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一文中对翻译思想独特的阐述在西方翻译理论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从本雅明的语言观入手,对文中语言与意义、原作与译文的关系以及可译性问题进行解读,从而探讨本雅明对翻译终极目的的诠释。  相似文献   

2.
邓迎 《怀化学院学报》2009,28(10):117-119
围绕《译者的任务》一文对沃尔特.本雅明的翻译理论展开研究,阐述了作者"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纯语言"、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忠实"的挑战等诸多的翻译思想,详细地讨论了翻译的可译性和可译性限度以及解构主义翻译思想,指出它对传统翻译观的冲击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在《译者的任务》中沃尔特·本雅明的翻译理论尤为独特,他认为译作不可能绝对忠实于原作,译作和原作具有同等的地位;译文不是对原文的传达,而是原文后来的生命,而且还提出了“纯语言”、“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等诸多的翻译思想。文章就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和原作与译作的关系两方面探究本雅明的翻译思想,认为他的翻译现是反传统的,和谐的翻译观,对翻译理论和实践具有举足轻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邓迎 《怀化师专学报》2009,(10):117-119
在围绕《译者的任务》一文对沃尔特·本雅明的翻译理论展开研究,阐述了作者“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纯语言”、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忠实”的挑战等诸多的翻译思想,详细地讨论了翻译的可译性和可译性限度以及解构主义翻译思想,指出它对传统翻译观的;中击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张凤 《考试周刊》2011,(75):30-31
在《译者的任务》中,本雅明解释了原作的可译性,阐述了原作和译作的关系,语言和意义的关系,忠实和自由的关系,并提出了纯语言这一语言哲学概念。本文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讨论,分析本雅明的翻译观。  相似文献   

6.
《译者的任务》(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是德国学者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的经典之作。在译学界,此文更被视为翻译研究的圣经,堪称最有影响的翻译理论之一。但由于文章用词艰涩,并且带有一定的神秘主义色彩,导致一些研究者止步于表面的研究而对本雅明的翻译观有所误解。本文力图通过本雅明的艺术观、哲学语言观来对《译者的任务》一文进行解读。通过对原文的"可译性"、语言间的"亲缘性"等观点的重新分析来进一步解释本雅明哲学思想下的翻译观,并表明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卡特福特在《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中对翻译的可译性限度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本文根据此理论基础,从语言结构障碍与文化障碍的角度来呈现菜名汉英互译过程中的可译性限度现象,探讨中式菜单在英译过程中的可译和不可译问题,对之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提出翻译补偿策略。  相似文献   

8.
龚腾龙 《考试周刊》2011,(41):28-29
翻译是两种语言的互相转换,它对传播一个民族的文化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可译性只是相对的,而不可译性却是绝对的。本文从语言的不可译性和文化的不可译性两方面论述了翻译中的不可译性,以及语言的杂化与不可译性的关系和影响。翻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源语信息的流失。我们不能把翻译的功能看得过高,同时也要不断加强文字能力去努力呈现原文的风貌。  相似文献   

9.
自八十年代翻译理论研究出现“文化转向”以来,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几乎被所有翻译理论研究者奉为“圣经”。本雅明究竟在《译者的任务》中如何触及翻译的本质问题的?他又是基于怎样的“形而上”的语言观来谈论翻译的本质?法国哲学家、翻译家安托万?贝尔曼(Antoine Berman)所著的《翻译的时代》对本雅明做出了完整、丰富同时又深入的解读。本文旨在依据《翻译的时代》所提供的理论视域,指出本雅明对传统翻译观的三个“颠覆”,并试图对《译者的任务》中所针对的翻译本质问题、可译性问题和直译问题有所澄清。  相似文献   

10.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已经成为当代译学研究的热点。在分析了“文化转向”为译学研究带来的重大贡献和存在的不足之处的基础上,指出“文化转向”只是翻译研究多元系统中的一个向度,是一种外在性的研究,不能取代语言本体研究。  相似文献   

