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1 毫秒
1.
100余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一直存在着“中体西用”和“全盘西化”两种观点。“中体西用”具有保守的特征,但重视民族的特殊性,强调民族现代化的多元化发展;“全盘西化”重视时代性,主张世界发展的趋同论,但否认了民族性和民族文化的精华,实质上是单一模式的西方中心主义。两种观点都有局限性,但也有值得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2.
“洞穴喻”是西方哲学的经典寓言,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三个隐喻之一,它包含柏拉图哲学基本理论和观点.在“洞穴喻”中,柏拉图以“洞穴”喻世,来说明现实世界中两种不同本质人的不同境遇,一种是特立独行、有思想、自由求索积极上进的有识之士;另一种是逆来顺受,不愿接受改变的无知之徒.“洞穴喻”带有一定的启蒙之意,也是西方哲学史早期启蒙的开端.  相似文献   

3.
100余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一直存在着“中体西用”和“全盘西化”两种观点。“中体西用”具有保守的特征,但重视民族的特殊性,强调民族现代化的多元化发展;“全盘西化”重视时代性,主张世界发展的趋同论, 但否认了民族性和民族文化的精华,实质上是单一模式的西方中心主义,两种观点都有局限性,但也有值得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4.
“正义”是柏拉图政治哲学的根本宗旨。整部《理想国》实质上都是在澄明这一政治观念。柏拉图的目的,是为当时的希腊现实政治寻求一种普遍的、不变的、绝对的、永恒的价值实在。柏拉图哲学的基本特点和本质,以及其对近现代西方政治哲学的影响,都体现在这一观念上。因此,要真正理解和体会柏拉图政治哲学的内涵及其意义,必须抓住这一核心。否则,无法看到它的真正价值,更无法对其进行分析、批判。  相似文献   

5.
个人主义与整体主义是两种彼此相对的价值取向。个人主义是西方文化主导观念,它强调以学生需要为本、学生个性化与儿童的个人理解;整体主义是东方文化主导观念,它强调以社会需要为本、学生社会化与强制性灌输。当前,无论个人主义还是整体主义都陷入了困境,需要得到整合和超越,即纳入集体化内容,丰富和充实当代语境下的个人主义内涵,从而将教育改革建立在坚实的“整体化的个人主义”文化价值根基之上。  相似文献   

6.
“乐感文化”与“罪感文化”●赵美娟在我国理论界有一种观念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文化。我认为,这种比较是不恰当的,应当说,不同的民族都有不同的文化遗产,有不同的价值观,有不同的判断事物的原则,有不同的民族特点。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民族间越来越频繁...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又是文化的载体。翻译作为一种文化交流活动,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融合。明确事物之间的异同,则是走向沟通和融合的关键。中国的“龙”与西方人眼中的“龙”蕴藏着不同的文化底蕴。让西方人更好地了解中国特色文化词语所蕴涵的丰富文化内涵,可起到缩减中西方文化差异,避免文化冲突的作用,使中西文化最终达到真正的融合。  相似文献   

8.
古代文论话语在当今只是一种知识形态,对中国文学日常生活缺乏影响。现代时期,一般性文学理论实际上可以区分为“古代文论型”和“西方文论型”两种类型。建立一种庞大的、包容中西的文学理论体系,将不同的观念、不同的立场以及不同的批评方法融合在一起,这不过是一种理想,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中西方文论之所以只能整合,不能融合,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们是异质性的。“重建”不应该是推倒重来。“古代文论型”与“西方文论型”两种文学理论可以并行存世。  相似文献   

9.
治国是做为一种技术而被中外古代思想家所重视与研究。治国思想是一种治国技艺的系统总结的文化形态。儒家的“治国思想”与柏拉图的“治国思想”是不太相同的。集中表现在儒家强调“人治”,柏拉图崇尚“法治。”中国儒家在治国、君权问题的思维上,神化王权,缺少辩证,有些僵化,陷入形而上学唯心论泥坑。  相似文献   

10.
“形而上学”形式的辩证法似乎是一个怪诞的命题,它正是柏拉图辩证法的特征。柏拉图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理念”论的思想。“理念”是事物的原型和根据,认识了“理念”,就达到了最高的认识。这种关于“理念”的最高知识,就是西方传统意义上的“形而上学”追求的目标。柏拉图的辩证法正好是对“理念”的认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柏拉图的辩证法就是关于“理念”的知识,是一种典型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1.
陈雪平 《师道》2012,(4):21-22
柏拉图主义者认为数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观念的王国,数、几何对象是恒久存在于客观世界里的,它是一种“范式”,也就是说.数学相对于我们的现实自成一个世界。因此,数学基于证明之上。  相似文献   

