“德治”社会的需要;增强“文化坚守”对公民的教育引导作用,是培养合格公民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金代女真体育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金代女真民族体育教育内容、体育管理形式、考试制度以及基本特征。主要结论:金代女真体育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尚武精神和骑射技能;金代女真体育依托猛安谋克组织以及按察司等机构进行管理;金代科举中的女真进士科的骑射加试反映了女真人希望保持本民族尚武精神的一面;金代女真体育具有鲜明的历史特点。建议:总结金代女真体育管理及体育教育的经验教训,体育管理须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少年儿童有其独特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少儿跆拳道的训练应该根据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结合专项所推崇的“以礼始,以礼终”的尚武精神,在训练的过程中使少年儿童逐步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并结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和健身需要,使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不仅要喜爱跆拳道运动而且要广泛的参与到其中。  相似文献   

19.
“文化自信”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理论基石,是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传统武术包含的民族性、文化性等教育特点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发挥武术的实践价值和体认价值,通过深入挖掘武术教学文化内涵、分析其文化价值,坚定走武术文化性教学的道路。内涵:自立通达的武术技术文化;自强和谐的武术技击文化;自豪辩证的哲学思想文化;自信道德的塑造文化。价值:深化民族文化认同;促进尚武精神重铸;推进师道文化重塑;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20.
何阳 《体育教学》2002,(6):31-31
在学校体育课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常遇到学生学习态度“冷”与“热”的“病症”。这时,我们常能观察或觉察到学生对所练习的项目内容,有的是热情奔放,有的积极认真,有的表现冷淡、缺乏主动积极性,有的则表现胆怯等等。这些都是教师“望”诊与“闻”诊直接得到的学生外显性反应;接着,教师通过询问某些同学关于练习的意见,了解练习是不是适宜、难度是不是太大,或者练习设计的形式是否合适,以及身体感觉如何等情况,这便是“问”诊了;至于“切”诊,则是当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及时上前把住同学的脉搏,测量同学的心率次数,以便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