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文章再读《呼啸山庄》,从自我认同的角度入手,对男主人公希斯克厉夫命名的社会化征象进行了分析,然后从自我回归的角度入手,对女主人公凯瑟琳实现"自我"的回归的过程与结局进行了分析,认为"人"被认同是社会化与符号化的象征,是不可抗拒的命运,虽然主人公从"自我"的客体化逐步走向了本真"自我"的回归,但仍然是一个悲剧性的结局。  相似文献   

2.
法籍华裔作家程抱一的小说《此情可待》讲述的是一幕爱情悲剧。关于爱情,主人公道生和兰英在不同阶段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因此,本文试图借助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来分析男女主人公的爱情选择。  相似文献   

3.
澳大利亚女作家考琳·麦卡洛的小说《荆棘鸟》被誉为"澳大利亚的《飘》"。这部长篇家世小说讲述了扎根于澳大利亚牧羊农场的祖孙三代的经历,通过女主人公梅吉的爱情故事,讲述了其在澳大利亚这个新大陆上寻找自我、发现自我并逐渐成长的经历。本文对梅吉的丈夫卢克的性格、其利己主义和泛劳动主义的思想体系和行为方式进行分析,阐述了他对女主人公梅吉的人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对备受世界瞩目的《看不见的人》做一简要地分析与评论。作品的主人公,作为一个没有名字的美国黑人形象,他在敌对的环境里在思想上经历了从盲目崇拜到清醒地认识,从失去自我和最终寻找到自我的转变。埃里森讲述了主人公的一部抗争的历史。"他"的宗旨不在于对种族歧视进行批判,而是希望借此打破种族的界限。本文重点分析了《看不见的人》的主题、写作手法以及对现代人的一点启发。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分析黑塞小说《轮下》中第二主人公对十七、十八世纪德国教育体制的反抗为主线,结合浪漫主义自然人性观点,表现"教育产品"中的另类在面对神学院僵化的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时,为自我个性解放时和自我救赎作出的不懈努力,是作家内心表现的"个体意识"和人性发展的释放。  相似文献   

6.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小说《马丁·伊登》自出版以来备受关注,主人公马丁·伊登更是批评界争论的焦点。许多批评者认为,女主人公罗丝是"谋害"男主人公马丁·伊登的"凶手"。但从性别视角来看,罗丝并非"凶手",而是受害者。整个故事中,罗丝受制于父权社会,扮演"引诱天使"和"驯兽师"诱惑、规训马丁·伊登,是一只不能"自我言说"的"沉默羔羊"。  相似文献   

7.
冯晓凌 《海外英语》2012,(17):176-177
该文以《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例,通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人格结构理论来分析小说主人公的"自我"身份的建构,通过小说主人公身份的建构来说明作者作为一名美籍犹太人,在美国这个社会为了建构自己的身份所遇到的来自心灵的矛盾与冲突。  相似文献   

8.
作者致力于对《隐身人》的一系列研究,探讨贯穿全书的"身份探寻"这一永恒的主题,并分析作者如何运用叙事手法来阐明这一主体。本文剖析的是主人公在身份探寻的过程中逃离现实和逃离自我的这种自我欺骗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9.
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纳撒尼尔.霍桑的短篇小说《小伙子古德曼·布朗》进行重新解读。通过分析弗氏的"原罪"说,指出从恶乃人之本能;正是这种本能引发了整个故事的发生。运用弗氏人格结构理论,对小说主人公的内心挣扎及其信仰的逐渐崩溃展开了深入剖析和理性的审视,发现主人公的痛苦在于其本我、自我与超我的激烈冲突及其自我理想的崩溃所导致的人格异常。  相似文献   

