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建荣 《物理教师》2007,28(5):18-18
新教材高中物理必修2(人教版)第6章第2节“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中介绍了“红蜡块的运动”演示实验,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该实验至少存在两点不足:(1)玻璃管水平移动很难保证其匀速运动;(2)蜡块的运动轨迹是不是直线,很难观察清楚.为了丰富探究内涵,提高演示效果,使实验现象与理论分析更加吻合,笔者对其进行了重新设计.  相似文献   

2.
何建文 《物理教师》2006,27(5):52-52
1原来的实验高中物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一节中有一个经典的演示实验(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②.p.35).该实验分2步演示:(1)将玻璃管倒置,可以显示红蜡块能向上作匀速直线运动.(2)再次将玻璃管倒置,在红蜡块上升的同时将玻璃管水平向右匀速移动,观察(合)运动的情况.2实验的不足在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高中物理必修2(人教版)第5章第2节"质点在平面内的运动"中有关"红蜡块的运动"演示实验在操作上的难点问题作了分析和改进,从而自制了一台速度合成器。  相似文献   

4.
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学科选修1-1教材“图5.2—1红蜡块的运动”实验,器材简单,操作方便,能给学生一个具体的情景,对教学能起到较好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在为人民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拍摄“质点在平面内的运动”这节课时,对个这实验作了一些改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陈毓华 《物理教师》2008,29(3):37-38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是学习抛体运动的基础,人教版高中《物理》第1册“运动的合成和分解”一节,课本上介绍的实验用蜡块在装满水的倒置的长玻璃管中的运动演示、说明合运动与分运动的独立性和等时性.许多教师利用自己制作的教具对此进行了改进,还有教师对操作方法进行了改进,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可以看出,大家对这个实验还是很重视的,也说明这个实验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笔者认为,在高中物理《运动的合成和分解》一节中,“演示运动的合成”实验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红蜡块在玻璃管中上浮,玻璃管水平移动,红蜡块同时参与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两个运动,演示中红蜡块的合运动瞬间即消失,存在观察上的困难;另外,教师在演示时,玻璃管的水平移动不能走走停停,这样使得操作困难。于是,笔者自制了一套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运动合成演示器。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一册“运动的合成和分解”一节,课本上介绍的实验为蜡块在装满水的倒置的长玻璃管中的运动,笔者认为有以下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8.
在演示"质点在平面内的运动"实验时,每次实验都需要倒置才能使蜡块重新上浮,并且在水平方向用手直接移动,难以做到匀速运动,实验效果不理想.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并在实验中设计"分运动的独立性"探究这一环节,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在高中物理教材.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一节中.采用玻璃管中小蜡块运动情况的实验,来演示物体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如果这个实验再借助多媒体动画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则能使学生很好地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然而,作为课堂演示的探究实验,教师在实际操作中会产生许多困难.如小蜡块在玻璃管中的匀速移动很难控制.另外.由于小蜡块在玻璃管中是直接上升的.因而对于中间运动过程的分析讲解还需要借助板画的形式来说明.  相似文献   

10.
何立宏 《物理教师》2004,25(9):6-27
在新教材“运动的合成和分解”(人教版高一物理第五章第二节)这一节中,课本设置了一个蜡块上浮的演示试验,它成功地建立了合运动与分运动的概念和规律,该实验的整体设计思路是巧妙的,效果也是明显的.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发现这个实验存在着一些的缺陷.比如,①课本中仅凭学生的直觉观察就得出蜡块沿玻璃管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结论是不科学的;②用两种情况下的蜡块的运动时间相等来说明分运动的独立性有些抽象,学生不易理解;③使玻璃管在水平方向匀速移动,用手操作不易做到.所以,在课本实验的基础上,笔者根据自己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的体会,对上述试验装置进行了改造,对实验过程重新进行了设置,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教材第83面关于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实验,利用了一根玻璃管、红蜡、水来演示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笔者发现此实验效果不佳,原因有二:一是在翻转玻璃管时必须迅速.若手忙脚乱,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且极易打破玻璃管;二是红蜡块上升速度过快,而且不能"定格",实验做完后大多数学生对蜡块的运动情况根本不清楚.经过笔者及同事多次实践,我们发现了如下一种效果非常明显的方法:我们同样选用了玻璃管,用一根重锤线(带重锤)  相似文献   

