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28年,贺龙领导的红四军仅剩91人、72支枪;1933年,贺龙率红三军从洪湖突围到湘鄂边区,1.5万人锐减至3000余人.在这两个困难关头,贺龙将目光投向了一个叫“黑洞”的“神兵窝”,两次争取一千多黑洞神兵走上革命道路.回首戎马生涯,贺龙将收编黑洞神兵视为“得意之笔”.  相似文献   

2.
我以前写过一篇《“更”字阵中,“诗词大会”全军覆没》,近期得知,有专业媒体发表了.这一篇文章,算是个续篇吧. 在唐诗中,有“杨柳”“折柳”词语.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之类.这里的“杨柳”“折柳”,都是曲名.《杨柳》《折柳》之类是诗人写诗的时候为了迎合格律诗的诗句字数和平仄的需要而作的简化,即简称,它们的全称为《折杨柳》或《折杨柳枝》.因为汉唐时代还没有出现标点符号,所以,在原版唐诗中,它们都没有被标出书名号.  相似文献   

3.
我是机关材料员,业余时间常写点稿子.近年来,我写的稿子每年都被地区以上报刊、电台采用百篇左右.在这里,我想就如何提高稿件采用率的问题谈点肤浅体会. 写稿总想被采用,谁都谋胜不谋败,这是可以理解的.可是,靠什么取胜,怎样取胜,人们的方法有所不同.初学写稿时,我兴趣很高,差不多每天写一篇。我想,这篇不用还有那篇,多写,多投,总会能碰上一篇.殊不知,这种“瞎猫撞死耗子”  相似文献   

4.
“推荐好书还须好文章” ,这是41年前茅盾同志为我编辑的《多读好书》书籍宣传小册子写的“代发刊词”的题目。茅盾同志在这篇短文中提出 :“推荐好书 ,是一件好事” ,“怎样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好效果呢?第一 ,必须做到这里所推荐的好书是真正的好书 ;第二 ,还必须做到这里的推荐文章也是好文章 ,也就是说 ,真能扼要地、分析地推荐一本好书 ,而不是广告式的赞扬 ,也不是‘盲人摸象’式的估价。”他又说 :“写书评 ,实在不是轻而易举的 ,不但要有眼光 ,也要有学问 ,我盼望这里的推荐文章都能够既有眼光、也有学问。”接着对如何做好这件工作…  相似文献   

5.
怎样写新闻?这是专业新闻工作者、通讯员和新闻爱好者一个“入门”的课题,同时,也是一个“终身”的课题.因为,要把新闻写好,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需要不断地研究、探索、创新.这里的学问不仅在于文字功夫,更重要的还在于遵循新闻规律,掌握新闻写作特点.全国好新闻评选正是为了这个目的而连年举行的. 第六属全国好新闻评选5月21日在成都揭晓,共有208篇(幅)好新闻作品入选.其中特等奖7篇(幅),一等奖5l篇(幅),二等奖86篇(幅),三等奖84篇(幅).这是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中央各系统经过初评推荐上来的两千多篇(幅)新闻作品中,又经过复评和定评最后筛选出来的.这里入选和淘汰的剪刀差是1比9,两者均有老记者  相似文献   

6.
最近读到两篇人物报道,感到有一股清新之气,沁人心脾,令人难忘.说清新,首先是说报道反映的人物面貌清新.这两篇人物报道(见附文),一篇写的是一位县委书记,一篇写的是一位村支部书记.他们都不同于以往在我们的传播媒介中和文艺作品中已经形成“定势”或曰概念化的人物.我们以往的“老支书”、“七品官”是什么形象?关于这方面的先进典型的报道不外乎公道、勤勉、俭朴和忠诚;改革开放以来,又多是突出他们的创业精神、开放意识.这些固然亦富有时代精神,但从新闻报道角度来说,千篇一律,也就失去了新意.  相似文献   

7.
1986年8月25日《新疆日报》第四版“教育随笔”栏里,刊登了一篇《请勿轻易把失足青年推出校门》的短文。其中有这样一个句子: 这三个中学生都是十六七岁的青少年,豆寇年华,……他们的失足不但是本人的不幸,……也是社会的不幸。这里,“豆寇(应为“豆蔻”)年华”一词用错了。按《辞海》的解释,“豆蔻”有两层意思:(1) 植物名;(2) 喻处女。一般形容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这里用来指十六七岁的男  相似文献   