12.
颜色是人类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一种视觉感知。不同的文化群体,在风俗习惯、历史背景、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均存在着差异,由此导致人们对颜色的感受及理解也存在着很大差别。在跨文化交往中,不了解这样的颜色文化差异,往往会造成人们沟通交流出现障碍。"红"与"黑"这两种颜色在中西方两种语境下存在一定程度的使用差异,了解这种因文化内涵不同而导致的使用差异对于人们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避免产生文化冲突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庄子美学强调审美主体与客观自然融合,从有限中把握无限的天地“大”。柏拉图美学主张审美主体脱离客观自然,在纯粹的超现实境界中实现审美观照。他们的美学观的差异反应了中国和西方文化的不同特质,并与他们的阶级立场有关,其影响导致了中国和西方审美方式的不同。但是,他们对于超现实的审美理想的强调,却又共同地把握了人类审美活动超越观实的本质,开启了中国和西方美学、艺术的“诗心”。  相似文献   

14.
柏拉图要将诗人赶出“理想国”,源于他的如下观念:诗人的创作意味着摹仿、虚构和撒谎,从而违背真理。但通过对柏拉图本人作品的细读,我们发现,诗的这些“罪状”同样存在于哲学话语中,它们是内在于语言的修辞行为。柏拉图认为诗因其提供快感而败坏道德,是个更值得重视的批评,与娱乐至上的大众文化不同,“地下文学”以其不可化约的自由精神和抵抗精神找到了安身立命的道德根基。  相似文献   

15.
副词“就”与“就是”在表强调时存在替换关系:首先,以强调功能为切入点,将副词“就”与“就是”分为强调时间、强调范围或状态、强调数量、强调自身观点4 类;其次,副词“就”与“就是”存在的替换关系为:构造格式相同的句子强调的内容存在相同与不同两种情况,即使强调内容相同,出现的具体替换情况也存在不同.  相似文献   

16.
笔者试图从跨文化领域来对中西方文化中有关“水”的隐喻做对比研究,以期发现他们的不同和相同之处及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笔者着重研究中西文化中相似的“水”的隐喻,之所以两种文化中存在大量的相似的隐喻,是由于人类认知普遍性造成的。同时,笔者也从触及了两文化中不同的“水”隐喻,并从生活环境和认知角度分析造成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西方文化中长期以来存在着德里达所谓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特征。西方文化思想最早能够追溯到“古希腊美学思想”这一源头,而在古希腊思想的早期阶段,其文化基质中带有较多“秘索思”(Mythos)的成分。“秘索思”是受到原始人类“诗性智慧”思维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大自然进行想象与“附魅”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思维模式,具有虚构性与想象性的特点。而伴随着人类理性意识的觉醒,西方思想文化的演进过程中出现了“逻各斯”(Logos)的认识方式,对“秘索思”思维模式造成了冲击。然而,纵观古希腊早期美学思想诞生以来以及整个西方思想文化世界,可以发现“秘索思”和“逻各斯”的思维模式始终存在,并彼此相互对立互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此消彼长的状态。  相似文献   

18.
“人学”是周作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及散文创作的思想基础。西方“人学”观念以翻译形式进入中国,脱离原来的文化语境后,便受制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以来,众多的研究者都将周作人提倡的“人学”定位于对西方“人学”的回应。但在非西方的文化语境中谈论西方“人学”,必定会是一种中国式的界定。  相似文献   

19.
《尼各马可伦理学》对“最高善”的规定存在着逻辑上的模糊,这种情形进而又使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中“praxis(实践)”与“theoria(理论)”间的关系趋于复杂。对“最高善”规定的模糊性概源于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不同叙事风格以及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论的质疑。此外,praxis和theoria间的张力使得一种隐秘于柏拉图一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开端中实践的哲学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理论中“表现”说的产生。认为“表现”说在其产生过程中吸收了西方文论中不同的强调“表现”的理论观念 ,并与中国的传统文论相结合 ,确立了自己以“表现”为核心的批评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