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阅读是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以及获取各种信息、知识的一门重要课程,在整个英语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传统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阅读课上,学生拥有长足的训练,但其阅读能力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本文试图基于认知语言学的框架语义理论,系统地研究大学英语的阅读教学。框架是一种认知工具,在大学英语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框架意识,引导学生通过建构并激活认知框架来学习语言知识、理解文章内容,进而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2.
认知视角下的语法研究发现汉语存在句有“目的物一参照物”和“参照物一目的物”两种反映人们感知世界图景的组合方式。西班牙语用“Estar”和“Hay”充任述语的句法结构来表示汉语存在句所表示的语义。像汉语存在句一样,表示存在范畴的西语句法结构的句法成分也有两种排列方式,但汉西两种语言在存在句小类上略有差别。通过用“self-pacedreading”实验设计测试以西班牙语为母语背景的墨西哥汉语习得者识别“是”、“有”等6个汉语句法结构来考察墨西哥汉语习得者的母语迁移、汉语存在句的认知模型以及正误汉语存在句识别模型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墨西哥初级汉语习得者在识别汉语的存在句时:一、西语的负迁移影响到被试对“是”字存在句宾语和述语的识别;二、被试理解汉语存在句的“目的物一参照物”,“参照物一目的物”排列序列未显示出显著差异;三、被试在理解正确的存在句和错误的存在句时.理解策略有别。  相似文献   

3.
描写语篇理解的交互模式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语篇理解是一个以人类认知的关联性取向为基础的动态认知过程。语篇理解过程中,作者、语篇、读者几种因素基于认知关联性相互作用,形成一种“制约平衡”,制约着语篇理解;读者的认知推理对语篇理解有突出的作用。为此,对语篇理解的描写,可在关联理论的框架内,采用一种作者、语篇、读者以其相依相离的“制约平衡”制约语篇理解的交互模式。  相似文献   

4.
语符关系模式是认知功能取向的理论模式,它旨在模拟语言信息系统及其认知操作。本以此模式为框架,讨论两个问题:(1)“主语“、“宾语”语法概念的去留,(2)“大权掌捏在总统手里”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间接回指是指话语上下文中先行成分和照应成分之间没有直接指代关系的一种特殊回指形式。对间接回指的理解需要对其理解的认知过程进行分析。框架语义学作为一种认知语义学提供了对词汇意义的描写方法,其中的“框架”概念是一种对概念的认知组织形式。框架中一个概念元素可以激活概念中的其它概念元素。框架语义学对间接回指中指称确定和认知推理有较强的解释力。我们尝试运用F illmore提出的框架语义学对这种语言现象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刘雪扬 《文教资料》2013,(29):129-131,144
近年来,认知语义学开始关注汉语词义演变现象。框架语义理论的认知性和应用性契合汉语词义演变研究的要求,框架网络资源也提供了材料:以“黑”、“白”为例,分析了“黑”、“白”两个词相似又相异的框架演变轨迹,表明义项联系建立在框架之间的认知联系上,不同义项是对框架中的不同框架元素凸显的结果。“黑”、“白”框架演变的相似性反映了词义的系统性,相异性反映了词义演变的顺序性。当然,作为个案研究,还需要大规模语料库和统计方法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7.
句法层面中"花园路径现象"的认知心理学阐释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花园路径现象”在词汇、句法、语篇层面普遍存在。“花园路径现象”指语义流中途折返、另路通过的特殊语义排歧现象。其重要成因在于解码过程必须遵循认知上的顺序性。其中,“认知顿悟点”是解码过程的转折点。如其所提供的信息量足以证明认知主体前期理解的错误,则认知纠错机制相应启动,认知主体返回到意义解码的初始阶段,重新按照认知顺序进行意义确定。直到解码过程可以顺利通过“认知顿悟点”。  相似文献   

8.
“行止”由反义并列词组的“行动和止息”义通过转喻的认知方式凝结成词。其词汇化经过两种不同的途径,即偏义复合和周遍性表义,表“行动”偏义和“行为举止”义。词汇化后,又在转喻机制的推动下,产生了“行踪”义、“品行”义。“行止”的整个演变过程是进行概念整合的过程。其中,认知的突显原则、认知上的不对称性、转喻机制等在反义复合词“行止”的成词和语义衍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施应凤  赵勇 《海外英语》2014,(14):269-271
该文借鉴具有中国特色的语法研究框架"语义语法"和认知语法的理论取向,提出语义与语法研究的方法论"语义首要性、语义语法互为验证性和语义语法相互渗透性",主张英语语法的研究应以"语义"为出发点和重点,而语义理解的关键是隐喻。文章就语义和语法的内涵以及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了阐述,以期在新的语言理论指导下,形成新的教学理念,促进英语教学。  相似文献   

