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技术工人在我国古代有个统称,叫作"百工".他们的社会地位不高,用韩愈《师说》里的话说是"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相似文献   

2.
韩愈的《师说》中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句。下表是几个本子对“不齿”的注释:  相似文献   

3.
韩愈《师说》一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句,课本注释为:“【不齿】不屑一提,看不起。”我以为不妥。  相似文献   

4.
韩愈的散文《师说》论述了教师的重要作用和从事学习的必要性,批判了当时社会上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文章第二段在运用对比方法论述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和士大夫之族(君子)耻于从师的不同态度后,有一句抒情文字,课本是这样标点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相似文献   

5.
韩愈《师说》第二段以对比方法反复论证“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之后,点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相似文献   

6.
《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名作之一,文中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之句,其中“相师”两字,许多译文都译成“互相学习”。笔者以为,这种译法看似通顺,实则有悖于原文本意,理由如下: 第一,从韩愈写《师说》的目的看。作者在原文的文末说“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可以看出当时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时俗流弊,作者是有  相似文献   

7.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版)第二册课文《师说》有这样一段话: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与?其中的不齿,课文注为,不齿:不屑一提,看不起。  相似文献   

8.
《师说》一文中:"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句后标注了句号,清代吴楚材、吴调侯选编的《古文观止》,隋树森等编辑注释的《古代散文选》也是这样作标点,而朱东润编辑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则在"不耻相师"后用了逗号.根据文章内容及相关论著,此处用";"更符合作者原意.  相似文献   

9.
卫电教育小学教师培训教材《文选和写作》及高中语文课本都选有《师说》。文中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教参和众参考书都译为:“……不认为互相学习是可耻的事。”“相”被理解为副词“互相”。译文不准确,有失于文意。一,与全文宗旨悖逆。全文宗旨是论述从师的重要性和以有道者为师的道理,批判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第一段从“师者”的作用、择师的原则和标准方面来论述,阐明了从师  相似文献   

10.
正【原文摘编】作家韩少功说,我们很多史学教科书基本上是帝王史、政治史、文献史,但缺少了生态史、生活史、文化史。换句话说,我们缺少底层史,这是"儒家传统中最常见的缺点"。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在文章中,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相对立,对前者的轻视显露无遗。今天我们说"知识改变命运",但这个知识却不是指生活中的知识、实践中的知识,而是指有  相似文献   

11.
一、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高中语文第一册《师说》)对“其可怪也欤”一句的理解,历来颇多分歧。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种:①难道不是一件奇怪的事吗?②这是一件多么奇怪的事啊!③恐怕是件奇怪的事吧?单看其中的任何一句,还都是说得过去的,但联系上下文意,却又都值得商榷了。首先,从句法结构看,这是一个反诘句,“其”可解为“难道”。杨树达《词诠》161页云:“其,反诘副词,岂也。其、岂音近,故二字互通。”“其”的这种用法在古代作品中是不乏其例的。如:  相似文献   

12.
<正>很多人一提起"匠心",就会想到"瓦匠""木匠""箍桶匠""剃头匠"等手艺人,甚至脑海中会浮现出工匠们固执、缓慢、埋头劳作的身影。更有甚者,还会想起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一句话:"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其实,"匠心"的背后隐含着的是专注、技艺和对完美的追求。具备"匠心",应该是每位教师的职业追求。要具有"匠心",首先应该有从容的心态。做教师,就得像个手艺人一样沉浸其中,心无旁骛,在激情和挥汗如雨之中,享受教育本身所带来的痛苦和幸福。人生很  相似文献   

13.
新版高中语文教材(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二册),《师说》仍是必读课文。保留并且精读《师说》是有道理的。韩愈“文起八代之衰”,作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集大成者,《师说》是其宣言性的典范作品。韩愈同时作为政治家,《师说》对社会时弊的批判深刻非凡,他对社会教育的关注、即使到一千余年之后的今天,我们都不得不为韩愈的深刻思想所折服。当然,对于高一语文教学来说,《师说》对教育学与社会学的贡献不是教学的重  相似文献   

14.
韩愈的《师说》是一篇阐述“师道”的经典传世佳作,并集中反映了韩愈的教学思想。透过《师说》,对韩愈的教学目的观、教学内容观、学习观、教师观及师生观等教学思想进行分析与论述。  相似文献   

15.
韩愈,一代教育思想家,推动了儒家思想在唐朝的新发展。提起韩愈,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他的名篇《师说》。此文文字不多,但内涵丰富,耐人寻味。时代的车轮已驶入了21世纪,今天我们重读韩愈的《师说》,又会有怎样的新感悟、新思考呢?  相似文献   

16.
学习《师说》,我们在感叹韩愈见解精辟的同时,更加折服于韩愈在阐述见解中运用对比论证的精到。这里,就《师说》中的对比论证所存在的层递关系及其作用作一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17.
提到韩愈的《师说》,我们每个人都会觉得很熟悉。再教此文,突然觉得要理解韩愈《师说》的思想内容,除了需要依据全篇的内容,还必须联系作品的社会背景、作者生平经历等情境。  相似文献   

18.
汪洋恣肆纵横淋漓《师说》的艺术魅力江苏冯为民周晓丽韩愈(768—824年)是司马迁以后最大的散文作家之一,有“文起八代之衰”之誉。韩愈的散文,雄奇奔放,气势高亢,富于曲折变化,而又流畅明快。苏洵说:“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师说》是韩愈散...  相似文献   

19.
《师说》是韩愈倡导古文运动的一篇庄严宣言,也是其关于古文文体、文风改革理论的主要实践。《师说》立意高远,气势雄浑,语言练达,论辩有力,充分体现了散文艺术美的生动内涵,这些都是《师说》绝响后代的美学要素。文章试图从艺术美角度来把握《师说》的精神。  相似文献   

20.
<正>在唐代,士大夫之族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反对士大夫之族的这种错误的观念,写了《师说》。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云:“今之世不闻有师……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愈以是得狂名。”可以看出《师说》的写作背景和作者不谐流俗的精神。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师说》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