11.
可译性问题     
可译性是传统翻译观的范畴,它基于一个假设:原作有终极意义,可译性就在于完整无缺、毫不改变地加以再现,否则就是不可译性。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图象论和语言游戏观出发来研究可译性问题,可以引申出这样的观点:在语言游戏观下,翻译变成了生活形式的组成部分,它客观地存在着。翻译并非终极意义的再表达,而是在视域融合下的合理的意义阐释活动,而作者意图和作品意义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变异,由此消解了可译性概念。  相似文献   

12.
从语言功能看可译性问题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语言的认知表达功能决定了语言之间的总体可译性,语言的文化功能决定了语言之间的相对不可译性,而语言的美学功能决定了语言之间的绝对不可译性。本文从《红楼梦》选段再看可译性的语言功能观,认为翻译中可译性是相对的,翻译可译性有天生的限度。  相似文献   

13.
模糊语言可译性的限度及其翻译补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旭清 《闽江学院学报》2004,25(1):129-131,138
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探讨了模糊语言可译性的限度,同时提出了翻译补偿的一些方法,即对等保留模糊信息,以实对虚化,模糊为精确,以实对虚以及重新释义等方法,以达到最大限度的等效翻译。  相似文献   

14.
论译文的回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到目前为止,译论对语际翻译,尤其是英汉翻译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已归纳出不少翻译原则。这里从多语转换现象出发,提出了“译回译性”这个新概念,并对其分类进行了讨论。在从原到译的翻译过程 中考虑译的回译性有利于促使译“忠实”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神似”、“化境”,也有利于多语转换和化交流。据此认为,“译回译性”应成为译质量的评判指标之一,回译性研究应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组成部门。  相似文献   

15.
翻译界有一种观点,认为译文“宁信而不顺”倡导异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译文应该“读起来不像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因为译作的语言应是规范的汉语,提倡同化。英文汉译应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兼顾汉语读者的可接受程度,进一步优化“异化”的译语,使译文既保持“异国情调”,又符合汉语习惯,“一仆二主”,皆大欢喜。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文化与语言、文化与隐喻的关系为切入点,首先从文化差异的视角,通过比较英、汉、蒙三种语言的隐喻表达的异同,重点分析了文化对隐喻翻译的影响问题。其次,对字面意思与隐喻意义的关系,翻译的不确定性,隐喻的可改述性和隐喻的可译性等隐喻翻译的若干问题展开了讨论。最后建议在保持多元文化的同时为了避免文化冲突现象的发生,在外语教学中既要强调隐喻所呈现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同时有必要在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或少数民族之间的在隐喻所体现的文化差异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这对我国外语教学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论翻译中的可译性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翻译可使不同民族间相互交流,然而在翻译过程中除可译性外,还存在不可译性或可译性障碍问题,使得目标语很难再现原语的意义、功能、风格等。通过对诸多可译性障碍的分析,以便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进翻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对于可译性限度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通常都是从语言和文化两方面展开的。本文在综述可译性限度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从认知主体(原作者、译者、读者)这个新的视角入手来论证"可译性限度",指出:可译性限度不仅受语言和文化的影响,由于翻译的体验性、互动性、创造性、语篇性、和谐性以及现实和认知"两个世界",原作者、译者与读者都对可译性限度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关于“网络语言”   总被引:54,自引:0,他引:54  
本主要讨论网民之间上网聊天时用来彼此传递信息的一些特别的信息符号和用法,且称之为“网络语言”,对于这类网络语言,人们的褒贬不一,我们认为,这是一种特殊的言语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化现象,语言学尤其是社会语言学应当重视它,研究它,不能视而不见,或简单地予以排斥,本从网络语言的构成,形成网络语言的原因和条件,网络语言的性质和前途三个方面作讨论,力求对这种特殊的言语现象有一个比较全面,切实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