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小学德育》2020,(4):F0002-F0002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农村社会实践(简称“学农”)始于1990年,历经三十年,已成为承载学校育人理念的一门核心课程。“学农”课程涵盖理想信念、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研究创新、生活指j眷五大子课程,以学农基地为课程实施的主阵地,以“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活动为基本形式,以理想信念课程和生产劳动课程为“双核”,以研究创新课程、志愿服务课程和生活指导课程为三大重要特色,形成了五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引领华南师大附中学子获得丰富的实践体验,成长为“担当志远、求真致知、创新尚美、自信坚毅”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2.
研究性学习是当前学校教育的一个热门话题,是推行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2000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已明确将研究性学习与学工、学农、劳动技术以及社会服务结合在一起,共同组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定从2002年秋开始,在全国所有的高中开设这一课程。作为一个崭新的领域,笔者认为,要想让研究性学习结出硕果,必须做好以下三个“转变”。  相似文献   

3.
地理跨学科实践活动可有效提升学生地理跨学科实践素养,培养创新人才。文章就如何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立足校园,开设基于学生地理跨学科实践素养培养的特色校本课程进行探讨和研究,并结合芜湖市第二中学地理跨学科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学实施情况,以“探秘校园里的景观石”实践活动为例进行相关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相似文献   

4.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要求从“课程管理”走向“课程领导”。课程领导不是“控制”,而是“引导”;课程领导不是权力“掌控”,而是权利“共享”。立足学校层面,可以从“谁来领导”、“领导什么”、“怎么领导”三方面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的整体框架。  相似文献   

5.
现在的很多高职类院校中电子商务专业都忽略了电子商务法规,没有开设《电子商务法规》这门课程,即使是开设了此门课程的学校也有很多苦恼.针对《电子商务法规》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在教材和教学上的各种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6.
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是浙江省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四大选修课程之一,由于改革伊始,有许多学校与教师对这一课程认识不足、了解不多,影响了课程的开设。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思考,就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的特征、内容、目标、课程资源开发、课程开设以及课程评价等问题,作些粗浅的探讨。一、课程特征普通高中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是指学生在教  相似文献   

7.
刁益红 《考试周刊》2011,(85):223-224
园艺校本课程是本校在课程改革实验中从本校开设涉农专业园艺类课程和学生实际出发自行设计的一门选修课。开设该课程,先要弄清该课程应如何定位,有何特点。作为省级重点职校、省级绿色本校,本校虽建有机电、数控、电子等多种专业实训基地,但没有园艺专业专用的实训场地。经过调研分析发现周边有许多可利用开设“校本园艺课程”的资源,包括校园资源、社区资源、公园城市绿化资源、家庭环境资源、网络资源等。本文介绍了利用这些资源开设“校本园艺课程”的一些具体经验和做法,分析了如何设法创造多维的园艺活动空间;如何让课堂具有开放性,让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等问题,并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介绍了一些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8.
张光富 《广东教育》2003,(10):44-45
在新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是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的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然而,经过一年多的实施以及对周边学校的调查,笔者发现综合实践在一些学校或某些教师面前成了“悬缺”课程,或者成为充实其它课程的“候补”课程。有些学校盲目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效率低下,造成课程浪费。概括起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前在四个方面遭遇瓶颈。  相似文献   

9.
刘彩莲 《辽宁教育》2014,(12):54-55
关于课程资源开发问题目前国内已经作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多数是针对课堂上、学科间课程的开发与整合,而关于中小学学农基地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尚少。我校承担了批准号为JGZXY11010的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研究基地专项课题《中小学学农实践及课程开发的研究》。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调查分析了学农基地课程设置的现状,明晰学农基地与其他综合实践基地教育功能的差别及课程设置着重点的不同,为下一步充分利用基地资源,开发学农特色课程,有效发挥学农基地特有的教育功能,促进中小学学农实践基地科学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校园规划设计”研究型课程的实施,是充分利用学校特有的课程资源优势的一次有效尝试。首先,该课程是宜川中学“适合学生主动和谐发展”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属于综合实践类的“项目设计型学习”。同时,该课程与学校的校园改扩建同步开展,具有很强的时效性、生态性和不可替代性,是“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的一个良好切入  相似文献   

