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顾文龙 《大观周刊》2012,(41):53-53
传统的维持民众间秩序的法律规则和秩序,是服务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外在置措,而中国传统文化是其法律思想的宏观背景,它在精神层面上影响并制约了传统法律思想。本文选择梁漱溟先生的阐释作为一个切入点,这不仅是因为梁先生熟谙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他更对传统文化与法律思想的关系做过丰富深刻的阐发。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风云际会,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中国传统学术文化、西方先进科学文化和民主思想共存。学者梁启超,涉猎政治、历史、文学等各个领域,对法学也颇有研究,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法学思想,对中国近代法律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是在中国民族危机、社会政治危机日益严重的历史条件下,鲜明地提出了法治思想。一、梁启超的法治思想梁启超作为法学家,对中国近代法律思想发展史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最为突出一点就是在19-20世纪之交,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力量初步发展,民族危机、社会政治危机日益严重,西方法律文化广泛传…  相似文献   

3.
陈文丽 《出版广角》2015,(17):194-195
鲁洁先生是当代德育思想变革的先锋和改革的指路人,她将道德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与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点紧密结合,提出了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为我国德育研究奠定了基础。《静水流深见气象——鲁洁先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情怀》一书,集合了众多学者对鲁洁先生教育思想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本文主要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研究,尝试探索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教育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慎刑"思想自然应是其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清代慎刑的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传承和准确定位,也是对传统法律观念的进一步改造和升华。  相似文献   

5.
今天来看方东美先生的思想,大概会有两种印象,一是不合时宜,一是如此前卫.说其不合时宜,就在于方东美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的观点与新儒家主流派不同轨;说其如此前卫,则在于就其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尤其是他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史的梳理,与今日学界时髦的复归原典的路子颇多合辙.  相似文献   

6.
贺玉兰 《出版广角》2015,(15):122-123
顾友仁先生所著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一书,是从传统文化融入的维度探讨思政教育创新路径的力作.全书论述了传统文化与我国思政教育创新的前提、背景、历程和使命,尤其对当代思政教育单一“政治性”的现状进行纠偏,从内化的高度提出了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历史使命,并勾勒了中国特色思政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一部具有很强学理性和启发性的著作.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也概括性地称为"中国传统法律"或"中国法律传统".这是一套经过几千年的积累,从简单幼稚发展成为体系完整、内容全面、义理精深、风格特异的法律系统,是一套以"天道"观念和阴阳学说为哲学基础、以儒家学派的主流思想为理论根据、以农业生产方式和血缘家庭家族为社会土壤、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完整的法律传统和法律体制,是世界法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背景下,整理、研究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法律精神尤为重要.已故著名法制史学家曾宪义教授生前组织国内法制史学界的著名学者编写的十卷本鸿篇巨制《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对我国传统的法律文化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是中国法制史学界里程碑式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8.
刘艳丽 《新闻世界》2011,(6):279-280
“无讼”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根本价值取向,不仅直接影响着中国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治国理念,也左右着中国民众的诉讼观念。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无讼”思想的形成,剖析“无讼”法律思想蕴含的独特价值,将其中契合当代社会的合理因素进行归纳与诠释,使之转化并溶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文化当中,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弹性设计思想作为当前建筑空间设计的重要发展领域,在当前提倡"绿色建筑"、"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之下,更加受到关注。文章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弹性设计思想的研究、挖掘和阐释,提出存在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建筑风格、"合适实用"的中庸思想、空间功能的可变发展、建筑空间的有机交融以及持续循环的建筑材料等多种建筑弹性设计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传统建筑文化对当代建筑的启示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山水城市”是钱学森先生最早提出的,描绘未来生活的理想方式。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包含着深刻的山水审美思想,对山水城市的构建以及人们审美心态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山水城市为人们在生活中体认自然提供了直接的平台。山水城市的构建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延续,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儒佛道以一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艺术方式存在,它进程与历史可说是文化传承,“关乎以文,而流化天下。”儒学作为此文化表现主体,其作用,意义等各个方面塑造都直接关系着对社会文化生成与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仁爱对整个社会影响作用,同时也是为了适应社会文化发展需要一种形式,面对应用已日趋普遍传统儒佛仁爱思想,本文在全面研究分析我国社会心理等现,总结分析我国仁爱思想对社会影响与引导经验与基础上,提出一些意见与建议,并兼顾仁爱文化特征,在立足于儒佛道德与我国法律特征基础上,在方法上积极探索,在理念上勇于创新,以不断进步姿态来推动整个社会文化发展与法律完善。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正式提出,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从生成逻辑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创新观点的集纳升华,着眼于回应现实的紧迫需要,植根于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坚实实践;从主要内容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从11个方面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从事业发展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我们以更加系统和联系的观点重新审视传媒业,要求作为“文化基础设施”的主流媒体更好地承担组织政党、整合社会、争夺话语、传承文化等基础性功能。  相似文献   

