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戴嵩画牛》是苏轼的趣作之一,说的是唐代有位爱好书画的杜处士,一日,将其珍藏戴嵩的一幅斗牛画取出凉晒,有一过路牧童看了之后,发现一处错笔,不禁拍手大笑:两牛相斗,其尾必是紧夹两股,怎能吊在哪儿!处士看后,恍然大悟,笑而然之……这个故事很有意思,认真玩味,颇有所感。戴嵩是位大名鼎鼎的画家,却在他的斗牛画中画出了令人遗憾,笑叹不已的荒唐之笔。画中败笔出于戴嵩手下,诚然可叹!但也从另一方面所想,谬误所在,并非画家功底不深,也非画家一时疏漏,而根于画家莫能真实地看到“话”的斗牛之画,或是有所看  相似文献   

2.
最近读书.看到一则逸话:“宋朝有个叫杜处士的,收藏了一幅唐朝名画家戴嵩的真迹《斗牛图》,很是珍爱。一天,他正独自欣赏,被一牧童撞见。牧童瞥一眼画面,不禁失笑道:“这画画错了。斗牛的时候,力气全用在两只角上,尾巴一定要夹紧在两腿中间,才用得出力。这幅画上的牛全翘着尾巴,怎么用得出力?”  相似文献   

3.
宋代曾敏行《独醒杂志》卷里有这样一段故事:一位叫马知节的官人珍藏一幅戴嵩画的《斗牛图》,暇日展曝于厅前。一前来交租的农夫看了窃笑,马知节生疑,问他为何笑。农夫说:“我不懂画,但识真牛。当牛搏斗时,总是用力将尾巴夹在大腿中间,即使强壮的大汉也休想把它拽出来。这幅画上的牛却翘起了尾巴,同实际不符,画得不象。”马知节听后为之叹服。  相似文献   

4.
古往今来.“一招鲜”画家为数不少。从韩斡画马,戴嵩画牛,到黄胄画驴,吴作人画骆驼.徐悲鸿画马等等。可谓代不乏人.世多宝之。新近活跃在金陵画坛的三位“一招鲜”画家:方军画雄鹰.周昭平画雄鸡,郭大年画雄狮,合而为“三雄”,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并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宋徽宗赵佶是个亡国之君,但对绘画艺术确有研究。他画的《芙蓉锦鸡图》,成了我国绘画艺术的珍品。作为画家,他至少有三点值得称赞。他有细致的观察力。有一天,他见孔雀升墩啄食树上垂下的果子,命画师当场写生。他阅完众画师交上来的一幅幅写生画,当场指出:“你们全画错了。孔雀升墩,先抬左腿,怎么会先抬右腿呢?”众画师不信,细细观察,果如所言。戴嵩所画斗牛,掉尾而斗;黄筌所绘飞鸟,颈  相似文献   

6.
相传,从前有位画家画了一幅《牧牛图》,让裱糊店老板给裱一下,店老板见这幅画画得非常逼真,牛和牧童的神态跃然纸上,便爱不释手,把这幅画藏了起来,另外模仿复制一幅裱好。画家来取画时一看,发现不是自己的原画,而老板说是原画。两人争执不下,结果到官府去打官司。县官问画家:“你说这幅画不是你的,有什么凭据?”画家说:“我画  相似文献   

7.
“生意盎然”意思是充满生机,富有活力(盎然:洋溢的样子).通常用来形容自然景物.语见宋·真德秀《大学衍义》卷五:“即天之春,生意盎然而物物欣悦也.”例如清·吴昌硕《荷花寄井南诗序》:“雪个画荷,泼墨瓯许着纸上,以秃笔扫花,生意盎然,但少香耳.”茹志鹃《阿舒》:“天暖了,人们还没来得及脱去棉袄,树上已抽出新条,花开了,地面上绿茸茸一片,生意盎然.”袁鹰《新气息从何而来?》:“这三出话剧,有一股强烈的农村生活的新气息迎面扑来,使人感到生意盎然,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8.
3、物我一体苏东坡在《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中,对“物我一体”作过形象描绘:“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其实,不仅是艺术创作,一些作者在新闻写作中也有这样的体验。当他们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倾注进所描写的对象时,由虚静而凝神,心与物游,进而身心俱遗、物我两忘,从而达到主客体完全融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唐代是我国诗歌极盛时期,唐诗中有许多反应牧童生活的作品,仔细品读后发现唐代牧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既有"山果怀中落"的悠闲,又有"前溪风雨恶"的仓皇;既有横卧牛背的短笛声声,又有放牧归来的疲惫不堪.本文通过对唐诗中有关牧童作品的解读,以期再现唐代牧童的生活.  相似文献   

10.
不能想当然     
有人描写牛跑的细节时说:“牛夹住尾巴跑了.”其实牛跑时常撅着尾巴,而狗有时才是夹着尾巴跑的。著名画家丰子恺,曾画过一幅牵羊图:一个人牵着几只羊,每只羊的脖子上都系着一根绳子。一位养羊农民看后笑着说:“牵羊的时候,不论羊有几只,都只需用一根绳子系着领头的那只羊,其余  相似文献   

11.
宋朝有个大夫叫王祈,写了一首咏竹诗,其中有两句,他最为得意,于是拿给苏东坡看。这两句是:“叶垂千口剑,竿耸万条枪。”苏东坡看后说:“好则极好,只是十条竹竿一个叶儿也。”苏东坡显然在笑话他,因为“千口  相似文献   

