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欧茨在《大瀑布》作品中描写了自然与女性在父权制社会被压迫的生存状况,自然与女性对父权制的抗争。人们自然生态意识觉醒而保护环境和女性对自身压迫的地位的认识而对自我的追求,体现了欧茨强烈的生态意识和女性主义意识,饱含了她对人类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2.
《大瀑布》是美国著名女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近年来的优秀作品,是欧茨对男性与女性、爱情与婚姻、正义与邪恶、宗教与科学、青春与成长、人类与自然等种种问题的深刻思考。本文通过展现欧茨小说《大瀑布》中主人公们抗争命运、追寻自我的心路历程,感悟欧茨鼓舞现代人挣脱枷锁,驱散混沌,重塑、确立自我的创作目的。  相似文献   

3.
欧茨的小说《妈妈走了》具有心理现实主义的风格,作品借助主人公尼基的陈述生动的描绘了两代女性的生命历程。通过探索母亲的一生,尼基理解了家庭的意义,并最终获得了自我认同。小说从尼基的视角出发,带领读者深入探讨美国当代女性的面临的各种问题。本文从女性心理角度出发来解读小说,重点讨论欧茨笔下女性的不同角色在家庭中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4.
欧茨的作品《我带你去那儿》是一部描写女性个体成长与自我生成的小说,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女性成长的关注和期待。女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可分为"外出求学"、"经受考验"、"走向成熟"三大阶段,这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个体成长的人生历程和对自我的不断超越,充分展示了小说的个人成长主题,诠释了作者渴望女性走向成熟、完善自我的创作思想。  相似文献   

5.
《大瀑布》是美国作家乔纳斯·卡罗尔·欧茨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以阿莉亚的两段婚姻构成两条分明的伦理线,讲述了由此引发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伦理混乱的故事。通过对美国社会中各种扭曲的伦理现象的梳理,反映出作者对于伦理混乱的思考以及希冀建立新型伦理观的伦理诉求,体现了欧茨作为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因此在文学伦理学视域下分析该作品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集宁师专学报》2014,(1):30-34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在小说中关注女性与自然的内在联系及女性对男权社会的反抗。在她的笔下,许多女性通过救助动物的行动与男性权威相抗衡,以一种积极的方式直接反抗男权社会,并通过承担生态责任实现了自我价值。欧茨以此批判男权思想,关注遭受男权思想压迫的女性和自然,展现了她的生态女权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7.
欧茨一贯秉承"艺术教化人生"的创作理念,她通过《大瀑布》揭示了严肃的社会问题,表达了她对于失衡的伦理观念和混乱的伦理秩序的忧虑,并指出建立在相互关爱、理解和宽容基础上的家庭伦理关系对于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表现了欧茨作为一名有良知的作家的高度责任感和超前的预见。因此,从文学伦理学角度研究《大瀑布》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作为当代美国女作家的杰出代表,欧茨把笔触更多的放在描述下层女性对不平命运的抗争上,在她的笔下,女性意识也从萌芽到绽放,从茫然与无奈中逆来顺受发展到奋起抗争,于不平命运追求美好人生,这反映了欧茨本人的女性意识从萌芽到成熟的过程,对女权主义由排斥、否定到接受、认同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暴力的描写,欧茨揭露了美国女性的生存状态,透析了隐藏于暴力之下的女性的悲哀与无奈。以男性为中心的意识形态带给女性的是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伤害。这些在暴力中成长的女人在无形中变成了同样不择手段的施暴者。论文从语言、身体和精神等三个方面揭示了欧茨的作品《他们》中的女性暴力,分析了其社会根源,也展现了女性自身的悲哀。  相似文献   

10.
人(个体)与自身不仅仅是一种认识关系,而且还具有价值与伦理关系.作为调节与处理自我与自我的道德规范必须体现和遵循自我控制的原则、自我发展的原则、自我完善的原则以及人道主义的原则.在这些原则之下的自我伦理调节的主要规范有:自我理解与自我宽容,自我尊重与自我诚信,自我发展与自我激励,自我欣赏与自我快乐.  相似文献   

11.
在20世纪以来的西方后工业社会,人们已愈加认识到,自我选择并不仅是无限自由的选择了,人与人之间道德伦理关系的价值与意义日益凸显出来。在这种新的现实语境中重新检视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便会发现英美女性主义和法国女性主义文学两种批评理论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即执着于抽象的理论层面,而忽视了女性在现实世界的生存境遇,尤其是女性的道德伦理境遇。事实上,西方女性文学表现了道德之善与人生“幸福”、道德反思与道德自律、自我存在与道德自由、和谐情愫与反乌托邦等“道德情境”的“内在冲突”性质,以及对和谐的人际关系与真、善、美的追求。这不仅与西方女性在历史语境中的地位密切相关,也体现了女作家们的宗教道德情结。  相似文献   