8.
关于《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的疑误董苏华编者按:“秉笔直书”是旨在突出本刊特色的栏目之一,多年来深受读者的欢迎。自本期始,本刊将“疑误求证”专栏并入“秉笔直书”中,这里发表的每篇文章,针对性都很明显,但并不一定都是批评。即如本期这三篇,有直言不讳的建言...  相似文献   

9.
詔策·檄移     
《诏策》《檄移》是《文心雕龙》的第十九、二十篇。这两篇讲的诏策和檄移,都是古代的应用文。这种应用文从体例上和报纸上发表的政府文告、宣言、条例、命令等相仿佛。这两篇里所讲的,就是怎样才能写好这种应用文。这里对这两篇作了节选,只选了其中说明诏策、檄移的体例和写作的部分。先看《诏策》,刘勰认为诏策应用在不同场合,它的语气就不同。比方策封有功人士,就“气台风雨之润”,语气显得温润;出兵讨伐时,”声有洊雷之威”,语气显得威严;颁布赦令,“文有春露之滋”,是温和的;颁布法令,“辞有秋霜之烈”,是严厉  相似文献   

10.
英语论文写作与发表之失误例谈(五):正文(语篇展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里说的正文 ,指的是论文的主体部分。由于论文的性质、种类、内容不同 ,投稿期刊的要求各异 ,特别是科学论文正文部分篇幅长、容量大 ,覆盖面广 ,出现的问题也相对较多 ,因此 ,谈论这一部分的写作要求和失误问题很难一概而论。但总的来说 ,凡是该部分未能达到写作要求的 ,在一定程度上都应该看作是一种失误。限于篇幅 ,我们仅从语篇展开、简洁表达、确切表达、结果讨论等几个方面来谈。本文则只谈语篇展开的问题。语篇展开中的突出问题有两点 :一是“完整性” ;二是“逻辑性”。   一、“完整性”问题关于科学论文 ,特别是科学实验描述…  相似文献   

11.
当我写下“消息要叙述事实”这个标题时,自己都感到在说一句没有意思的话,因为这不论对消息的作者还是读者来说,都是常识.但是看看我们的一些报纸,这句话还不得不反复说,因为没有具体事实的“消息”俯拾皆是,不是个别现象,尤其是一些机关报,用抽象的政治报告话语编织消息已经成为常态,感觉不到是个问题.鉴于现在提倡“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河南日报请我去讲讲,我提前看了几份报纸,这里随手拿一篇头版的消息做例子,分析一下这类消息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中国记者》上有一期《说长道短》栏登有8篇短文,6篇批评稿都是点名点姓的,其中3篇是批评本刊“上司”新华社的稿件,3篇是批评兄弟报纸的稿件——光明日报2篇,农民日报1篇。我列出这账单,是为让大家注意到,批评兄弟报刊的6篇稿子也都是直呼其名,未借助“某”呀、“×”呀之类。我认为这是个非常好的现象,忍不住  相似文献   

13.
人民文学十一月号发表了刘柏生的两篇小说,刘白羽同志特写了一篇文章《写在两篇短篇小说前面》,加以推荐。我们转载其中一篇《第一次当队长》,供同志们学习参考。刘柏生同志是牡丹江市沿江公社立新大队的党支部书记,一九五七年初中毕业之后,来到农村安家落户。八年来,他在这里扎了根,结了婚,入了党,三次当干部,又三次当社员,无论是上是下,他都经受住了考验,劳动和工作都相当出色。前不久,他是一个生产小队的政治队长,现在他代理了大队的党支部书记。他的业余创作活动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刘白羽同志说:“在这里的一个早晨,我读了《第一次当队长》这篇小说。一种清新之感,涌入我的心中。”他评论这篇小说是,“朴素,真实,生动”“以贫下中农新的一代的立场、感情,描写出一个感动人的老贫农的形象”。我们觉得,《第一次当队长》的朴素、真实、生动的特点,对于改进新闻写作的文风,大有启发;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学习刘柏生同志是怎样以“新的一代的立场、感情”来记述我们的新生活的。  相似文献   