10.
刘越茹 《林区教学》2013,(10):28-30
《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是高尔基最后一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他在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时,常常让主人公同融合了各种复杂混乱思想的"自我"对话,而主人公似乎就拥有了精神上的"双重性格";这种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又通过"同貌人"的身份予以揭示,波修的画作成为了另外一个萨姆金,从另外的角度来展现人物同"自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王化菊 《文教资料》2012,(22):24-26
本文旨在分析"上帝"在以白人基督教文化为主流的美国如何在一定意义上变成一个被"漂白"的文化符号,进而指出社区里各种人物对白色上帝的态度:并强调这些态度对主人公身份认同和构建的深层次负面影响,通过店主的眼光如何改变了佩克拉眼中蒲公英的形象,杰拉尔丁的猫如何在"基督的注目下"遭遇不幸以及老狗鲍勃如何在自诩上帝代言人的切丘手中一命呜呼等细节深入阐释主人公的自我认同如何一步步在上帝意象间接影响下从积极肯定转向否定破灭。最后,文章通过分析在自我构建方面相对成功的麦克蒂尔夫人的宗教观念和相应做法为美国黑人的文化归属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圣杯起源的分析和解读,文章对《阿拉比》的主题进行了新的诠释,指出主人公对神圣爱情的追寻就是一个虚幻的"圣杯"追寻之旅,也是一个由天真到成熟的自我发现之旅。  相似文献   

13.
奥斯特小说《月宫》中,主人公弗格的自我与身份先后经历两次崩溃与重构。运用符号互动论观点分析弗格的这些经历,可以发现,在其自我和身份的瓦解与重构过程中,社会和他人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其自我内部也存在"镜中自我""印象管理"等复杂的运行机制。小说《月宫》以讲故事的方式形象地展示了人的自我与身份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4.
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分析《啊,拓荒者!》中的人物形象,从女主人公对待自我女性身份和与其他女性的关系等来分析其女性意识,从她对待土地的态度来分析其自然观,结果表明:女主人公由于受到父权制世界观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缺乏对女性身份及自然的正确认知,因而性格中曾经存在着男权倾向,排斥女性身份并以征服和利用土地来满足自我利益;但随着其认知的深入,主人公逐渐接受自我身份,并产生了对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的深层认知。  相似文献   

15.
卡夫卡有着尴尬的文化出身和民族身份,这让他产生了极大的负罪感,而负罪感又是形成其双重人格的深层原因。卡夫卡的"负罪感"不等于"原罪",而是他特有的生存体验的文化符码。《诉讼》主要通过主人公约瑟夫·K的双重身份和双重人格展现小说"负罪感"的文化内涵,具体表现为主人公的人格分裂和人格异化,艺术上则浓缩为"法的门前"的悖谬性寓言,而主人公的自我救赎是人类普遍境遇的一种诗性观照。  相似文献   

16.
《鸟》是大江健三郎于23岁就读东京大学期间完成的短篇小说,作品描写了一个从"虚幻"内部世界走向"现实"的外部世界的年青人的心理历程。大江健三郎笔下的主人公大多可以实现精神上的自我重建,但本部小说的主人公却深陷绝望而无法自救。本论文将围绕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来试论《鸟》这部作品的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17.
帕慕克的小说<黑书>可以说是其比较难懂的一部小说,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追寻"的故事,通过分析主人公卡利普和耶拉的各自追寻之路,论说了小说的中心命题:身份的"中心感"的丧失不可避免地会让人蹯上忧伤的追寻自我之路.从而达到自我觉悟,并明白"自我"在个人与民族的追寻之途中的重要意义之所在,同时揭示了个人和民族"不能做自己"的深深"呼愁"之感.  相似文献   

18.
约瑟夫·康拉德的短篇小说《秘密分享者》是其海洋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该小说探讨了主人公在面临危机时内心世界的变化以及如何从另一个自己身上找到力量而实现自我的成长。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出发,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分析了该小说中主人公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斗争,认为小说主人公的人格经历了分裂、整合之后,自我最终达到成熟,在协调本我、外部环境和超我三者关系之间发挥了有效作用。  相似文献   

19.
作者致力于对《隐身人》的一系列研究,探讨贯穿全书的"身份探寻"这一永恒的主题,并分析作者如何运用叙事手法来阐明这一主体。本文剖析的是主人公在身份探寻的过程中,自欺之后由逐渐有自我意识到接受自我的一番自我醒悟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20.
"倾听"模式在小说《劝导》中有极为重要的建构作用。借助女主人公的"倾听"姿态,小说展现了作家的女性观、婚姻观和人生观。通过"倾听",女主人公在交往社会中建构了自我的存在空间。在具体的话语场景中,"倾听"的方式与效果都会受到交流模式的影响,女主人公通过参与到话语场景中,确立了自身的阐释主体身份,完成了"倾听"主体与现实的融合,实现了小说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