12.
方阳 《华章》2011,(34)
有岛武郎于1911年开始在《白桦》上连载的长篇小说《一个女人》的前篇《一个女人的一瞥》,拉开了近代日本女性解放的帷幕.小说描写日本近代西风渐起时期,自我觉醒的年轻女性——叶子急切地想要冲破封建道德伦理的束缚,追求自我解放曲折而又短暂的人生经历,以此显示了近代日本女性自我解放道路的艰辛与困苦.  相似文献   

13.
作为当代世界文坛上的"心理现实主义"代表作家,美国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不仅创作长篇、短篇小说.还创作诗歌、戏剧和文学评论等,得过世界笔会福克纳小说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并两次获得诺贝尔奖提名.暴露美国社会、家庭以及个人生活中的阴暗面是欧茨所擅长的.我国学者已经对其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大量成果.但研究欧茨小说创作中的女性自我意识的专题作品还很少.本文将对她本人及其早期小说中女性形象及女性自我意识进行较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4.
《觉醒》是美国女性文学中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从伦理学批评的角度解读该小说的伦理意义,为重估其文学价值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主要观点:在父权制伦理与资本主义伦理双重压迫下,主人公埃德娜陷入伦理困境中,经历了"叛逆—顺从—挣扎—超越"的心路历程,最终在自杀中实现了自我的超越。从这个意义上说,《觉醒》是一出伦理悲剧,是肖班对美国19世纪末的女性如何建构伦理秩序的自觉探讨。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是儒家伦理和男权文化压迫下的"他者"。对女性"他者"存在的批判显示了张爱玲的自主性意识,对日常生活中女性的欲求和疯狂施虐背后变态自主的描写,彰显了张爱玲的女性自主性话语权。她的小说追求婚姻道德中的两性平等,改写了传统文化中主从、尊卑、太阳与月亮式的男女关系,解构、颠覆了传统的两性关系,在性别认同中建构女性平等的话语权。女性个人意识逐步增强,开始争取自我权利,实现个人价值和自我尊严,成为工具性和目的性相统一的主体性人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非裔美国女作家苏珊-洛里·帕克斯的实验性戏剧注重对社会边缘化人物命运的反思,女性主题与真实历史相结合的叙事模式打破了西方戏剧的传统,"重复与改写"等叙事手段表达了帕克斯对文学创作的伦理诉求。本文以《维纳斯》和《在血泊中》两部作品为例,从身份、欲望和死亡三个伦理角度出发,集中阐释帕克斯是如何在填补非裔女性叙事空白的同时,深掘女性伦理挣扎的本质原因,进而道出自我命运如何在阶级社会中生存的哲学思辨和伦理反思的。  相似文献   

17.
艾丽丝·沃克通过在《紫色》的小说叙事,向读者呈现出种族歧视和父权制压迫下的黑人女性社会伦理异化问题,希望能够借助小说引发黑人社会的反思,进而寻求社会伦理的重建。本文从文学伦理学角度对艾丽丝·沃克的《紫色》进行深入解读,分析双重压迫下黑人女性的社会伦理观的异化和转变过程,探索黑人女性社会伦理重建之路、讴歌黑人女性在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存中的伟大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8.
《方舟》叙写了三位女性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故事,文本呈现出了独特的伦理焦虑,主要体现在身份的悖逆、认同的艰难以及不自觉地叙事三个方面,而隐藏在这种伦理焦虑背后的是作家对女性命运的关怀和对理想社会的探寻。  相似文献   

19.
当前社会转型与不断加剧的高等教育变革使大学教师在对"主我"与"客我"关系的道德调节中出现了自我伦理异化,它影响着高等教育内部整体关系道德调节功能的有效发挥.应通过社会现代化中价值观的转向、大学文化建设、大学教师自我实践与反思重构大学教师自我德性伦理,实现对自我和谐关系之网的良好把握.使自我回归生命之本真状态,成为自由的、有创造性的、实践存在着的人.  相似文献   

20.
文学教学活动中,伦理批评作为考量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及人与自我关系的价值尺度,包括宗教伦理、爱情伦理、生态伦理、生命伦理和文化伦理等内容,而不仅仅局限于通常的道德伦理评价。文章以《海的女儿》的教学实践为例,多方位地发掘这篇童话的伦理内涵,力图揭示伦理批评的多维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