12.
高一物理教材“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一节的演示实验在实际操作(具体操作见课本)中存在以下缺点:1、起始计时受限制———玻璃管倒置后必须立即开始计时;2、实验操作麻烦———须多次倒置玻璃管;3、现象和结果的记录既不方便又不准确———在黑板上记录蜡块的位置不方便;时间记录  相似文献   

13.
阳同福 《物理教师》2004,25(7):41-41
现行高中物理教科书《物理》(必修)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版)关于合运动的定义,是在红蜡块在玻璃管中运动的实验事实基础上给出的(P.84):“上述实验中红蜡块沿玻璃管在竖直方向的运动和随管做的水平方向的运动,通常叫做分运动,红蜡块实际发生的运动(由A到C)通常叫做合运动.”(以  相似文献   

14.
沈建龙 《物理教师》2009,30(5):13-14
人教版《物理》必修2(2006年11月第2版)把“曲线运动”第2节原标题“运动的合成与分解”(2004年5月第1版)改成“质点在平面内的运动”,并删去了分运动、合运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等概念的有关内容,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5.
在进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这一节内容教学时,做好演示实验至关重要。教材采用在注满水的玻璃管内放一小段红蜡柱来演示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该实验装置的不足之处是不能把蜡柱运动的轨迹记录下来,以致学生不易观察清楚蜡柱运动的轨迹。为了弥补这一不足,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运用磁片来描绘蜡柱运动的轨迹,如图1所示,将玻璃管置于磁性黑板前,手持数片彩色圆形小磁片把蜡柱运动过程中的一系列位置描绘在磁性黑板上,然后把这些磁片连成一条光滑的曲线,得到蜡柱运动的轨迹。  相似文献   

16.
研究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目的就在于把一些复杂的运动分解为比较简单的直线运动,这样就可以应用已经掌握的有关直线运动的规律和方法来研究一些复杂的曲线运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是解决复杂的曲线运动的一种基本方法.高中物理课本在讲述时引入了一个红蜡块的演示实验.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第一册第83页的运动合成实验取材简单,易于操作,但在实际实验时却需要反复倒置玻璃管,不仅麻烦费力,而且很难保证蜡块在上升的同时玻璃管也在做水平运动。实际情况往往是玻璃管倒置后,蜡块已先在玻璃管中上升,而后教师才拿着玻璃管做水平运动。由于整个过程需人为操作,很难保证玻璃管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运动;同时因缺少对照,学生对该运动在水平方向上的分运动为匀速运动可信度不高,从而大大影响了该实验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级中学课本《物理》第一册(必修)第84面的演示实验“运动的合成和分解”中,由于红蜡上浮,实验时,需先将玻璃管竖直倒置,以便轻的红蜡移到玻璃管的底部.如果实验一开始能用磁铁在玻璃管底部吸住上浮物,移走磁铁,上浮物可直接上浮,就不用竖直倒置了.本着这一想法,我们对实验装置进行了小小的改进.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5章曲线运动这节以试管中蜡块的运动为例,阐述了合运动和分运动的概念.而课外习题常以小船过河为题材,对运动的合成和分解进行考察.笔者这里要探讨的是乘小船过河后,人登岸再跑步前进这类情形的最值问题.  相似文献   

20.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是研究曲线运动的基本方法,但学生接受起来相当困难。因此,做好运动的合成演示实验是突破这一教学难点的关键。若按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物理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版)第83页介绍的实验方法(如图1所示)进行实验时笔者认为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很难做到使红蜡烛块匀速上升。这是由于蜡块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即F浮>G,所以,最初蜡块一定是加速上升,随着速度的增大,阻力也增大,只有增大到F阻+G=F浮时,蜡块才能改为匀速上升。二是手拿玻璃管移动时也很难做到匀速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