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结合网络环境下高校档案馆服务的新特点,分析了高校档案馆用户档案的内涵及建立用户档案的重要意义,并就如何建立用户档案提出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2.
浅议高校档案管理与公共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高校档案馆(室)一方面收集高校各档案形成者所产生的档案材料,经过整理、鉴定、保管在档案馆(室)内;另一方面,又通过档案用户把贮存的各种档案信息传播出去,为高校教学、科研、党政管理服务,发挥高校档案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高校档案形成者,档案用户之间,高校档案馆(室)起着一个档案信息接收、加工、贮存、传播的作用。公共关系是搞好高校档案馆(室)与档案公众沟通、交流的一种有效管理方法。高校档案管理要求与各个档案形成者建立良好的协调关系,即要在高校档案馆(室)与档案公众之间建立一种双向沟通渠道,树立档案馆(室)在档案公众中的良好形象,让档案公众了解、理解、支持档案馆(室)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目前,高校档案馆(室)一方面收集高校各档案形成者所产生的档案材料,经过整理、鉴定、保管在档案馆(室)内;另一方面,又通过档案用户把贮存的各种档案信息传播出去,为高校教学、科研、党政管理服务,发挥高校档案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高校档案形成者,档案用户之间,高校档案馆(室)起着一个档案信息接收、加工、贮存、传播的作用.公共关系是搞好高校档案馆(室)与档案公众沟通、交流的一种有效管理方法.高校档案管理要求与各个档案形成者建立良好的协调关系,即要在高校档案馆(室)与档案公众之间建立一种双向沟通渠道,树立档案馆(室)在档案公众中的良好形象,让档案公众了解、理解、支持档案馆(室)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正高校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利用档案,档案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就是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不断创新档案服务机制,积极主动地为学校的教学与科研管理服务。学校档案工作要通过计算机网络为学校不同层次的用户提供创新服务。一、创新服务手段1.建立学校档案馆(室)网页,开展网上利用服务。随着高校档案馆(室)内部局域网的建立,高校档案部门将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站制作自己的网页,积极  相似文献   

5.
建立档案数据库检索系统是数字档案馆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档案馆实现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根据为用户提供服务要“快速、便捷、准确、全面、系统”的原则,高校档案馆拟建立“实体分类检索子系统”、“组织机构归类检索子系统”和“档案著述方式检索子系统”。  相似文献   

6.
国内图书馆界早在60年代初就已开展了用户教育,现今图书用户教育已成为图书馆一项重要工作职能,而档案界包括高校档案馆在内,至今为止尚未认识到用户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开展用户教育已成为高校档案馆拓宽档案信息资源利用途径,推动档案事业再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计算机网络的迅速普及,为档案的网络化管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一段时间以来,许多地方的档案馆(室)、高校档案馆相继在互联网上安家立“页”建立档案网站,通过互联网站展示馆藏档案、档案馆(室)面貌,宣传档案工作,提供档案信息查询,指导用户获取档案信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8.
口述档案可以丰富校史馆藏,有利于加强校史研究,积淀和传承学校文化。开展口述档案工作,是高校档案部门责无旁贷的事情。然而,中医院校档案馆在这方面比较滞后,本文希望中医院校档案馆能以用户利用为导向,选择多种途径,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建立有中医特色的口述档案资源库。  相似文献   

9.
创新——高校档案馆发展的突破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档案馆发展的突破口是:加快高校档案馆的数字化创新建设,建立文档一体化管理创新系统,尽快出台档案信息化标准,建立健全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建立高校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和加强高校档案法制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10.
大数据技术下,档案馆档案利用管理以服务为导向,是档案馆档案利用管理的重要基础和依托,在促进档案馆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有效促进档案馆用户档案管理的科学化。由此需要根据档案馆的实际情况,面向用户行为、需求,完善档案数字化分类表,建立高质量数字化工作服务平台,分析、挖掘用户档案信息,提升用户检索方式。  相似文献   

11.
<正>信息时代高校档案馆个性化服务是以"用户中心理念"为根本出发点,在对档案用户行为、工作内容、特定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运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向用户提供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信息内容和服务功能的一种服务模式。在当今网络环境下,高校档案馆开展个性化服务无论从档案用户信息需求的角度,还是从高校档案馆自身建设发展的角度来看,都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高校档案馆开展个性化服务实现模式种类很多,服务形式也不尽相同,在网络环境下,一般有以下四种:  相似文献   