12.
对《新快报》今年以来的股市文章,外界评价有两个特点:一是经常在最重要的新闻版面(A3、A4多见)放量大做;二是在A2评论版设有固定栏目(“股往金来”)讲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一)韩美林画得真好! 写报道讲究要有独家新闻,其实画画同样讲究要有新意.比如今年是牛年,春节里报上真是"牛气冲天",不仅是彩色画刊.有些专版、专页主题都是"牛"与"牛画",但看多了,基本上都是一个形象,即牛头上加两只犄角,不是老黄牛就是老水牛.  相似文献   

14.
传媒大观     
《新闻爱好者》2004,(9):44-45
《漫 画月 刊》改制 完 成 7月 1日 ,河 南 日 报 报 业 集 团 所 属 媒 体 之 一《漫画 月 刊 》根 据中 央 文 化 体 制 改 革 精 神 ,通 过 资金 重 组 、员 工 参 股 的 形 式 ,打 破 原 有 体 制 ,组 建 河南 省 漫 画 时 代 传 媒 有 限 公 司 。公 司 仍 由 河 南 日 报报 业 集 团 控 股 ,员 工 管 理 层 持 股 ,员 工 全 部 实 行聘 任 制 和 人 事 代 理 制 ,完 全 独 立 经 营 。 除 继 续 主办 《漫 画 月 刊 》杂 志 以 外 ,下 设 “漫 画 时 代 发 行 中心 ”、“漫 画 时 代 广 告 中 心 ”、“漫 画 时 代 图 书 出 版中 …  相似文献   

15.
信手涂鸦随手画来自谦之词例:她的中国画被裱于墙上,信手涂鸭,颇有印象派风格。涂鸦:语见唐人卢仝《添丁诗》:“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涂鸦是自谦画得不好。此例句是介绍一位画家的画,用“信手涂鸦”一词已属不当,又将“涂鸦”误作“涂鸭”,更是错中加错。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的艺术传统,不管是绘画、书法,还是诗文的创作,大都主张形神兼备,神完气足,传神写照。形似与神似的关系,简单说来,形似是艺术表现的基础,神似是艺术表现的高级境界。严羽《沧浪诗话》说:“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盖寡也。”刘大(?)《论文偶记》说:“神者,文家之宝。文章最要气盛,然无神以主之,则气无所附,荡乎不知其所归也。”苏东坡有几句著名的诗:“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谢榛也说过一句很形象的话;“诗无神气,犹绘日月而无光彩。”(《四溟诗话》卷二)足见古代的文论家,在论画与论诗文中,都很重视神似。  相似文献   

17.
新闻战线编辑部: 新闻战线1990年第五期《读者论坛》罗造庭同志写的《“最近”的妙用》一文,批评我社在处理《广东惠州市举办“苏东坡在惠州”书画展览》消息一事,我们认为,说原稿因写“春节期间展出”而被退回是实,说改动两字就“起死回生”却不尽然。我们处理这篇稿件的经过是这样的:春节过后,我们收到中共惠州市委宣传办公室发来这篇稿件,因见原稿写明书画展是在“春节期  相似文献   

18.
可能是偏好使然,在我的藏书当中,近年来渐渐多了一些不乏“怪”味的书籍.黄永玉先生妙语妙画合璧的《永玉三记》.方成先生漫画讽语“合成” 的《高价营养》.田原先生的《饭牛闲话》,文字精道,配画也味道十足.陈四益与丁聪先生合作的《绘图新百喻》.龙子编《极左笑泪录》.海南国际出版中心出版的《绝骂奇观》.流沙河、林文洵、江沙合著的《三鬼图幽默文丛》.  相似文献   

19.
仰慕韩羽     
记得是1993年。那天,打开信箱,意外地拿到了一封寄自日本的信件,信封上的署名,对不起,因为没有征得同意,只能暂时用“光子”来代替。“光子”,按日本人用名的习惯,当然是位女性,但搜索记忆,却从未有过一面的印象。打开信——信上写道:“这一年里我看过几本《瞭望》,我最欣赏的是专栏‘珍珠滩’里韩羽的插画。看过的画不多,但是印象可深了。”接着,她向我提出了几个问题:韩羽是否出过画册?哪里出版的?地址是哪里?——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韩羽绘画的一位异国仰慕者。 我也曾是“韩画”的仰慕者。那还是在大学读书的年代。一位关良,一位马得,一位韩羽,这三位的戏画真叫人佩服。画戏曲人物的人多矣,但他们几位却由繁入简,以简驭繁,寥寥几笔,就把人物的“神儿”活托地拎到了纸上,比那些细勾琐描更见精神。那会儿不兴“追星”,不然,不定会给他们几位写上几封细道倾慕之忱的信哩。“文革”十年,旧戏都遭封杀,舞台上一个个都是站高坡唱高调踏地顶天的大英雄,韩羽想必也再不能画了,遥想悬揣,多半是蹲牛棚、挨批斗的命。奉命夹紧尾巴做人的我,当然也再不敢生非分之想  相似文献   

20.
中国历史上,面对统治者昏庸无道、腐败暴政时,便有正直的人站出来“文谏”、“诗谏”.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还有人进行过“画谏”!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画谏”,也是中国美术史的“开卷之图”,更是世界美术界上公认的艺术瑰宝. “画谏”背后的血色故事 说起《女史箴图》“画谏”背后的故事,既残酷又惊心.西晋司马炎称帝后,大封同姓宗室,委以军政实权,也种下了“八王之乱”的祸根,加之娶了个擅权妄为的儿媳贾南风,让皇室纷争更加血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