14.
新华社军事记者阎吾,以擅长“情景新闻”而饮誉新闻界。他写的《杜聿明匪部最后覆没情景》和《战后谅山》就是两篇最著名的“情景新闻”。所谓“情景新闻”,就是指那种能够再现新闻现场情景的报道,它不是一种体裁,而是对达到这种境界的新闻特写、新闻速描或曰现场报道、目击式新闻、视觉新闻等作品的赞誉。阎吾同志每逢大战,便有这样的传世作品产生,因此,又常常被人们称誉为“情景记者”。这里刊载的阎吾同志的这两篇作品,我曾阅读过多次。可以说,每次阅读都受到深刻的教益。这教益有作品本身的,也有作品之外的。作品本身,它让我理解、掌握一篇现场情景新闻的基本要素和写作技巧;作品  相似文献   

15.
有位记者写了篇反映某地领导为群众办了多少件实事的稿子,引起当地群众的不满。有的群众找到报社,对记者说他写进稿子里的“实事”都是没影的事。记者听后面露不悦地问:“记者听谁的?是听你们当地党委和政府的还是听你的?”不知该记者的这番有力的反诘把那些打上门来的揭疮者镇住没有,但他的提问确实是很有“力度”的——记者到底该听谁的?这还是一个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都不小的问题。 记者听谁的?这里说的是记者在采访时听谁的,这里的“听”也不仅是视觉器官的事,还包括记者的判断和认识。这位记者所问明显有两层意思。一是听谁说,二是信谁的。  相似文献   

16.
“目录”是若干篇名(书名)及其说明的总称。目录有两类:一类是一书的目录,一类是群书目录。汉代刘向《七略》云:“《尚书》有青丝编目录。”这里“目录”二字便是指《尚书》一书的目录,这也是“目录”二字出现于史册的最早记载。《汉书·叙传》云:“爱著目录,略述洪烈,述艺文志第十。”这里“目录”二字便是指群书目录。本文专谈一书的目录。远古著作没有目录。那时人们写文章,并不是先列篇目,后写正文,只是把个人的见解写完了事。同时,由于简策的书写制度,图书多是单篇流传,也不需要什么目录。后来出现了大部头著作,这些大部头著作是由许多篇集合而成的。这样为了区别各篇,就有了篇名。篇的命名有  相似文献   

17.
1961年9月18日《人民日报》上发表的郭沫若同志的《“魯迅詩稿”序》,是一篇精美的短文。这篇短文的作法,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这里度谈两点。一、簡练。作文首先是立意,先要确定說些什么。在一篇序文中应说些什么呢,前人讲过:序之“为体有二。一曰議论,  相似文献   

18.
2014年10月26日《成都商报》一篇文章说:“余占鳌为了给被朱豪三手下诱杀的好友四奎报仇,与朱豪三誓不两立.”同年10月27日《新京报》也有一篇文章说:“朱亚文扮演的……余占鳌,为了给被朱豪三手下诱杀的好友四奎报仇,与朱豪三势不两立.”说的是同一件事,一篇用“誓不两立”,一篇用“势不两立”.哪个对,哪个错,还是二者都对?还是让我们先来考察一下这两条成语吧.  相似文献   

19.
朝鲜战争中,有一条横亘在鸭绿江南岸平原上空的“米格走廊”,那是苏制米格-15战机拦截美机的空中战场,它曾使美国空军望而生畏.以往人们只知道“米格走廊”的主宰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其实在“米格走廊”上还有一支若隐若现的神兵——苏联空军,他们以少得多的人员和飞机,屡次痛击美国空军,一度创造了单次战损比“1∶7.9”的战场神话.  相似文献   

20.
悟! ?     
(一) 创优期间。某记者特赴省城向一位对优稿颇有研究的德高望重的专家请教如何写好现场目击式短新闻。这位专家连忙从案头找出一篇佳作念给他听。念毕问来访者:“这篇如何?”记者恳求:“你能否给我分析一下这新闻好在何处?”专家于是又从头至尾念了一遍,然后说:“这新闻就好在这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