12.
优化高校档案馆馆藏建设几点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档案馆应建立以教学、科研档案为主的结构体系。加重高校档案馆的文化、学术色彩。丰富馆藏内容 ,注重发展音像、实物档案。从根本上优化馆藏结构 ,拓展高校档案馆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基于网络环境的高校档案馆个性化档案信息服务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档案馆所处的信息环境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档案信息生产、加工及传递越来越呈现出数字化和网络化,高校教师、科研、管理人员等各层次的用户,对档案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呈现出个性化和多样化。在这种背景下,高校档案馆传统的服务方式已无法有效满足档案用户的信息需求,必须及时调整服务观念和服务模式,进行适应性变革,在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基础上,主动挖掘用户潜在的档案信息需求,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档案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智慧校园建设的基础上,提出从高校档案组织体系、高校档案制度体系、高校档案信息服务体系三个方面建立高校档案管理机制。认为高校应根据《高校档案管理办法》要求建立高校档案馆,切实履行其行政职能,树立“大档案观”,把高校档案馆建设成高校信息资源中心,为智慧校园建设提供智慧化的档案信息服务,并在发展过程中实现高校档案工作的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5.
陈颖  李晶 《兰台内外》2023,(1):10-12
为提高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进程,本文对新时代高校档案馆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现状与策略的研究,从提升高校档案馆工作效率、提高档案馆资源信息共享能力,阐述档案信息数据化建设的意义,提出现阶段高校档案馆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存在档案信息化资源较为分散、信息化管理标准与辅助技术尚未完善、档案信息数字化管理安全隐患较多等问题。为实现高校档案馆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应遵循“抢救优先,利用优先,逐步扩展”的工作原则,完善高校档案馆档案信息数字化归档工作,建立档案新信息数据库与规范档案数字化管理目录,利用校内OA系统,建立起与档案馆的通信连接,实现数据库逐步与学校档案馆数字化建设工作的对接,健全档案信息数字化保障机制,科学配置数字化终端网络硬件,增设防火墙等防病毒软件,加强对网络病毒的安全防护。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不少高校尤其是重点院校陆续建立起档案网站。然而,由于高校档案网站建设尚处于发展初期,带有种种缺陷与问题。1高校档案网站建设存在的问题1.1档案馆、室建站率偏低。据统计,目前,高校网上可访的档案站点不到全国院校的40%,而调查数据显示,高校90%的部门在校园网上建立了站点。相比之下,档案馆、室建站率明显偏低,这与高校档案馆、室作为学校信息基础事业的地位极不相符。1.2档案网站建设目标不明确。目前许多高校档案馆、  相似文献   

17.
高校档案馆与图书馆是高校文献信息系统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档案馆和图书馆的协作共建,就是要构建一个集档案、图书等文献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并服务于一体的新型体系,实现档案、图书的资源共享,形成规模化、系统化、网络化服务.高校档案馆与图书馆协作共建的具体措施包括:协调馆藏,资源互补;协作开展用户培训;数据库的共建共享;引进图书档案管理系统、加强人才和技术交流等.  相似文献   

18.
试论网络环境下高校档案馆的信息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信息存储技术的发展,人类将全面进入全球网络化的时代。网络环境,消除了时间和空间的间隔,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信息资源共享。档案用户获取档案信息的方式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档案用户可以从网上获取所需档案信息,但这并不意味着档案馆的信息服务将被取代,相反,先进的网络技术向档案馆的信息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校信息资源存储地之一的高校档案馆也正面临着一个全新的信息环境。档案馆的价值不再是以其所拥有的馆藏档案的数量来衡量,而是以它为档案用户提供各种形式…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苏州大学档案馆为例,针对高校在红色校史档案开发宣传工作中的经验与不足,提出了对该项工作的思考。高校档案馆应当拓展征集渠道、抢救濒危档案,技术赋能、打造用户友好宣传平台,共享档案资源、深化多维合作,丰富表达手段、打造红色校史档案文化精品。  相似文献   

20.
郝起 《档案天地》2011,(6):54-55
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我国高校档案工作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趋势。2000年,国家档案局在全国档案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了"档案信息化"的概念后,很多高校对档案馆进行了重新定位,逐步建立了高校档案信息系统,使高校档案馆走出了校园,成为面向社会公众的一个重要的信息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