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认为“休鲍之风”有三个内涵:其诗歌语言具有平易化特征;内容有艳情化倾向,在艺术手法上多运用代言;在风格上具有华丽、艳冶、伤怨特征。当时诗评家站在儒家雅俗观的立场上批评“休鲍之风”俗化的倾向,但这种诗风在刘宋后期得到认可有多方面的原因。“休鲍之风”改变了南朝魏晋以来以渊奥、典雅为主导的诗歌格局,促进了诗风多样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贯休是晚唐时期一位重要的诗僧,著有《禅月集》,其诗风追踪李白,以豪迈、崛奇为特征。同时,贯休的诗歌主张也大可值得注意,其诗论观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极称李白“碧海掣鲸”的诗歌风格;崇尚清澹的诗歌意境;写诗主张“苦吟”。  相似文献   

3.
潘阆模仿贾岛、姚合的诗风,继承他们的“苦吟”精神,诗风清苦,但不像贾岛刻意追求奇险的表现方式和锻炼字句,在表现上更自然,语言通俗平易,诗风多了平淡闲逸的特点。还有一部分诗歌,沿袭五代“粗犷之习”,诗风粗狂、洒脱,有向风雅回归的倾向。  相似文献   

4.
朱熹是宋代著名理学家中对文学研究有建树者之一。他从理学的视野对文学作了深入的探讨和阐发,形成了其独到的文学思想。朱熹诗歌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其文道观主张“文道一贯”、“文从道中流出”的审美倾向;其创作本源论强调诗歌的美学脱胎于哲学母体,实践、生活是诗歌创作的本源;其创作风格论推崇凛然正大而又淡泊高洁的人格,诗风上提倡平淡素净之致与苍劲刚正之气相交融的格调;功能论强调“情”与“志”统一,“兴”在诗歌感发性情中的审美教育作用。朱熹诗歌的美学思想对南宋中晚期的诗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作者从解读唐末五代诗僧贯休诗歌的文本入手,从中抽绎出“文行”、“骚雅”、“性灵”、“苦吟”、“诗魔”、“格力”、“匠化”、“诗境”等八个具有特色的诗学术语,并进行精要地阐释,从而多角度、、多层次地对贯休的诗学理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安史之乱”后,唐诗创作进入到一个相对沉寂的时期.而在此时的江南吴中地区,却活跃者一批身份各异的诗人,他们以诙谐善辩、潇洒自适、放荡不羁的诗歌创作风格为当时笼罩在盛唐诗歌阴影下的中唐诗歌注入了一股新风,为大历、贞元后的中国诗歌指出了一条创新、发展的路径.皎然《诗式》中的“三格四品”说正是对“吴中诗风”的理论总结,它的形成、内涵和“吴中诗风”是紧密不可分的.因此,研究“吴中诗风”,不能不对皎然的“三格四品”说作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7.
近代爱国诗人黄遵宪在晚清诗坛有较大影响,其诗风独特,注重传统形式与新思想、新意境的融合;叙事写人,呈现近代诗歌的再现倾向;笔法散文化;语言口语化;学习民间歌谣,融合民间格调,诗风清新质朴。他的诗歌在艺术方面的创新精神,对于当代中国的诗歌创作来说,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韦庄是唐五代词坛上的一位名词人。他在创作词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对诗歌手法的承传与借鉴.使词从娱宾遣兴的歌辞向抒情言志的诗歌靠近。具体表现为:引入了诗歌中言情表意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在内容题材方面拓展了词的表现范围;词风受其平易诗风的影响呈现出清秀疏淡的美学特征。这种“诗化”倾向出现在人词发展的早期阶段,既具有创新开拓的重要意义,也对宋代词人“以诗为词”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宋初八十余年时间里,宋人很少论及孟郊及其诗歌;至宋仁宗庆历至北宋末,学孟郊、论孟郊的逐渐多起来,相关诗风批评也随之而来,基本上确立了其“寒苦”的诗风特征;迨至南宋,孟郊诗始获得正确认识,“格致高古”、“古淡自足”,似为南宋人对于孟郊诗之印象。但从整体上看,宋人对孟郊及其诗歌的评价并不高,这一状况与宋人根于心性中和的诗学理想有关。  相似文献   

