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发布后,为了解现行《思想品德》教材的使用情况及其学校、社会评价,更好地推进以新修课标为指导的教材革新和改进,教材研究课题组于2012年3~5月先后在北京、江苏、山东、湖北、内蒙古、河南、湖南、四川、江西等地区进行了调研。调研对象包括品德教研员④、一线品德教师、学校分管德育的领导、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高校德育理论工作者、教育出版工作者等。调研内容主要围绕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正>教育部办公厅2016年4月28日发布《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从2016年起,义务教育起始年级品德、语文、历史学科使用新编、修订教材,其中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后续教材正陆续编辑、出版、发行。早该更名了!教育,就个体而言,是引导一个人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3.
新一轮课程改革把原来的《思想品德》课改为《品德与生活》(低年级)、《品德与社会》(高年级)。充分体现出孩子的品德教育与生活,与社会的密切联系,折射出许多生活的气息,这是我们教师所迫切希望的。但现在我们大部分学校还在使用老教材,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等到新教材。教师不能被动等待,应  相似文献   

4.
新一轮课程改革把原来的《思想品德》课改为《品德与生活》(低年级)、《品德与社会》(高年级)。充分体现出孩子的品德教育与生活,与社会的密切联系,折射出许多生活的气息,这是我们教师所迫切希望的。但现在我们大部分学校还在使用老教材,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等到新教材。教师不能被动等待,应该主动出击,认真学习新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为〈新课标〉),在使用老教材的过程中,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尤其是新课标中体现的最重要的思想———品德教育要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下面,我就自己如何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创新…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好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苏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在编排上充分体现了课程目标和课程性质,并注意与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生活》以及中学《思想品德》等教材的上下联系,避免了重复和脱节。  相似文献   

6.
随着课程改革健康、有序、全面地推进,德育新课程也正一步步地走进了学校,走进了教室。翻开新教材(《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下同),一股清新之风扑面而来:全新的教育内容,全新的呈现方式,浓郁的人文气息,与原教材(《思想品德》,下同)相比,其变化可谓是脱胎换骨,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7.
当前,学校使用的苏人版《思想品德》教材七年级为2012年第5版,八年级为2009年第2版,九年级为2015年第5版。教材是学生重要的学习资源,也是学校执行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各学科教材都应与时俱进,思想品德教材更要顺应时代潮流,具有敏锐的政治嗅觉,  相似文献   

8.
<正>根据教育部文件要求,从2016年秋季开学起,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教材名称的变更,不仅是形式上的变化,更是学科思想和精神的调整。研读2017年河北省中考思想品德试卷不难发现,考题虽然在保持教育改革的大方向上未变,聚焦当前"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等热词,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教材的思想与精髓。在教材更  相似文献   

9.
《思想品德》教科书(试用)及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分别是在当前新课改前后浙江省3—6年级使用的小学德育教科书。通过分析、比较不同时期两套教材中呈现的教学活动形式,发现两套教材在教学法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与新课改前《思想品德》(试用本)相比,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的教法设计更有利于学生展开积极主动的道德学习,这也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小学德育教与学方法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的有关事项通知》当中非常明确地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思想品德教材是《品德与生活》,后续更改为《道德与法治》,教材名称上的变化也能够看到主题的变化和在教学内容方面所做的调整。面对教材的变化,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让学生有效学习;从学生出发,优化教学方法;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相似文献   

11.
<正>从2016年起,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2016年9月新学年开始,全国七年级学生都领到了《道德与法治》教科书,《道德与法治》将逐步替代《思想品德》,成为中学生的必修课。那么,法治内容的编写依据是什么?如何定位法治教育在中学德育课中的位置?法治教育应如何展开?本文将以北师大版《道德与法治》为例,进行一一阐释。  相似文献   

12.
丁然 《黑河教育》2012,(3):54-54
作为《品德与社会》课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还要挖掘教材的思想品德教育功能,让学生在学习、欣赏课文中更加珍爱生命,关爱他人,正视并且克服人生的困难与挫折,提高自身品德修养。从这个意义上讲,《品德与社会》课便是沟通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桥梁。  相似文献   

13.
《小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第六章、第七章是教材的第四部分 ,主要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品德教育过程中学生品德的形成及如何组织品德教育过程 ;二、课堂纪律教育 ;三、常用的品德教育方法 ;四、品德形成与发展的研究特征、准则、研究设计及研究方法。这部分教材着重强调了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一定要遵循科学规律的观点 ;揭示了理论来源于实践 ,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指出当前学校品德教育工作要科学化 ,要结合儿童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内部规律 ,对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品德的形成作科学的分析 ;总结了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14.
<正>当前,学校使用的苏人版《思想品德》教材七年级为2012年第5版,八年级为2009年第2版,九年级为2015年第5版。教材是学生重要的学习资源,也是学校执行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各学科教材都应与时俱进,思想品德教材更要顺应时代潮流,具有敏锐的政治嗅觉,用源自学生生活的鲜活案例和国家最新发展理念,引领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简称《建议》),在全  相似文献   

15.
孩子们在学校受教育、长知识,一般都是通过"课堂教学"形式来进行的。要使孩子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发展,作为教师,除了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给学生以有益影响外,还应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化。一、读、讲与想、做结合六年制小学各学科教材的内容丰富,教育意义极为深刻,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好教材。这里仅以《品德》和《语文》教材为例。1、读与讲结合“读”指教师的范读,学生的自读。抓关键词语读,抓重点词句读。读出语气,读出感情。孩子们特爱读《思想品德》课文,古今中外的名人格言,富有哲理的人生警句,孩子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得琅…  相似文献   

16.
孙秀云 《考试周刊》2012,(88):119-120
思想品德“有效教学”就是指思想品德教师按照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教学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入,取得尽可能高的教学实效.从而实现特定的教育教学目标。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入,初中阶段思想品德学科已在全国范围内使用依据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编写的《思想品德》教材,这极大地丰富了初中阶段思想品德教学资源,同时新思想品德教材也更关注中学生的知识、情感、价值观的同步发展,但在初中阶段思想品德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些弊端,这严重制约着新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和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正>《思想品德》更名《道德与法治》,强化学生道德教育和法治精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就提出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按照这一要求,教育部要求,今年9月份,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体现了国家对国民特别是青少年学生道德和法治精神的要求更高了。品德只是个体的品德,但道德的覆盖面则更广、要求更高。法治也体现了全面推进依法  相似文献   

18.
新的《品德与社会》不神秘,不闭塞,是一位开朗的少女向我们走来。新的课程理念认为思想品德教材是一种开放的、期待着使用者自己去创造性完成的教材。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相似文献   

19.
信息窗     
《教师博览》2004,(7):15-16
我国将改进中小学德育课教学从教育部获悉,今秋开学后,全国许多地方的中小学将拿到新的德育课教材,享受新的德育课教学方式带给他们的快乐和启迪。据教育部负责人介绍,为增强思想道德课程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教育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正加紧修订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和教材;认真组织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实验;集中力量指导编写一套高质量的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  相似文献   

20.
新编《思想品德》教材,力求倡导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性,注重学生素质的提高。提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活动,通过某些形式参与公共生活,体验社会生活,达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