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20世纪中国学”是一种靳的理论阐释体系,是对既有的中国现当代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完善。这一靳的理论体系在阐释中国新学的性质、起点、分期、基本主题等要素系统时,与50年代中期以来形成的中国现当代学理论体系相比较,有许多建设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翟应增 《现代语文》2006,(12):106-107
中国现当代学,指的是从“五四”新学运动以来不断发展壮大,延续至今并不断发展前进的中国学。在学科体系上,它是一门艺科学,同时又是一门历史科学,具有明显的综合性。  相似文献   

3.
贺桂梅 《教育学报》2005,1(3):83-91
新学成为高等院校一个独立的学科方向,始于50年代初期.作为教材的学史写作也成为课程建制的核心部分。50年代后期,“现代学”取代了“新学”命名。本以新学史写作从“新学”到“现代学”概念的变迁为线索,考察“现代学”作为一套知识体系在50—60年代被生产出来的方式,及其与教育制度之间的关联,尝试对“现代学”的学科命名做一种知识考古学式的探察。  相似文献   

4.
王志强 《现代语文》2006,(12):68-68
随着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进入了数字时代。相应地,这个全新时代的学艺术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的数字化现象就是其中之一,而“网络学”这个新名词的出现就是学数字化的显表征。对于这种变化有人欢喜有人忧,很多人认为这标志着真正纯学时代的消失,学已经走向了社会的边缘,成为了技术的附庸;有人则认为数字技术给学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活力,比如描写上的彩色跳跃、声音和画面同时加入带来的立体效果,革命色彩在超本实验中体现出来,他们因而欢呼又一个跨世纪的“新学革命到来了”!  相似文献   

5.
“五四”新化运动揭开了中国现代学的序幕,中国学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由新化开拓们的《中国新学大系》汇集了现代学第一个十年的主要创作成果。随后出版的《中国新学大系.导论集》是由参加编选此大系的编委们对大系选编工作的说明、评述,展示出一面旗帜:推行白话,发展新学。《导论集》结各家观点为一体,既具有共同的现实导向,又蕴含了鲜明的个体创作风格,在中国现代学史研究中占有一定的学术地位,有很高的学和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近代印刷工业的兴起,新闻出版业的形成,报刊、杂志的大量出现和学社团以及作家职业化(稿费制)的形成等物质条件为后来现代学的产生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前提,但器物层面上的改变是浅层次的,“道”的确立则是十分艰难的。经过近代以来现代意识的积累,量变转化为质变,新学才得以在“五四”新化运动和学革命中真正诞生。  相似文献   

7.
海峡两岸现代派学都是在西方现代主义艺思潮影响下产生的。“五四”时期大陆的新学家就开始了对西方的认知和实践,台湾现代派学的步伐稍慢,它始于50年代初,兴旺于60年代。它们在继承传统学的基础上,放眼世界,纳入新潮,体现了与世界同步并呈现出自己独特面貌的特色。本试图将海峡两岸现代派学作一比较。  相似文献   

8.
文学的雅俗对峙与金庸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雅俗对峙是学发展的内在动力,20世纪中国小说地位空前变化,新学对通俗小说发生影响,通俗小说则对新学提出了挑战。雅学、俗学都能产生伟大作品.金庸就是超越雅俗的典范,他超越了“供消遣”与“为人生”的传统,以超凡的天马行空的想象才能,以对传统小说语言形式的发扬光大,达到了雅俗共赏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9.
王世龙 《现代语文》2006,(9):100-102
纵观二十世纪中国学,从世纪之初的“五四”时期所涌现出来的学社团及其作家、诗人,不难看出,无论是反帝反封建运动,还是学革命,无论是思想化的传播,还是新学的创造,大都是以教师为主导、青年学生为主体力量的,校园成为革命学的摇篮。接下来,1976年的“四五”天安门诗歌运动,如一声春雷揭开了新时期当代学的序幕,使校园学社团又一次蓬勃兴起。如果说世纪之初的校园学是产生阶段,那么世纪末的校园学则成熟壮大起来,有了自己的名分与阵容,不仅成为当代学发展的生力军,更是教育界卜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勇于探索学教学实践的教师及其学校在校园学教学活动方面已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创办起了颇有影响的校园学社团,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学修养和化品位的优秀人才,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语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模式。然而,由于“应试”的束缚,校园学学术研究及其教学资源没有得到应有的蕈视与开发,校园学教学活动一直游离于语教学常规之外,没有形成良好的教学规律。  相似文献   

