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网络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等"微传播"手段,新媒体已悄然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为适应新媒体时代变迁,高校应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主动抢占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网络话语权,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王宇 《中国电化教育》2022,(7):I0004-I0004
21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和终端设备的发展将人类社会推向信息时代。网络、新媒体、电子出版物等传播模式的呈现是对传统传播模式的一次深刻变革。信息时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人们的价值观念在时代环境变迁下产生巨大变化。信息时代的新媒体技术对于大学生思政教育影响是巨大的,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政教育传播模式既没有经验可循,又无捷径可走,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传播成为需要时代破解的重要课题。孙永鲁老师着眼于大学生思政教育传播的时代背景之变迁,从不同学科领域进行解析、研究,注重对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传播各因素之间关系的梳理,深入探讨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的教育教学方式、路径传播及受众接受效果,填补了新媒体时代思政传播学传播规律与传播原则的空白,将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传播的理论成果和前瞻性创新理念收于孙永鲁所著的《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创新研究》(新华出版社)一书中。  相似文献   

3.
进入新媒体时代,传统大学生主题班会模式面临着效能弱化的境遇和如何"因时而进"的问题.将新媒体与大学生主题班会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构建融合新媒体的大学生主题班会模式,对于增强主题班会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手段和基层工作"因势而新",具有重要意义.该模式以"一主题二阵地三媒体四步骤五环节"为核心内容,具有主导性和主体性高度统一、传统媒介与网络媒介优势互补、传播内容大众化与传播平台小众化有机结合的特点和优势.在实践应用中,要注重"因事而化",根据班会理论性主题、实践性主题、综合性主题等不同类型及难度情况,灵活选取网上或网下不同载体及交流方式,合理设计班会环节,实现主题班会活动效果最大化.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的发展催生了"微时代","微时代"的发展改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和格局。"微时代"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传播载体,进而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微时代"的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和挑战,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借助、运用"微时代"平台,凸显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5.
<正>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情况下,高效的传播方式、短小精炼的形式、更具冲击力的内容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文化传播的特征,我们把这个时代称为"微时代"。新媒体作为微时代下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近年来,新媒体已成为微时代下的主流媒介。而大学生由于其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这一特点,成为使用新媒体的主要群体。不可忽视的是,团  相似文献   

6.
信息化时代传播介质的发展给高校大学生党建带来机遇和挑战,大学生党建模式应顺应时代潮流,利用新媒体环境的优势条件推动党建模式的创新发展。手机党建作为网络党建的延伸,其便利性、快捷性和有效性为大学生党建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新的发展模式。手机党建模式具有独特优势和实施的现实可能性,可构建"数据库-网络-客户端"三方信息平台,拓展"党委-党支部-党员"三级宣传手段,搭载"推送-接收-反馈"信息交互渠道,推动高校大学生党员的宣传教育模式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尽管新媒体的教育应用研究成为研究热点,然而在新媒体社会教育传播模式方面的研究却相对较少。文章基于文献,分析了新媒体教育传播模式的案例。通过对微博、数字电视和手机三类新媒体的传播特性进行分析,构建了"新媒体社会教育的互动循环模式"、"新媒体社会教育的裂变传播监督模式"和"新媒体社会教育的分级传播模式"三种模式,以期为新媒体在社会教育中的模式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以人为本,开放、互动和共享"理念的深入人心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设备的普及,知识传播的主体、过程、内容、形式和范围、环境和效果等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并呈现出开放性、泛在化、分众性、社会化和主动性等传播新特征,新的知识传播对大学生学习能力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结合大学生知识习得的主要方式,本研究提出新媒体时代知识传播变革背景下大学生应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信息搜寻和利用、泛在学习、研究性学习、创新学习、个人学习网络构建等能力要素,并构建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的大学生学习能力模型。  相似文献   

