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茅海波 《档案天地》2015,(1):59-63,10
正定,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正定的千年古城墙一直是正定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虽历经千年风雨,至今仍矗立于这片热土之上。它作为城市的文明符号和人类古老的见证,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历尽了世事的沧桑,向世人诉说着这座千年古城的兴衰,无论在文化、教育,还是在考古、旅游等方面,它的价值都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古城正定历史文化资源概况、文献收藏分布与研究利用基础上,拟从古城正定地方文献资源收集与整理、古城正定专题文献共享服务空间建设、古城正定数字图书馆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开展"深入一线,嵌入课程"的专题服务等四方面,探讨古城正定地方文献资源共享服务体系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3.
刘志凌 《今传媒》2013,(2):150-152
地方电视台要想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拥有自己独特的魅力。正定电视台就是根据自身地域特点,挖掘社会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了《正定故事》品牌栏目带,树立了频道形象,提升了地方电视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正定古城位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北部的滹沱河北岸,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中的一座,城内高密度分布的隋唐以降的文物古迹保存状况相对较好,大体具备分析其平面格局的条件。本文在梳理正定城址变迁历史的基础上,运用古今重叠型城址的研究方法,点、线、面相结合,由近及远,依次复原了清光绪时期、明末清初、唐宝应至明正统、唐初至唐宝应等四个阶段正定城的城市范围与平面格局,厘清了初唐以来正定城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和重要变化。唐初至唐宝应年间的镇州城呈四门十字街的格局,十字街将全城分为四个坊,各坊内均有"十字区划"法的残留。宝应年间李宝臣之拓城,系在旧城的四面重筑城墙,从而使旧城成为新城的子城。明代正统年间的拓城对整座城池的形态改动较大,城墙呈现"地陷东南"的外部形态。  相似文献   

5.
人们一般认为,新闻是"易碎品"、"速朽品",失去时效性的新闻如同隔夜饭菜无人问津。而历史一旦盖棺定论就成了"永久牌"般认知千古兴替的镜鉴。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说过,历史是当时的新闻,新闻是未来的历史;历史是新闻的积淀,新闻是历史的瞬间;研究昨天的历史,可以了解今天新闻发生的由来和走势  相似文献   

6.
正在石家庄,乃至在河北,正定都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不但是因为正定至今还有古城墙,还有为数众多的佛塔寺庙,还有自成体系的民风民俗,还保持着古远的老城味道;更因为这里名人辈出,独特的文化气息孕育了独特的人文特质,形成了独特的正定文化现象。贾大山先生的文学创作,无疑是正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贾大山是河北省正定籍的全国著名作家,是首届全国短篇小说奖获得者,在河北和全国文学界都  相似文献   

7.
三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第一次论述中国梦,就突出了中国梦所蕴含的历史感。所谓历史感,就是立足今天,敬畏昨天,揭示明天。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引用了"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三句诗,来象征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他还强调,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这说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当今中国"最大公约数"的政治主题,是从深厚的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中发掘和引伸出来的。  相似文献   

8.
闫铮 《出版广角》2021,(8):92-94
正定是歌谣之乡,《正定歌谣》是关于正定民间口头文学的成果集.《正定歌谣》的出版难点反映了民间文艺出版存在的一些问题,民间文艺出版机构要勇担重任,争取政策和项目资金支持;深入调研,关注优秀作者的发现和培养;推进融合出版,引发读者共鸣,进而加强民间文艺的出版、研究、宣传工作,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以来的历史小说的叙事话语出现清晰的嬗变轨迹。在悠久的史传传统影响下,"正说"历史是最直接也是最常见的叙述模式。"反说"历史则基于新历史小说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一种想象性颠覆,热衷暴露隐藏在正史中的权力话语,挖掘正统历史试图遮掩的权力真相。"闲说"主要表现在二月河对历史充满闲趣、野趣的表达。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政治权谋,从根本上构成了二月河"落霞"系列小说趣味的古典性。"戏说"集中在"新故事新编"的历史小说。戏说之风总是伴随着传播媒介的更换而大规模地泛滥起来,这意味着它本身并不是文学内部的自我发展、完善,而带有社会语境的压力。  相似文献   

10.
《全国新书目》2013,(12):38-51
中国道路 李红岩 龚云 宋启发 著 黄山书社 9787546124155 2012-01 880.00 本书讲述了中国人民自鸦片战争以来为救国图强所做的探索及所走过的道路,回答了中国的和平发展会给世界带来什么影响之类的问题。本书以"中国道路"为题,抓住了中国近现代史的核心问题。通过宏观历史地叙述,令人信服地得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的选择和中国人民的选择"和"中国始终坚持走的是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的历史结论。本书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简写本,以事实说话,让读者自己去品味和得出结论,展现历史的细节,反映普通中国人对中国梦的追寻。  相似文献   

11.
"靖难之役",是明初历史上大事记,也是明朝加强中央集权获得显著成效的历史时期。"靖难之役"实际上一场叔侄争夺皇位站,胜负,早已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但是战争的契机使得明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相似文献   

12.
郑芳  刘波 《新闻世界》2010,(6):148-149
"今日新闻即为明日之历史"。这种新闻业内的普遍观点不仅揭示了新闻对历史的记录作用,更表明了历史之于新闻的"拐杖"作用。本文拟从此观点切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呈现新闻与历史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3.
金秋十月,我有幸随陕西省档案馆"口述历史"项目组对我省著名作曲家、国家一级作曲孙韶先生、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贠恩凤女士进行了专访,从而开启了对陕西省档案馆"口述历史"档案资料的征集之旅。  相似文献   

14.
<正>《习近平在正定》出版系列采访实录《习近平在正定》近日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习近平同志任河北省正定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在正定工作了3年多。他同正定广大干部群众打成一片,走遍全县每一个村,奋战在改革开放第一线,全面推进各项工作,政绩斐然,政声卓著。  相似文献   

15.
刘晨 《兰台世界》2014,(7):64-65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羲一生命运坎坷,但也造就了他敢于求真知、求真理的性格。在法律方面,他是封建历史上第一个敢于提出"君权民授"和"争利"、"祸害"君权主张的人,更是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的法律思想启蒙者。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把人看作是社会历史的主体,马克思说,"整个世界历史不过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1]人民群众始终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当然"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由此可见,历史活动中,人不仅是主体,同时还是目的。这就体现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真正价值,必须适当、准确理解人性的内涵,从而达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如今,郦波先生把高、张对立起来,固守"褒张贬高"的历史偏见,不顾客观历史事实和明清以来诸多政治家、史学家的论定,提出高拱留下来的是"一个内忧外患的烂摊子",完全抹煞高拱的靖边功业。显然,这种所谓的"烂摊"说,是对历史的误读,对读者的误导。  相似文献   

18.
口述历史,是世界各国广为应用的一种"公众记忆"式的历史记录方式,作为一种搜集历史的途径,这种从民间记忆的角度来记录历史的做法,是对历史的真实、形象、生动、深刻的再现,在西方国家已经日臻成熟。  相似文献   

19.
"丁戊奇荒"是清代历史上发生的最大的一次灾荒,作为旧中国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的《申报》对此次灾荒进行了全面报道,陈述灾情、呼吁社会各界救灾,体现了"民生关怀"意识。在救灾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历史进行了简要梳理,对"中国式主持"在培养体制、选拔机制、用人机制、工作机制、管理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盘点,提出了"中国式主持:渴望变脸"的观点,并对"中国式主持"如何"变脸"提出了自己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