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王燕 《现代语文》2007,(8):86-86
高中语文第二册(鲁教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对《西江月》二词的解释是:“这两首词用似贬实褒、寓褒于贬的手法揭示了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教师用书》上也说“应当从正面理解贾宗玉的叛逆性格。”对此我不敢苟同。在我看来,《西江月》二词是贾宝玉的真实写照。别的且不论,“愚顽怕读文章”确是事实。综观《红楼梦》一书,  相似文献   

2.
高天友 《学语文》2004,(3):6-16
《林黛玉进贾府》一课 ,在宝黛初会时写道 :“后人有《西江月》二词 ,批宝玉极恰 ,其词曰 :无故寻愁觅恨 ,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 ,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 ,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 ,那管世人毁谤!富贵不知乐业 ,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韶光 ,于国于家无望  相似文献   

3.
在高中语文第四册课本《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作者对贾宝玉作了这样的描绘: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其词曰: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  相似文献   

4.
一、似贬实褒《红楼梦》用《西江月》来写贾宝玉,词曰: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第三回入选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编者题为“林黛玉进贾府”。文中有《西江月》二首,对第一首“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一句中的“潦倒”一词,教材并未作注。按辞典上的解释,“潦倒”即“生活困顿,精神颓丧”或“失意”。但结合《西江月》这首词的内容来看,此常规性的解释颇不通。  相似文献   

6.
1830年,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戴维斯翻译了《红楼梦》第三回片断,发表在英国皇家亚细亚学会杂志第2卷上,题为“中国诗歌”。这段《红楼梦》译文不仅将原小说第三回“贾雨村黄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黛玉初见贾宝玉的场面译了出来.而且还介绍和注释了小说中“讥评”贾宝玉的两首《西江月》词。  相似文献   

7.
曹雪芹无疑是小说巨子,其《红楼梦》对现当代文学影响之深毋庸置疑,他除了是著名的小说家还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经验功能,对《红楼梦》中的《西江月》(无故寻仇觅恨)及其三个英译本进行及物性深度剖析,可加深读者对这首词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从艺术表现角度看《西江月》词二首(见高语第四册《林黛玉进贾府》一课),至少有三 点值得留意。  一、它模拟封建卫道士的口吻,道出了封建贵族之家的“子弟戒”。  二、它以似贬实褒、寓褒于贬的手法,简单疏阔地勾勒出一个具有反叛思想的贵族公子 — —贾宝玉的形象及性格。两首词句句都是反语,字面上是对宝玉的嘲笑和否定,实质上是对 他的赞美和褒扬。  三、它是贾宝玉一生行状及悲剧命运的写照及伏笔。  一、二两点不难理解,论者已经说得够多了,此不赘言。关于第三点,按说在小说后来 的 情节发展中,可以一一找到相应的描…  相似文献   

9.
《西江月》是正文反作吗?河北/安金婷《林黛玉进贾府》一课引用了《西江月》二词,《教参》认为,《西江月》二词似贬实褒,表面上是用世俗观念批判宝玉,实际上是用了正文反作的写法。对于这个观点,我不敢苟同。我认为:一、从宝玉的形象看,《西江月》不是正文反作。...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中的《西江月》二词,以全知视角,塑造主要人物贾宝玉的性格,以小见大,从中分析其沉淀于中国历史文化当中的潜藏的叙事模式;《红楼梦》中的五首柳絮词,代入了"隐性作者"身份,词之风格、文采与小说中所塑造的人物之性情才华相切合。词的叙述视角多变,叙述语言风格各呈异彩,充分展露了作者出色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11.
人教社《历史》必修3(2007年版)第45页“历史纵横”说《红楼梦》“1842年,就有了英译本”,其实早在1830年,《红楼梦》就有了第一个英译本。赵长江、付天军《(红楼梦)英译与中国文化传递》(《河北学刊》2009年第2期)指出,“《红楼梦》的英译工作始于1830年.至1986年结束”.“发轫期从1830年至1846年,出现了两个有关《红楼梦》英译的片断。第一个是1830年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德庇士的翻译,他译了《红楼梦》第三回中评贾宝玉的两首《西江月》词,译文的标题是《Chinese Po—etry》,刊登在英国皇家亚细亚学会会刊”。  相似文献   

12.
《西江月.梅花》是苏轼为纪念他的侍妾王朝云而作。这首词以花喻人,含蓄空灵。通过描写岭南梅花特有的形状特点,写出了王朝云的精神风貌和高尚情操,表达了词人对这位与自己患难与共、心心相通的红颜知己深深的悼念之情。  相似文献   

13.
贾宝玉无疑是《红楼梦》中极富艺术感染力、最能体现作品内涵和作者创作思想的人物形象。他不仅长得漂亮,而且透出一种非凡的气质,尤其是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叛逆常为世人津津乐道。本文对贾宝玉的叛逆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西江月·遣兴》是辛弃疾一首有名的小词.词中在笑言醉态的背后,透露出作者一种幽愤的情绪.这种孤愤从何而来,遍查史料,笔者认为,小词抒写的并不是对当时社会政治的总体感受,而是针对某一突发事件而作.有关"古人书"的事儿正是填写这首小词的缘起.  相似文献   

15.
《虞美人》是南唐后主李煜最为世人所传诵的词作,它脍炙人口,千古流传。在这首词里他直抒故国之思而引起宋太宗的杀意,使此词成为其绝命词。本文试运用韩礼德的经验功能理论,对李煜《虞美人》一词及其三种英译文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表明:(1)系统功能语法在分析中国古词方面的可行性;(2)用功能语言学的分析框架来分析中国古词,可以帮助我们从新的角度来理解古词及其译文。  相似文献   

16.
走进文家市     
一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工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走进文家市秋收起义纪念馆,默诵着毛主席这首《西江月》词,我们的脑海里翻腾着那段风雷激荡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滕剑锋 《文教资料》2011,(19):17-19
小说《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形象塑造是成功的。关于贾宝玉出家的文化意蕴,本文认为:贾宝玉的出家之举,首先应该是对男人治家的一种否定;其次是作者思想的无奈的选择。而造成这种无奈抉择的深层动因,一是曹雪芹的思想有进步的一面;二是曹雪芹思想有不可超越时代的另一面。在这两者的矛盾选择中,作者让贾宝玉带着对未来追逐的迷茫和遗憾走出了红尘。  相似文献   

18.
关于李白《越女词》(其四)中“白地”一词,许多研究者理解为平白地,白白地。其实这些理解不妥。仔细研究,这首诗里的“白地”一词应该作白色的地面讲,即月光下洁白的空地,就是令人“疑是地上霜”的白色地面。准确解释此词的意义,才能合理地理解这首诗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自吉尔伯特和古芭的《阁楼上的疯女人》问世以来,文学中的女性疯癫现象引起了评论界的关注,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经典作品中的这一问题。疯癫不是与生俱来的精神疾病,女性疯癫亦非自然化的产物,而是特定社会文化建构的结果。疯癫的标签一旦落在女性的身上,她们从此陷入无声的黑暗之中。《简·爱》中的伯莎·梅森、《藻海无边》中的安托瓦内特和《黄墙纸》中的女主人公,三者的疯癫均是父权制在所谓"理性时代"的产物。对女性疯癫建构的探讨,旨在揭露父权制及其男性中心主义医疗体系通过建构女性疯癫达到剥夺女性话语权之目的。  相似文献   

20.
问: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中的《忆江南》是白居易著名的《忆江南词三首》中的一首。对于这首词,《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课文简说指出:“这首词是白居易离开杭州,回到洛阳以后怀念杭州时写了三首《忆江南》中的第一首……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