13.
编者按去年暑假,朱光烈先生对《光明日报》1996年8月3日第8版讨论传统文化的11篇文章,《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杂志1994、1995两年8期的文章进行了分析,认为当前传统文化研究普遍存在着眼界过窄、话语陈旧、缺乏与当代世界联系的问题,所分析的样本只有李慎之先生的文章是个例外,李先生共有两篇文章,都是站在当代世界全球化发展这个大背景下观察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问题的。来文建议传统文化与当代相联系并向未来学方向发展。成文后寄给包括李慎之先生在内的几位先生请教,下面就是李先生因此写给朱先生的回信。中国思想界有“南王北李”之…  相似文献   

14.
陆璐 《大观周刊》2012,(7):29-29
孟子义利观作为一种儒家主流意识,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要借鉴西方优良传统,也要发掘传统文化的精华。重新诠释孟子的义利观,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先贤的法律思想。  相似文献   

15.
看到《中国图书评论》编辑转来的邓晓芒先生撰写的书评,觉得写得很好。虽然他在中国文化未来的进路方面有一些不同看法,但这样的书评才具真正的学术价值,不同于那种一味溢美的吹捧文章。说实话,在对待中国文化的出路问题上,我确实是有些困惑。与邓晓芒先生的激进西化观点不同,我认为像中国这样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文化,有着极强的文化惯性和以不变应万变的同化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隐逸文化在六朝时期已经成熟,并不断发展。在唐宋时代的特殊文化语境中,传统隐逸文化以吏隐的面目重新出现,并在身份判定、生活方式以及思想内涵上较之前代均有较大改变,对之后隐逸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隐逸文化在六朝时期已经成熟,并不断发展。在唐宋时代的特殊文化语境中,传统隐逸文化以吏隐的面目重新出现,并在身份判定、生活方式以及思想内涵上较之前代均有较大改变,对之后隐逸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8.
刘蓓 《出版广角》2014,(13):79-81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精华,蕴涵着丰富的政治管理思想,研究儒家文化管理思想对促进我国公共管理和文化管理的理论发展及实践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探析儒家文化管理思想的启发价值和消极影响等内容,提出在创新实践中传承和发展儒家文化管理思想的精髓。  相似文献   

19.
在宣传文化领域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央政治局对文化建设进行专题学习研究(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关于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和工作部署,旗帜鲜明、思想深邃、内涵丰富、统揽全局,为新闻出版业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  相似文献   

20.
吕文婷 《档案学研究》2021,35(5):96-102
文件连续体理论在中国发展至今,中国档案界对其的认知态度始终是模糊、矛盾的,且国内部分主流认知观点与理论原内涵存在差异。本文从理论跨语境移植的视角对这一现象的背后原因进行阐释性分析,认为行政/法律传统与历史/文化传统并存的澳大利亚档案管理史和偏重行政/法律传统的中国档案管理史的差异无形中成为文件连续体理论中国化的阻碍因素。若中国学者在理解文件连续体理论时忽视了语境差异,必将导致对理论内涵和应用范畴的认知受限。对西方理论的跨语境移植与引介研究,必须以充分认识西方语境和中西语境差异为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