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34年,在青岛陷入困顿的二萧——萧军、萧红把自己的作品寄给远在上海、从未谋面的鲁迅。二三十年代,鲁迅是左翼文学青年的精神导师。 之后,萧红成了鲁迅家中的常客。常客的程度,许广平后来在《追忆萧红》一文中有这样的描述:“萧红先生无法摆脱她的伤感,每每整天的耽搁在我们的寓里。为了减轻鲁迅先生整天陪客的辛劳,不得不由我独自和她在客室谈话,因而对鲁迅先生的照料就不能兼顾,往往弄得我不知所措。”  相似文献   

2.
1934年12月19日,鲁迅和许广平夫妇在上海梁园豫菜馆请客。萧红、萧军、叶紫、聂绀弩、周颖等左翼文坛名流,济济一堂。在归家的路上,萧军和萧红手挽着手,脚步轻决,为属于他们的时代的到来欣喜若狂。萧红死在了自己的时代里,而萧军等人却跨进了另一个大时代。  相似文献   

3.
"打杂",尤其是为文学青年"打杂",是鲁迅一生中为之倾注了大量心血的主要工作之一.1926年11月,鲁迅在厦门大学致信许广平说:"我先前在北京为文学青年打杂,到这里,又有几个学生办了一种月刊<波艇>,我仍然去打杂."(<两地书·七三>)1929年7月,鲁迅在致章廷谦信中又说:"上海大热,我仍甚忙,终日为别人打杂,近来连眼睛也有些坏了."(<鲁迅书信集>上卷228页)据鲁迅自叙,光1925年至1931年,他为青年作者、译者编校的译著书目就有19种.  相似文献   

4.
鲁迅生平疑案王锡荣撰,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鲁迅:我可以爱马蹄疾著,四川文艺出版社,1995世界上不少名人,身后留下一些其生命历程中的疑案。由后人去猜想探索争议。鲁迅也留下了一些疑案。其中如他在《三十年集编目》中亲笔写下的"起信三书",到底指哪三本书或哪一部书,情逾手足的许寿裳猜错了。"携手十年"的许广平也说得不能令人信服,恐怕要成为"哥德巴赫猜想"那样难解的疑案了。然而,鲁迅的有些"疑案",特别是王锡荣先生所撰的《鲁迅生平疑案》一书中的"疑案",其中有的只是曾有  相似文献   

5.
由北京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编辑、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鲁迅致许广平书简》和广大读者见面了。全书收集了鲁迅在北京时期、厦门时期,以及在上海时期回京探亲时写给许广平的书信七十八封,全部根据当年鲁迅致许广平的原信手迹录出发表。编者还对书信作了简单注释。  相似文献   

6.
萧红师承鲁迅,在写作上是鲁迅引导她积极关注黎民苍生,心系当时的时代与社会。这使得她的作品更多地浸透着深沉的心灵思索,具有深刻的批判力,这与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极为合拍。萧红初到上海,人生地不熟。经济紧张时,萧红曾开口向鲁迅借钱用于生活开销。  相似文献   

7.
2008年,许广平诞辰110年,逝世40周年。怅然撰写本文,以为纪念。 鲁迅猝然逝世,许广平化悲痛为力量,很快就投人了整理和补充鲁迅遗著的工作。她编好了《夜记》。她编好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遗》、《译丛补》。她最后确定了《汉文学史纲要》的书名。这些书除《夜记》外,又都由她编入1938年版《鲁迅全集》。许广平的这些工作,为参与编辑出版1938年版全集的胡愈之、郑振铎、王任叔所肯定,也为冯雪峰、王士菁编定的1956年版全集和胡乔木、林默涵最后定稿的1981年版全集所肯定。许广平的这些工作,大半个世纪以来,更为海内外千千万万鲁迅著作的读者和广大鲁迅研究者所肯定。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经常节衣缩食地印书,又爱向相熟者和不相熟者赠书,但据他的夫人许广平说,他可不喜欢借书给人,“除非万不得已,遇到来借,倒不如另买一本赠送较妥。”鲁迅先生为什么宁可买书奉赠,却就不愿意将书借出呢?这跟他爱书如命的脾气有关。许广平同志说:“他处理他的书籍……似乎是比生命还着重”。这决不是溢美之间。试看鲁迅先  相似文献   

9.
近代民主革命家、著名国学大师章太炎,民国初年被袁世凯拘禁京都时,其大闹总统府的故事,被传得沸沸扬扬.鲁迅先生对此评论说:"考其生平,以大勋章做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称赞"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模."笔者祖父曾为民国议员,与章有所接触,每谈及此,不禁眉飞色舞,令人难忘,兹录梗概,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所谓兄弟     
这是一本由鲁迅夫人许广平在五十多年前写成的完整记录鲁迅一生经历的书籍。本书详细描写了鲁迅与党、与家、与文化界和友人的相处以及与黑暗势力的斗争。同时,它也是尘封了近半个世纪的手稿本首次完整体现。  相似文献   

