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克服思维定势培养求异能力——用求异法指导小学生写童话、寓言两例●郭建停学生习作童话、寓言,常常是以事论事,写不出新意,其原因在于他们的思维还处在绕框框的低级阶段,发散思维的翅膀还没有力量展开。这种“以事论事”、“绕框框”的思维方式,在心理学上称思维定...  相似文献   

2.
陈舟游 《贵州教育》2012,(11):31-33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以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的目的。它用生动的情节构成故事,抽象的概括凝成寓意,被人盛誉为“理智的诗”、“是穿着外衣的真理”。教学中唯一追求对寓意的理解似乎成了寓言阅读教学的不二法门,“联系生活简单谈谈对人对事的评价”,“生活中的我们该怎么做”等等问题形式让寓言教学草草收场也数见不鲜。如此这般,牢牢地禁锢了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浪费了课程资源。把一切的道理或教训演变为语言的戏法,学生所得只是浮萍似的轻薄、茅檐般的浅陋、缺失沉淀的思维,对生活理性的思考未能得以提升。  相似文献   

3.
意在言外     
赵霞 《江苏教育》2008,(18):24-24
寓言,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体系中的一部分,是一种讽喻或寄托的故事,是一种形象与寓意相结合的文学体裁。它用生动的情节构成故事,抽象的概括凝成寓意,被人盛誉为“理智的诗”、“是穿着外衣的真理。”无论是中国古代寓言,还是西方的《伊索寓言》,一方面,它们凭借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让学生在领会寓意的过程中,明辨是非、知道善恶、认识美丑;另一方面寓言这种哲理性、讽喻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引导学生理解寓意,这是寓言教学的重要任务。由于小学生认识理解能力欠缺,直接要其归纳寓言的寓意则难以胜任;直接由教师讲解寓意则学生难以接受。因此,在寓言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特点,讲究方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理解寓意。一、自我感受。由于小学生缺乏生活经验,理解课文又多“立于文外”,难以真切感受寓言情境,困而难以感受和理解寓意。为此,教师可让学生充当文中人物,进人文中情境,设身处地地感受内容,理解寓意。如《田忌赛马》是历史寓言故事,为引导学生理解寓意,我让他们充当田忌、齐威王、孙膑,随时接受我(假…  相似文献   

5.
吴强 《云南教育》2008,(4):38-39
《矛与盾》这则寓言是“九义”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第二十五课,它借卖矛与盾的故事讽刺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人,耐人寻味。教学这篇课文应帮助学生理解寓言的寓意,并开展思维和语言训练。  相似文献   

6.
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阅读教学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寓言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常见体裁,旨在通过简短的故事阐述深刻的寓意。寓言教学中,对寓意的探究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引领学生揭示寓意、内化寓意、深化寓意,能够历练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聚合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7.
下面简介单元教学思维训练的“求异法”和“求同法”(四)求异法求异法,也叫求异思考法,或求异思维训练法。它是教师为了活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而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不依常规。不固成见、能独立的从不同角度去思考,从不同途径去找寻答案的一种教学方法。求异法的运用主要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求异思维的能力。据近代心理学家的研究,求异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和精细性等特征,其中的“独特性”是求异思维的最主要的特征。启发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思考和多途径的去寻找答案,是培养求异思维的一条…  相似文献   

8.
《蚊子和狮子》是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有的师生认为,作者伊索在创作本则寓言时已把心目中的寓意表达出来了“:这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了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这真的是本则寓言的寓意吗?严格意义上讲,这还不能称之为寓意。因为这句话只点明了这则寓言适用的对象和范围。整部《伊索寓言》主要是用这样的两种格式(:1)先讲故事,结尾说“这个故事适用于……的人”。像《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就是如此(。2)先讲故事,结尾把寓意点明。如《农夫和蛇》的结尾是“:这故事说明,邪恶的人们是不会变的,即使人家对他十分仁善。”这些寓意说得明明白白。…  相似文献   

9.
《掩耳盗铃》这则寓言内容浅显 ,插图形象生动 ,学生容易读懂。但要真正体会故事的寓意 ,就有一定的难度了。因此 ,教学中要突出寓言特点 ,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 ,巧妙设疑 ,导拨点化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自悟自得。一、释题入手 ,诱发兴趣《掩耳盗铃》这则寓言的标题 ,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故事的内容。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 ,教师可从释题入手 ,引导学生轻声细读题目 ,弄懂“掩”是“掩盖、捂住”的意思 ,“盗”是“偷”的意思 ,“掩耳”是为了“盗铃”。然后围绕课题 ,观察文中插图 ,去发现问题。通过启发 ,学生就会提出诸如 :“那个人为什么…  相似文献   

10.
创造思维包括求同思维、求异思维和直觉思维三个组成部分。求同思维的训练是把学生毛生的思考方向集中某一方面,惯用固有的思维模式来匡正学生思维路线。它能使已有的“知识框架”得到充实,或常见的写作“模式”更加熟练。但经常只采用单一的求同思维训练。也容易培植出墨守成规。不敢或不善于提出新见解、新思维的人。直觉思维是指思想高度集中、情绪高度激昂或沉郁时而突发的一种创造力。即常说的“灵感”和“顿悟”。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所谓求异,是要求展思路,不依常规,能从多侧面、多角度、多起点、多层次地思考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有别于其他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1.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者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在寓言教学中,寓意的揭示是教学的难点。本文采用"文白比较"阅读策略,即对文言文与课文进行对比阅读,逐步推进对寓意的深刻理解,促学生思维发展。  相似文献   

