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想录》是对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对民族对时代的反省与批判以及对自己深刻反思的继承和发展。对自身存在状态进行严肃的历史反思,对国民性的反省和批判,是五四时期作家所忏悔的主题,也是巴金《随想录》忏悔的主题。《随想录》中,作者与民族和时代共忏悔,也开创了新时期散文创作自我审判自我忏悔意识的新风气。  相似文献   

2.
《随想录》是对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对民族对时代的反省与批判以及对自己深刻反思的继承和发展。对自身存在状态进行严肃的历史反思,对国民性的反省和批判,是五四时期作家所忏悔的主题,也是巴金《随想录》忏悔的主题。《随想录》中,作者与民族和时代共忏悔,也开创了新时期散文创作自我审判自我忏悔意识的新风气。  相似文献   

3.
《早春二月》问世之初,即受到左倾思潮的批判和否定。批判者认为影片同情并肯定了“资产阶级的自我完善和人道主义”精神,是一株“毒草”。新时期以来,对《早春二月》的正面价值的认定,则又主要集中在认为它批判了“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和个性主义”思想上。被颠倒的历史就这样被简单地再颠倒过来。今天看来,这样截然相反的两种评价,都不符合影片的实际,都简化了它所描绘的“五四”时期初生的现代思想遭遇前现代社会的复杂图景,忽视了它所揭示的“五四”反负面思想传统及其艰巨性这一重要主题,对“五四”知识分子的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思想价值及其局限也缺乏全面准确的认知。  相似文献   

4.
批判精神是现代知识分子精神的重要组成,批判主题也是"五四"以后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1940年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中批判主题的作品很多,考察这些作品与"五四"同类题材作品的异同,无疑会对把握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流变有帮助。文章认为,小说中知识分子的启蒙立场表现出了不自觉的步步后撤,"后五四"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自信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也被逐渐瓦解。  相似文献   

5.
论文探讨了从鲁迅到余华等现代中国作家以及中国现代文艺对于暴力的不同关注和思考,尤其以电影《悲情城市》和《霸王别姬》为中心讨论了台湾和大陆不同的历史经验和记忆。文革成为了大陆知识分子历史记忆的符号,《霸王别姬》是大陆“伤痕文学”的发展,凝结了大陆知识分子的历史悲情。“二二八”则成为了台湾历史记忆的符号,《悲情城市》是台湾经验的一种表述。民族——国家成为了这两部电影暴力批判的对象。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世界现代民族——国家是在抵抗帝国主义暴力入侵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因此,实际上,民族——国家包含了抵抗与压迫的双重性质。在民族主义的建构中,往往忽视了民族主义内部的暴力和压迫。而在对民族——国家的批判中,也同时压抑了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暴力的批判。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中国历史跨入近代的门槛,中国传统文化开始踏上了蹇途.五四前后,主导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儒家思想,遭到一代先进知识分子的猛烈抨击,而儒家所一贯强调的人伦纲常则更是首当其冲.必须承认,与中国近代化或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文化批判和伦理革命,有其不容抹杀的历史进步意义及其健康的合理性,凡是读过巴金《家》、《春》、《秋》的人,都会对当时的“礼教吃人”留下深刻印象.然而问题在于,五四先辈们的文化批判和伦理革命是否存在着心态的不平衡及运思的片面性?他们的每一个批判  相似文献   

7.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篇描写“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分子追求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的小说.以一出在“无爱的人间死灭”的爱情悲剧,探索妇女解放道路,探求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新路。《伤逝》的悲剧意义在于个人、社会和追求三个层面:以一个梦醒者的反思,忠告个性主义不能使青年驶达幸福的彼岸;对封建传统势力毁灭五四青年自由幸福的罪行进行了严峻的批判,揭示悲剧意义的根源;奋斗者“向着新的生路跨出”。寄托着鲁迅的希冀。  相似文献   

8.
著名现代文学家鲁迅先生,为了揭露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性,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又创作了第二篇现代白话文短篇小说《孔乙己》。在这部作品中,鲁迅先生借一个封建知识分子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向封建科举制度发起猛烈攻击。  相似文献   

9.
《围城》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方面是其讽刺比喻具有不朽的艺术成就 ,另一方面 ,作者在文本中对表现对象作具有独到很见深度的批判。这种批判 ,体现着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某种关怀。可以说 ,《围城》中知识分子的“品性”,是一个新与旧的杂糅体。与《儒林外史》不同 ,《围城》在表现知识分子的精神理想时也表现了知识分子追求过程中的迷惘、痛苦、失落和怀疑 ,更深一层地给人们提出一个课题 :知识分子该知何生存 ?本文将从解构传统文化内蕴、塑造现代品格、调整知识结构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0.
《洗澡》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浴客”的故事,由此反映出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故事表面意味构成知识分子悲剧,深层意蕴则是对知识分子历史、现状乃至未来的深沉忧虑。作品提供了两类相互对立的人生世界:“余楠们世界”昭示人们:知识分子必须进行自我批判;“许彦成们世界”体现了现代知识分子特有的品格、智慧。  相似文献   