10.
学研究会“为人生”的学观是以“表现人生,指导人生”为具体内容的。人道主义是“为人生”学观的灵魂。学研究会最初提出“为人生”,就是“要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但是,在社会先进思潮的影响下,“为人生”的方向逐步得到了明确和发展,由略带全人类性的“为人生”向略带阶级性的“为人生”转化,强调要“同情第四阶级,爱被损害和被侮辱”,要写出他们的“血和泪”,并要求“学在揭露罪恶社会的同时,应该负一部分制造光明的责任”,充分表现了学研究会以学反映时代、批判现实和改造社会的现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1.
网络学与传统学有着巨大的差异,流是网络学的本质。本对网络学与传统学的各种本质差异做了形象描述,大体钗勒出网络学的“体貌特征”,以“流”的形态看待网络写作与网络体的发展,才能正确地去评价它。  相似文献   

12.
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学大众化思潮具有不同的特点。从学的雅俗流变的角度来看,学大众化思潮既表现了学的严肃性,又显示了学的通俗性,它是一种超越雅俗的学整合过程;从学的接受和创造的关系角度来看,普通大众既要走向新学,而新学作家也应当走向普通大众,它是学的接受与创造之间的双向转化过程。只有在学的雅俗整合以及接受与创造的相互转化过程中,新学才有可能真正走向大众化。  相似文献   

13.
他剖学,自剖学与民族自剖学分别从内倾,外向与寓言角度构建了“五四”主流学的形态群落,他剖学关注国民性的改造,具有鲜明的启蒙主义色彩,对于国民生存状态的焦虑主要体现为“哀”与“责”的情感定位,中国封建化为其制度发展出一套非常严密的精神控制体系,并且不断得以强化,以致成为社会生活中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这多少让他剖学的作家体味到某种无奈与苦涩,而“奴隶”与“奴才”的人物类别则是此类学的特有景观,体现出中国化潜在的精神;他视角的学算什么叙事特点,表征了作家的离与非离的游子状态。由于他剖学作家对于中国社会的总体认识的先在性,这类学作品在主题的表面等方面就带有一种预设性,或主题先行性,这虽是历史要求与作家命使然,但也常常为唯美的学批评家所诟病。  相似文献   

14.
在五四时期,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学观念,总结学革命的得失,展望新学的情景,介绍西方学的进步观念,倡导平民主义学,为中国现代学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得到发展开辟了道路。李大钊是中国现代学的开创。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后学,不同于后新时期学,不是新时期学的不同阶段,而是一个新的学时期,它诞生于新时期学的终结之处。当社会化语境由政治化向商业化转型时,学必然有所反映。中国新学自“五四”到新时期虽经多次转型,可作家的使命意识与学的意识形态性却始终未变,新时期后学却在这个关键问题上发生了变化。作家使命意识的缺乏,无害学的提出与合法化,学意识形态性的商业化运作以及作家主体地位的失落构成了新时期后学重要的美学前提。这种意识形态市场化的最具意义特征的是在学艺术领域实施“五个一工程”。由意识形态部门出巨资悬奖符合要求与规范的作品,而对于一般作品的最低限定是它的“无害化”。让其在市场中爬摸滚打,脱颖而出也好,自生自灭也好,让消费决定其“生存,还是毁灭”。新时期后学正是存在于这样一种化语境中,并以其商业性、民间性、无害性、多元性和非意识形态强制性为特点而确立与新时期学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6.
陈独秀的《学革命论》,不仅提出了学革命的三大主义,对当时新学的进步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从写作论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其对“犹师古”等写作模式的否定,反映出他对学创作或章写作审美特征的可贵认识。  相似文献   

17.
试论左翼文学关于创作方法理论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学创作方法理论的探索,是在翼学建设的一项重要而艰难的工作,率先提出的“新写实主义”只是旧现实主义的写实方法和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机械结合,而依附其上的“革命的浪漫谛克”,实质上是“流漫的极左主义”,随后提出的“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初步纠正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开始拨正了现实主义学的方向,“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最后的独尊坛,既推动了左翼学的发展,同时也给中国新学带来严重的后遗症。  相似文献   

18.
“新学”是近代中国传统化与西方化在互相冲突的过程中产生的。甲午战争之后,由乾嘉汉学发展而来的今经学结合古经学形成的趋势,经世致用之学经龚自珍学推动提挈诱掖形成的趋势,薛福成、郭嵩焘等着力倡导的“效法泰西”等三种趋势在以“学战”为先的社会潮流推助下,由康有为、梁启超等新学家们汇为一体,遂建构起近代“新学”模式,以应对社会现代化进程的现实需求。“新学”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是传统中学在现代化进程中结构性变动的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19.
在与中国新学相关的外国学中,日本和中国的现代学的关系极为密切,私小说就是这种密切关系的具体例证,本分析了中,日私小说中“自我”的差异并揭示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青年时期的张闻天与中国现代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闻天在中国新学初兴之始,把对“人生究竟”的探求扩展到“社会革命”的领域,将学由“人的学”演变到更加政治化、社会化的“革命学”。对张闻天早期译介、评论和创作的评价,应放在中国现代学发展的过程中,根据当时译界、创作界的现状,结合其伤口的具体内容、艺术成就,品评其在中国现代学史上的价值、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