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内外农学学科专业的设置现状以及学科功能发展和演变的内在需要等方面来分析,非农学科专业与农科专业之间的交叉渗透将更加普遍。非农学科专业与农科专业之间交叉、渗透的面将更宽,结合点也将更多,交叉渗透将逐步走向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并突出表现在科学研究型的交叉渗透。  相似文献   

2.
"多向互渗"的实验教学模式,是将不同学科之间交叉渗透,有机结合,淡化专业概念,突破农科界限,拓宽学生知识面,构建生物技术与工程专业实验与其它学科交叉渗透的实践与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学科交叉的实践训练平台。"多向互渗"实验教学模式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最大限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满足学生多层次、多方面的成才需要。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招生、学科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论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农科专业办学的困境与挑战,并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提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农科专业办学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江苏高教强省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江苏省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高等学校应按照社会需求调整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专业、层次和规模,鼓励学科专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交叉,江苏省要力争获得全部学科、专业布局权,形成国家重点学科、江苏省重点学科和高等学校重点学科三位一体的重点学科建设体系,建立有利于江苏乃至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研究生教育动态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对华中某所农业大学191名不同年级与专业的本科学生进行了专业承诺的随机调查。结果显示:(1)农业高校专业承诺水平普遍不高;除规范承诺因子外,其他三个因子和总承诺因子得分农科专业得分极显著低于非农专业大学生;(2)三、四年级是专业承诺发展的转折点,农科专业承诺度呈上升趋势,而非农科专业承诺度呈下降趋势,两者间的差距开始明显;四年级二者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大。(3)农业类高校的鲜明专业特色与氛围可能更有利于农科类大学生专业承诺的发展而不利于非农科专业大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针对农林高校数理化基础课程长期处于独立性过强,而交叉融合不够的局面,提出了以大基础观统领全局的理念,深化数理化系列基础课程的改革,促进数理化之间以及与大农科各专业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从而构建一个多层次的农科特色鲜明的数理化大基础课程新体系.  相似文献   

7.
以农业产业链为主线调整农科专业设置的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高等农业院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已不适应现实农业经济的发展,基于农业产业链为主线调整农科专业设置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符合高校自身发展需要的举措。它可以不断优化产业链,为农科专业的发展提供依据,而农科专业的良好发展又可以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链,形成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8.
云南农业大学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和特色,围绕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合理规划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构建起以农科为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在专业建设中,培养了大批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在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了作用.  相似文献   

9.
该研究针对河南理工大学地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不符合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人才培养对区域发展贡献不足等诸多问题,聚焦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农科建设要求,依托地理学专业开展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探索。通过融合学校的测绘科学与技术、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学、土地资源管理等优势学科,利用这些学科在农业信息技术、智慧农业、农业大数据、村镇规划、土地整治等涉农方面的特色和优势,对课程设计、培养环节等方面进行革新,从而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将地理学专业建设成为能够适应新农科发展需要,面向现代农业的新兴特色涉农专业,培养新型的、具有深厚“三农”情怀的新型农业高科技人才,满足现代农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该文分析了正在建设的浙江大学新农科实践教学基地对涉农和非农"双一流"学科发展的支撑作用,探讨了教学基地的建设目标和建设思路与原则、基地中各大功能区块的具体建设内容、各建设项目与相关涉农和非农"双一流"学科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对于加强新农科实践教学的支撑作用,并提出了该基地的运作机制与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1.
新农科建设的必要性、框架设计与实施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还是我国对农林业发展的新要求,都将使传统的农林产业领域发生深刻的变革,"新农科"建设成为农林院校调整优势学科布局、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寻求"立地"模式的必然选择。依据"新农科"建设核心要素,农林院校应形成与国家农林业发展战略布局相适应、与自身内涵发展相协调的专业布局优化动态调整新机制,建构面向需求的"新农科"的知识体系、组织架构和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2.
围绕海洋产业链构建海洋化工学科专业群,是沿海高校化工类院系对海洋产业链发展的主动适应,也是化工院系实现化工类学科专业群集约化发展的基本保障;海洋产业链延伸与海洋化工学科专业群构建互动,可有效推进海洋经济与高等教育协同发展。要实现海洋化工学科专业群构建与海洋产业链发展契合,应对传统化工类专业进行分类组合,确定核心专业;专业群内其他专业围绕核心专业进行交叉互补,形成特色专业方向;根据产业链发展,渐进拓展新专业。  相似文献   

13.
农科部分学科专业点摸底调查情况分析远望(一)《学位与究生教育》杂志1993年第1期发表的《我国农科学位授权体系结构与布局分析》和《农科学位授权体系的调整与发展对策研究》对农科学位授权体系的结构与布局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提出了农科学位授权体系的调整...  相似文献   

14.
学科专业调整优化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要积极探索学科专业调整优化的创新模式,将学科专业链精准嵌入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以及全球价值链。强化“四新”建设引领的学科交叉与专业升级改造,以“四个面向”确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控机制,适应新时代快速变化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5.
特色办学是地方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学科专业建设则是特色办学的灵魂.地方高校特色办学模式应以"学科专业建设"为中心,将创新理念和学科专业特色渗透在"办学理念"、"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方法与改革"和"人才培养特色"中.  相似文献   

16.
特殊教育学以各类特殊儿童的特殊教育活动、现象为研究对象,目的是探寻现象背后的本质联系即规律,并力图寻求更有效的教育方法.特殊教育学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多学科、多层次相互交叉和渗透的综合性学科.该学科在多个相关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过程中形成与发展了该学科独特的理论体系,初步构建了自己的话语体系、专业标准与共有的学术规范.其研究对象由狭义的"残疾"走向更为广阔的"特殊教育需要",面向更加多样化的、由各种不同要素导致的学习困难儿童.特殊教育基本理念假设与实践模式也随之变化,残疾儿童从被歧视、隔离逐步走向平等与被接纳,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则趋于融合.特殊教育学科的发展虽然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研究方法,却较好地遵循了实证科学研究的精神与经验研究的规范与传统,实证/经验主义的方法、程序以及基于诊断、评估的干预与训练成为特殊教育学科专业人员广泛接受、共同遵守的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7.
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对培养矿业学科专业大学生的人文艺术素养有促进作用。哲学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桥梁,从认识本质、联系发展、对立统一等哲理思想的角度,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典诗词为融合点,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哲理意境提炼出来应用于理解和认识矿山压力学科的科学内涵,可以达到专业和素质教育同步推进的目的,并为矿业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实现交叉融合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将企业管理中的知识链分析理论应用于高校学科与专业建设之中,由此构建一个促进学科与专业间的知识流动的分析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充分重视学科专业建设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对高校学科专业的建设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七院继续工程教育工作的特点七院拥有多个研究所,一个海上试验场,多个大型试验室,多个学科专业.继续教育专业技术门类繁多,涉及领域面广.但从整体上将七院的学科专业划分为四大块:即船舶总体、船舶电子、船舶动力和武器系统.每个大块里面还可以细分.如船舶总体可分为船舶设计与制造、船舶流体力学、船舶结构力学、船舶材料和船舶三防.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兴交叉边缘学科的不断出现,学科专业划分可逐步增加和调整.综观全局,七院继续教育的教学内容不外乎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钦州学院涉海类学科专业建设的现状进行综述,指出当前该学科专业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针对该校涉海类专业存在的问题及广西北部湾地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提出涉海类专业与其它相关专业互相渗透、互相支撑的学科专业发展模式,分析了该模式的组成要素,为该校的涉海类学科专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