10.
70年代的台湾诗歌批评走向迥异于标榜“国际性”的60年代,其论述更加倾向本民族传统、本土文化。诗评家所做的工作是回归传统,重建民族诗风;回馈社会,关怀现实生活;拥抱大地,肯认本土意识;尊重世俗,反映大众心声;崇尚自由,鼓励多元思想,这为台湾新诗迈向多元的80年代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钟嵘认为鲍照诗源出于二张,其原因主要在于诗歌的感情基调和描写技巧两个方面。鲍诗擅于描摹物象,诗歌艺术在前人的基础上增强了个人特色。由于评价标准的不同,对钟嵘认定鲍照的诗歌成就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作为宋代早起的诗话作品,司马光《续诗话》相对于欧阳修的《诗话》在内容、理论、体制等方面既有继承又有所发展,其诗话中虽未形成完整的诗歌理论体系,但结合其诗文创作,可以相对完整的复原出他的诗歌理论的大概。  相似文献   

13.
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和刘攽的《中山诗话》均为北宋较早出现的诗话著作,两人都于作品中粗略地表达了自己的诗学主张.论文从两者对诗歌创作的首要关注点、对待西昆浮艳风气的态度、关于诗歌与现实的关系以及关于诗歌之"病"等四点对两部诗话的诗论主张进行比较,以便洞悉欧阳修和刘攽的主要诗论侧重点所在;同时对两部诗话部分观点相似的现象作出一定的解释,从而增进对北宋初期诗话创作情况的了解.  相似文献   

14.
欧阳修七律共225首,约占其诗歌创作总数的四分之一。在诗文革新诗人中,欧阳修是七律创作数量比较大,比例亦比较高的一位诗人。其七律在内容上多写闲适细腻的日常生活情事;在艺术上,以平实流畅、质朴自然为主,又能整合杜甫七律及晚唐体、西昆体七律之长,发展了宋初王禹偁等人的白体七律,并影响到后来的苏辙、张耒等诗人,最终确立了北宋七律平易畅达的风格。欧阳修的七律诗风与其诗学思想密切相关,体现了诗文革新诗人在诗体学上的认知与理念。  相似文献   

15.
梅、欧等人的近体诗是对西昆体的继承和改造。一方面 ,这些作品在题材、技巧等方面深受西昆体的影响 ;另一方面 ,梅、欧等人又对其进行改造和发展 ,由此形成了清新淡雅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6.
由于受到日本侵略者在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严酷控制,抗战时期的北京诗坛难以形成如国统区和解放区那样以爱国主义为旨归的大众化写实主义诗潮,但也出现了李景慈等人对大众化写实主义诗风的积极倡导。高深、吕奇等少数诗人,则在侵略者的文化控制政策下,或者以沉郁悲凉的诗笔见证了那一段民族的痛史,或者以充满大地气息的文字针对民族的苦难抒发反思性的呐喊,为抗战时期的北京诗坛留下了值得重视的作品。  相似文献   

17.
桐城是一个诗人辈出的地方,方苞之父兄师友许多都是杰出的诗人,方苞在其影响下很早便对诗歌创作产生了兴趣,并且终身没有中断过诗歌的创作。其诗作流传不多,就目前所存诗作看来,可谓义正辞雅但韵味稍逊,因此其诗歌也受到了一些人的批评。作为一个文论家,方苞的诗论继承了传统诗论中“诗如其人”、“文以载道”的观点,重视诗人的经史根基和诗歌内容,又与其古文“义法”理论中之“言有物”一脉相承。方苞诗作和诗论成为后来桐城诗派的先声,值得学者研究和重视。  相似文献   

18.
白诗之"清"有与清淡派诗人相似的风格,同时也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李白之诗华藻其外而神骨自清.与清淡派诗人以淡致清迥然有别;清淡派诗人闲适而萎弱少骨,感情冷淡,李白之诗清而不弱,清而不冷,在清新之中注入了刚健雄厚的艺术因子.分析李白诗歌风格之"清"的独特之处,以期从另外的角度对清美诗歌风格的丰富性做出阐释.  相似文献   

19.
姜耕玉的诗集《雪亮的风》在口语化和陌生化、古典化和现代化方面进行了不懈的诗歌探索。在这种诗歌形式的探索中展示了一个现代社会尚存的"圣洁"空明的诗歌家园,让我们在"阔大"、"空寂"和"静穆"的审美意蕴中抵达了诗人所守望的生命境界。  相似文献   

20.
浅论贯休《山居诗二十四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居诗二十四首》是诗人青壮年时期的诗歌。在此诗中,诗人一方面能娴熟地在山水丛林中体悟禅理、禅趣,又能在尘俗生活中保持其本性,表现出广阔的诗歌内容;另一方面,理性化语言的运用也得心应手。据此,笔者以为,这些都标志着诗人诗歌风格的成熟。之所以如此,是有其深层原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