12.
寓言是借一个简短故事寄托一个深刻道理的文学样式。从这个定义来看,故事虽简单短小,道理却深奥难懂,加之学生年纪小,生活阅历浅,寓言的寓意较难弄懂。这就是说,揭示寓言的寓意是教学时的一个难点,要着力研究合适的解决办法。下面以教材中的成语寓言为例介绍几种揭示寓意的方法: 一、摘句析义 有些寓言,文中有现成的句子直接或间接揭示寓意,如《狐假虎威》文末一句“狡猾的狐狸是借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叶公好龙》文末一句“原来他喜欢的不是真  相似文献   

13.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这种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用多种方法来思考问题,寻求变异,探求新的多种多样的结论的思维方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求异思维的训练,不仅能使学生思维开阔,妙法频生,而且对于培养开拓型、创造型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训练求异思维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敢于变“异”,善于变“异”,在“异”字上下功夫。现分述如下: 一、同中求异 “同中求异”即以同一题、式、图、条件、结论、解(证)法等素材为求异出发点,引导学生不局限于某一框架之中,不受思维定势的束缚,敢于突破、敢于以新的角度去审视问题、认识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4.
每个寓言散事中都蕴含着较深刻的道理。低年级学生初学寓言时,很难理解其寓意。这是因为他们阅历少,对寓言中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变化,不易作出正确的判断。其次、低年级学生在进行感知、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时,都要以直观具体的事物观察为前提,因而对抽象的道理难以理解。教学时,就要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理解寓意。  相似文献   

15.
培养创造力的中心环节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求异思维(或称发散思维、扩散思维)。因此,许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都注意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创造能力。但是,如果不考虑“求异”的目的、时机、路径、效果,一味求“异”,不但会浪费课堂教学的宝贵时间,达不到教学目的,还会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所以,在进行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时,应注意下面三点。其一,要“合理求异”。为了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有位教师在教《皮球浮上来了》一文时,提了这么一个问题:“要把皮球从树洞里取出来,除了用水灌这一方法外,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吗?”生抓耳挠腮,面呈难  相似文献   

16.
寓言,由生动的情节构成故事,抽象的概括凝成寓意.陈忠义称之为“理智的诗”“是穿着外衣的真理.”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体系中的一部分,寓言都有着生动传神的艺术形象,能让学生在感知形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促进学生理性辨析能力的提升;寓言所具有的哲理性、讽喻性等特点,能让学生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明辨是非、美丑和善恶.拉·封丹说:“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个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身体,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灵魂.”因此,在小学寓言教学中,如何恰当地引导孩子们去触摸寓言的灵魂,是寓言教学的核心,也是有效地进行寓言教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寓言通常是一个故事一个道理,故事是假托的,手法是拟人的。小学生可逆性强,要引导他们通过学习寓言来学会怎样为人处世,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在好运中不忘忧虑,在厄运中学会忍耐。一、窥寓言特色,察因果关联 寓言是穿着外套的真理,故事是外套,寓意是灵魂。“寓言”这一名称,在我国最早见于《庄子》。庄周的解释:“寓,寄也。以人不信己,故托之他人,十言而九见信。”寓言中的寓意鲜明突出。《伊索寓言》常告诉人们不要怜悯恶人等。更多的寓言则是暴露社会的缺陷,揭示生活中的丑恶,或嘲笑行为和思想性格上的弱点。在“不敢斥言”的年代,采用比喻的手法,才能更好地实现它的社会功能。故事性、虚构性、寄托性、哲理性是寓言的四个要素。它的“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的写法,最能深刻地表达作者的寓意,起到震撼人心的效果。寓言情感逻辑并不是赤裸裸地直接表现出来,而是通过事情与事情之间的承续与突转表现出来的。寓言中事物的情感往往是类型化的:狐狸的狡猾、狼的凶狠、狮子的霸道,共性大于个性。小学寓言有明显的概念化。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打开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明白情节发展是作者的感情逻辑,而这种f青感逻辑是非常特殊、不可重复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收录了不少《伊索寓言》中的故事。伊索是一个奴隶,是一个被压迫的人。我们解读他的作品,既要读文,也要读人。只读一个人的作品,视角是窄的。只有既读懂了作者和作品,我们才会对作品中的形象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寓言是借一个简短故事寄托一个深刻道理的文学样式.从这个定义来看,故事虽简单短小,道理却深奥难懂,加之学生年纪小,生活阅历浅,寓言的寓意更难弄懂.揭示寓言的寓意是我们教学寓言的一个难点.如何揭示寓言的寓意呢?可用下面几种方法.一、摘句法.有些寓言,文中有现成的句子直接或间接揭示寓意,如《狐假虎威》(第四册第15课)文未一句“狡猾的狐狸是借老虎  相似文献   

19.
寓言的教学,除了让学生学习一定的语文知识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领悟故事所包含的道理,即寓意。寓言的寓意应该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反复琢磨,深入思考,自己悟出来。这样,才能使学生思维受到训练。下面以《寓言二则》(第五册)为例,谈谈怎样在阅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深入理解寓言的寓意。《寓言二则》包括《自相矛盾》和《掩耳盗铃》两个故事。怎样在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理解这两个故事的内容,进而悟出其寓意呢?教学中,可  相似文献   

20.
五年制第七册12课《拔苗助长》是一则寓意深刻、饱含哲理的小寓言,是教育学生按事物发展规律办事的好教材。教学中,可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语“巴望”进行提问设计,引导学生去研读课文、积极思维,指导学生学会针对具体内容多问几个为什么,从中抽象出寓意的方法,并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