9.
"易班"是集教育教学、生活服务、校园娱乐为一体的大学生网络互动社区,是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工作的新阵地。本文选取上海、福建、四川、广西等地的高校开展调研,比较了易班与微信等新媒体的功能差异,研究了大学生的新媒体使用需求和信息获取习惯,了解新媒体平台受大学生青睐的原因,探索了易班在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开展推广宣传的途径和方法。高校易班通过新媒体平台推广宣传必须始终遵循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规律,始终坚持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服务便捷,才能在新媒体时代凝聚学生、服务学生、教育学生。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的普及,深刻改变了信息传播模式,丰满了各类典型人物形象.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敏于接受、乐于使用新媒体.新媒体信息传播放大效应凸显,良莠不齐,而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塑形的关键期,容易受到典型人物的影响.因此,要重塑榜样,强化典型人物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正面引领作用;创新思想教育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旋律,营造良好育人环境;体验劳动最美丽,助力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柳州师专学报》2019,(2):138-141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加强红色文化在高校的传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新媒体时代,喜欢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是新媒体的忠实粉丝。加强红色文化在高校的传播,就必须充分利用高校的新媒体传播平台,以新媒体技术创新红色文化的传播途径、传播形式以及课堂教学,来贴近大学生的接受特点,提高红色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接受度。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文化已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传播与高校文化育人经历了冲突与对立、适应与发展、融合与共生三个阶段,当前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文化育人面临着网络传播技术综合统筹性不强、主流意识形态价值引领亟待加强、新媒体平台人才队伍建设不足、标志共识性话语体系尚未建立等问题。在此背景下,以"全媒体时代"网络机制建设,推进高校大学生文化育人培养模式创新性研究,以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推动新媒体网络文化队伍建设,加快高校文化育人融媒体发展路径,构建品牌化新媒体文化育人体系。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是把双刃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趋利避害,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新形势下的"新常态"难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快速发展等特点,必须制定新方法。本文通过探析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内容体系,明确德育视角下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面临的困境,从而提出新媒体下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对策。  相似文献   

14.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新媒体时代已然到来。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平台正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新媒体在给大学生德育工作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机遇与挑战同在,新媒体时代可敬而不可怕,可用而不可弃。占领"发言席"、培养"发言人"、控制"发言权""三位一体"搭建新媒体时代德育工作平台,为新形势下开展大学生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已经成为传播领域中最重要的概念和重要的传播方式,本文从新媒体的定义、特点出发,结合"90后"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特征分析在新媒体条件下对"90后"大学生的德育工作主要采取即时通讯、博客、微博、移动通讯等新途径,同时强调在"90后"大学生的德育工作中,应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建立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并结合"90后"大学生的特点,丰富德育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16.
夏风云  康艳青 《文教资料》2012,(21):125-127
"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在改变着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沟通等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状态,这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利用"微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把握"微"视域下大学生思想变化的特点;如何面对"微时代"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将挑战转化为优势和动力,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现已进入网络化和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党员的主体组成已经由"80后"变为"90后","90后"的群体特征赋予了大学生党员队伍新的特点。本文以新媒体的特性为出发点,结合"90后"大学生的共性,分析探讨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新媒体时代高校"90后"学生党员教育引导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8.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社会系统的一部分,社会的急剧变革决定了其深刻变动。文章剖析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征,及其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所带来的正负影响;进而借助大众传播学中拉斯韦尔的"5W"模式理论,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者(Who)、传播内容(Says What)、传播媒介(In Which Channel)、传播受众(To whom)、传播效果(With what effects)等五个要素进行了探寻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种网络传播技术对大学生的思维、生活等方面产生各种影响。同时也给一线辅导员带来诸多新课题,新挑战。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利用新媒体途径传播和关注公共求爱事件的处理分析,探索和思考大学辅导员在新媒体时代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应急突发事件处理中的新途径,新经验,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进而提高工作的实效性,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20.
当前,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已逐渐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媒体在信息传播和获取上的便捷性、时效性、丰富性等特征,使其成为人们使用的主要媒体,也成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然而,新媒体传播的信息也具有碎片化、片面化等特性,甚至国外的一些思潮也通过新媒体在国内落地生根.这对于新媒体用户来说,具有重大影响.大学生作为新媒体的使用者,也是新思想的接受者,由于其思想意识和思辨能力正处于成长阶段,缺乏对一些负面信息的识别判断能力,容易被新媒体平台上的一些负面信息所误导,造成其思想混乱.这既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和实践,也不利于凝心聚力.因此,在新媒体时代,针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话语和管理,就成为当前高校需要探索研究的问题.对此,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刘秉亚老师的《"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一书,2017年由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从"微时代"这一新媒体演进的时代特征出发,对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进行了论述.不仅分析了当前微媒介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局面、新形势、新变革,也研究了以微博为代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以微信为代表的新门户、以微话语为代表的新变革和以微平台进行的新管理,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