10.
副词“再”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很高。本文试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对副词“再”进行系统研究。句法平面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分析“再”的组合;语义平面则从认知论的角度根据“再”具有拷贝信息的功能和“再”的特殊语义分析出“再”具有完全性拷贝和部分性拷贝信息的功能,部分性拷贝信息的功能包括同质性拷贝、补充性拷贝这两种情况;最后从三个平面的理论角度分析了“再”在语用平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胡清 《考试周刊》2011,(17):99-100
空间介词是认知语言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对象。本文在认知语义学的框架下,以Tyler和Evans的原则性多义模式为依据,系统地分析英语介词beyond的认知语义结构,以期客观、全面地解释其中心意义产生、各个义项生成的原则,使语言使用者更加深刻地理解、记忆和使用介词beyond的多义结构,并证实Tyler和Evans的原则性多义模式在分析解释介词多义性方面的理据性。  相似文献   

12.
采用个案追踪研究法,以成人与儿童口语语料库为依托,描述个案儿童7~24个月形容词理解状况,发现儿童早期理解形容词的顺序与表达顺序呈现一致性,日常生活、认知发展水平、认知难度是影响两岁儿童形容词理解顺序和理解主体的主要原因。感知一图式和话语一语义是儿童理解形容词过程中的两条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3.
框架语义学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这一理论认为,"把握概念系统中任一概念的意义,必须首先理解它所适应的框架"。翻译既是译者理解原语文本的一个心理过程,又是译者在译入语中再现原语文本框架或重塑原语文本框架的过程。原语和译入语的语义框架有时是重合的,有时是交叉或对立的。因此,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要随时根据需要调整框架和视角,以适应译入语的语言规范和读者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考试周刊》2016,(1):35-36
认知语言学是一种新的语言研究方法,它以非客观现实主义为哲学基础,从认知的角度研究语言。框架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两大语义学之一,本文从框架理论角度,对汉语中的多义词"意思"在不同句子中语义的选择的认知过程进行阐释,以加深读者对"意思"语义在不同语境中的理解,并能够在框架理论的指导下灵活准确地理解更多的汉语多义词。  相似文献   

15.
研究聚焦探讨少数民族学前儿童双语发展与入学认知准备的经验互动。以新疆4-6岁维吾尔族学前儿童为对象,采用汉语和维语PPVT,EVT和Bracken工具,测查儿童双语的理解性语义水平、表达性语义水平和入学认知水平。研究发现新疆学前民族儿童的汉语和维语语义水平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不同教育质量幼儿园儿童的两种语义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经过三年的学前双语教育,民族儿童的入学认知准备整体概念水平的通过率水平均达到50%以上;而在认知基本概念方面和认知综合概念子项目上存在不均衡现象,提示学前教育课程教学内容进一步检视的需要;学前民族儿童汉语理解性语义水平和表达性语义水平,与入学认知准备均呈现显著正相关状态,而儿童汉语理解性语义水平和表达性语义水平对入学认知准备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研究由此证明,学前阶段少数民族儿童的双语学习,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在语境中产生,在语境中运用的。个体所处的认知环境中各种主客观信息构成认知语境。在课堂教学中,以认知语境为基础,构建由情景语境、文化语境相结合的语境框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认知力,加强学生对词汇语义的理解,增强其元认知知识。  相似文献   

17.
认知语义学对英语词汇教学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语义学为英语词汇教学开辟了新的思路,隐喻是近年来讨论的热点。本文讨论了除隐喻外的另外两种认知理论,原型理论和语义框架,对英语词汇教学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活动主题解读】体验性综合学习,是指在参透课文的基础上,借助于角色吟诵、改编、表演、品评等转换活动,在转换性的体验中加深对抽象文字的理解,对其中意蕴的感悟。本单元“杀身以成仁”“,舍生而取义”等古训,初中生们都会说,但对于“仁”和“义”这两个抽象的概念,他们是难以理解和把握的。如何化抽象的概念为具体的形象,体验就是本次活动的主题。【活动构想生成】语文学习是一种认知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体验活动,体验活动是伴随着认知活动进行的。对“义”认知的同时就是对“义”体验的过程,“体验”一词,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  相似文献   

19.
汉语“听”的认知语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中,以汉语“听”的概念隐喻分析为线索,对比Sweester(1990)的英语听觉动词语义转移的轨迹的分析,探寻汉语“听”的两奈语义转移轨迹,即:(1)听-注意-接受-服从-听任-等候,(2)听-注意-接受-获取信息-允许-管理、掌控;同时分析汉语“听”的语义转移轨迹与英语的听觉动词语义转移轨迹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语篇隐喻是由单位隐喻、结构隐喻和系统隐喻构成。语篇隐喻可以在上述三个层次得以实现。语篇隐喻机制包括两类,一种是“相似性”,即在人们的认知框架内,本体、喻体之间具有某种相同之处,这又可以分为“同形”“同构”“同态”三类;一种是“差异性”,即在人们的认知框架内,凭借表达、内容差异实现隐喻功能。复杂语篇的隐喻分析程序包括结构主义、解构主义与重构主义方法的综合动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