11.
刘鑫  叶天萍 《上海教育》2023,(Z2):167-168
<正>创新能力是未来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202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明确指出要在课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基未来。上海市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以下简称“一师附小”)一直秉承着“愉快教育”的教育理念,基于“爱、美、兴趣、创造”四要素开展着教育教学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校开设了丰富多彩的科学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现代农艺、能工巧匠、智慧校园设计师、小小发明家等。其中“小小汽车人”是我校科学创新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品牌项目,接下来就以“小小汽车人”为例,从学习空间、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和学习评价这四方面介绍学校如何以创新素养培育为目标开展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12.
2012年9月,浙江省开始实施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其核心是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开设,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把更多的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是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开发和开设的重点课程之一。笔者所在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开发了“初级英语语法与修辞”的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下面,结合该选修课程的开发实践,例析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CPS课程是上海中学开发的一门非学术性的、独具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也是上海中学德育课程科目化建设中的一个特色内容。CPS是英语“创造”(creativity)、“实践”(practice)、“服务”(serve)三个单词中的第一个字母大写组合。CPS课程是在学校高一、高二年级开设的一门必修  相似文献   

14.
杨璐 《淄博师专学报》2007,(4):14-17,23
中国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综合实践活动”,从实施之初就引起了广泛关注。日本以发展“生存能力”为目标的“综合学习时间”也从2002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开设。从本质上来看,中国与日本政治体制不同,“综合实践活动”也与“综合学习时间”在实施背景、课程的目标、内容等方面有诸多差异.但中日这两大课程都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赋予学校、教师、学生相应的自主权、选择权,包括学校直接管理、教师和学生自行研制和学生自我研究学习。  相似文献   

15.
2012年9月,浙江省开始实施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其核心是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开设,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把更多的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是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开发和开设的重点课程之一。笔者所在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开发了“初级英语语法与修辞”的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下面,结合该选修课程的开发实践,例析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课程多样化是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途径之一,实现课程多样化的重要因素是课程的校本开发和实施。普通高中综合实践课程和校本课程是培育学校课程开发能力的最佳平台。文章研究了海南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发现开设有校本课程的学校只占到1/3左右,课程门数少,且活动化;综合实践课程开设形式化,时间上不能得到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实施情况与学校课程领导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它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明确指出,要“积极开发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我校在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研究基地专项课题《中小学学农实践及课程开发的研究》(批准号为JGZXY11010)的研究中,借鉴以往研究成果,对我区中小学学农实践基地课程的开发与利用进行了区域性研究,为我区学农基地发展前景的行政决策提供了参考,并对其他学农实践基地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8.
开设校园音乐剧拓展型校本课程是我校创新音乐课堂教学模式,贯彻新课程理念的一次大胆尝试。六年前,我们学校就开始创编校园音乐剧,至今我校创编了六部校园音乐剧,每年都获得上海市各类戏剧比赛一等奖。为了面向全体学生,结合学校的课程建设,我们尝试在三年级开设校园音乐剧拓展型课程。去年又在此基础上申报了上海市课题《小学校园音乐剧拓展型课程的研究和实践》。  相似文献   

19.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崭新的课程形态。在“五年制师专”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掌握知识以及能力和情感的培养起重要作用。在“五年制师专”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民族文学类课程在普通高校的开设方兴未艾。在普通高校开设民族文学类课程具有多重意义:其一,设置此类课程有助于完善中文系课程结构;其二,学生学习民族文学,是一个不断同化——顺应的学习过程,有利于拓展其知识面,提升认知水平;其三,对于多民族文学的学习,使得民、汉学子“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能够促进校园和谐,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文化。在教学实践方面,论文从教材选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论证了课程开设的可行性与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