11.
对长达五、六年之久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进行科学的分期,是研究“五四”新文化运动首先碰到和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文化大革命前,在中国近、现代文化思想史的研究中曾涉及到这个问题,并初步开展了一些讨论,但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分期问题的讨论,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意见:一是三分法,即把“五四”新文化运动划分为一九一五年——一九一七年;一九一七年——  相似文献   

12.
“五四”运动是由中国知识分子掀起的一次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全面审视和大胆批判。鲁迅等一批文化先锋以强烈的批判精神揭露和抨击了两千多年来禁锢人的精神枷锁————“吃人”的封建礼教制度和丧失人格的奴才心理。80年来,中国人正是沿着“五四”开辟的道路,不断...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思维机制的角度,论述了“五四”文化精神逐渐衰微和“五四”文学精神失落的历史事实。本文认为“五四”文学精神的失落与“五四”文化精神的衰微紧密相关。“五四”以后持续不断的文化批判所采用的以政治概念为轴心构筑的文化批判模式,是造成这一历史事实的重要原因。这种文化批判模式由中国现代有机整体思维方式所决定,而中国现代有机整体思维方式又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机整体观或普遍联系的观点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伤痕文学”的产生是“文革”结束后带来的一场知识分子的众神狂欢,他们企图在对“文革”历史政治资源的批判中回归“五四”,再建知识者的启蒙命题。但是,事与愿违,他们身上无法逃离的历史无意识积淀蔓延于他们的周身。与其回归“五四”,不如说与“十七年”更为靠近。  相似文献   

15.
邓拓的《燕山夜话》及其同仁的《三家村札记》,连同吴晗的历史剧《海瑞罢官》,应该从政治及纯学术两个层面或向度予以客观剖视。实质上是作为官员的邓拓,与普通正直的知识分子在人文情怀上具有相通的命脉;他们将“五四”以来所形成和流传的科学民主的现代观念,以及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感时忧国的道德自律,内化为自己的人格精神,使其薪火相传。  相似文献   

16.
“贵族”与“家奴”这两个藏族文学中反复出现的原型意象是解读藏族母语小说《斋苏府秘闻》的关键所在,从文化学的角度看,这部小说浸透了现代藏族知识分子的理想追求。主人公们在两种身份(贵族、家奴)的转变过程,体现出一种“主位”的批判和反思精神。  相似文献   

17.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专用文体,1901年被正式废除,此后十多年,少有人提起它。但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人们对八股文的关注又开始复苏。伴随着政治文化思潮,二十世纪以来的八股文批判与研究经历了从激情的片面批判到理性的思考与研究。系统地反思八股文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也是二十世纪以来学界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对王蒙小说《活动变人形》进行解读。小说试图审判反思“五四”,却沿用了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对立框架与逻辑,并在分裂与冲突中将它们呈现为失效的存在。然而通过将分裂与冲突归绺于文化的“下等”成分,重又肯定了中西文化的主体部分的价值,于是,小说在审视与批判了“五四”之后,又表达了对“五四”的认同,表现出承继的姿态。并且,小说在以“五四”与80年代“现实”进行类比与对照之余。以对其间“断裂”的历史滑稽化、表层化的叙述,补足了历史断层间的空白,在“五四”与80年代之间成功地实现了对接。  相似文献   

19.
现行中学历史教材中国现代史部分,试用几年来,一般反映较好,但是,有些问题需研究改进,现提出以下几点进行探讨。 一、中国现代史分期上的两种意见,中学历史教材应采取哪一种意见? 关于中国现代史的分期,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近、现代史的分期,即1840年到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为中国近代史,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为中国现代史。第二种意见是以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中国近、现代史的分期,即自1840年至1949年10月前为中国近代史,1949年10月为中国现代史的开端。现行的中学历史教材是以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为中国近、现代史的分期的。作为中学历史教材采取哪一种意见较为合适,是值得研究的。  相似文献   

20.
深化五四“人的文学”的研究,弘扬20世纪中国文学的人文精神,这一研究课题受到当前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新近出版的文学研究著作《五四小说与人的文学》(黄健著,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对这一重大学术研究课题作出了新的探索,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就,是近年来五四文学研究中的一大收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