11.
许广平同志说过:鲁迅“勇于学习,好学不倦”,“因之他的脑子就是万有文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欣慰的纪念》)而这些知识的得来,是同他一生与图书馆结下不解之缘密切相关的。一九○九年,鲁迅回国后,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校与绍兴府中学堂教书。为了辑录《会嵇郡故书杂集》和《古小说钩沉》,就埋头披览古说,遍寻野史笔记,曾多次前往浙江图书馆和府中学堂图书馆借阅古籍,即所谓“翻类书,荟集古逸书”云云。鲁迅在图书馆里研读很认真,常常是边读书边记  相似文献   

12.
鲁迅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古都南京是鲁迅思想的启蒙之地。许广平曾说:鲁迅对于“学生时代,他最高兴回忆到的是十多岁在南京”。周作人也说过:“鲁迅与南京的关系相当不浅”。  相似文献   

13.
"应运而生"语出唐·王勃<益州父子庙碑>:"大哉神圣,与时回薄,应运而生,继天而作."意思是顺应天命而降生.如<红楼梦>第二回:"若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运生治世,劫生危世."蔡东藩<明史通俗演义>第一回:"明太祖朱元璋,应运而生,不数年即驱逐元帝,统一华夏."今指顺应客观形势、时代潮流而产生或出现.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酒的故乡,传说在神农、黄帝时便有了酒.据<太平御览>记载:"神农耕而作陶".而陶是用来盛酒的;<抱朴子>载:"黄帝造酒泉法.以曲米和成丹药";<素问>载:"黄帝命作汤液酒醴以为备."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史记·殷本纪>关于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的记载,以及<诗经>中"十月获稻,为此春酒"和"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中推知,约在六千年前,人工酿酒就开始了.  相似文献   

15.
一次谈到婚姻问题时,宋庆龄语重心长地说:"由于孙先生的地位和在国内外的影响,我不打算再婚。你和我不同,为什么不打破‘从一而终’的旧传统观念的束缚……鲁迅先生临终前不也是要你忘记他,管自己的生活吗?"具有浓烈叛逆色彩的许广平,在这一点上她毕竟没有打破。答案只有一个:她对鲁迅先生的爱是刻骨铭心的。  相似文献   

16.
在采访现场,经常可以听到通讯员和一些年青记者这样诉苦:"搜集的材料真不少,就是理不出头绪来,不知从何着笔."而在报社编辑部里,却又经常可以听到编辑对一部分稿件的评价:"写得面面俱到,主题不突出,一般化."两种议论,共同涉及的问题是如何选择、提炼和深化新闻主题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正>鲁迅先生逝世以后,几乎每年都有纪念,十周年是大祭,自然更为隆重。抗战八年,烽烟遍境、家宅为陷,不能很好地纪念鲁迅,抗战结束,一些报刊纷纷登出纪念鲁迅的文章。在鲁迅逝世十周年之际,天津《大公报》的副刊也出了四个"鲁迅先生逝世十周年纪念特刊",特刊一共发表了十篇文章,作者除许广平外,还有以群、林辰、王冶秋、欧  相似文献   

18.
《今传媒》1998,(4)
许广平在论及鲁迅编辑工作的特点时,曾说过:“先生每编一种刊物,即留心发现投稿者中间可造之才,不惜奖掖备至,稍可录用,无不从宽。”我们今天翻开厚厚的《鲁迅日记》和《鲁迅书信集》,从字里行间几乎处处可以触摸到鲁迅关怀青年作者的拳拳之心和为“可造之才”充当...  相似文献   

19.
在许广平同志写的《欣慰的纪念》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当时有个叫徐诗荃的文学青年,经常寄稿子给鲁迅先生,要求推荐发表。鲁迅先生看到徐诗荃的稿子都是指责当时反动学校黑幕的,就把它登在《语丝》上,有时也推荐给别的报刊发表,为此,鲁迅先生遭到反动当局通缉和帮凶文人的指责。稿子发表后,徐诗荃感到很害怕,他觉得好象  相似文献   

20.
特色,是指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独特形式,也就是它与众不同的表现,成熟的表现。成功的期刊总是有它自己的特色。许广平在《许广平忆鲁迅》中说,鲁迅强调“每种刊物应有个性,不必雷同”。邹韬奋主张:“刊物的内容如果只是人云亦云,格式如果只是亦步亦趋,那是刊物的尾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