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周秉高 《职大学报》2009,(2):18-20,34
曹操的文学成就及其贡献,实际上超过了建安时代的其他文人,是建安文学真正的代表人物.曹植是建安时期一位优秀的极有才气的作家、诗人,但他不能同曹操的地位和作用相比,也不能同其父的作品相比,决非"建安第一".  相似文献   

2.
建安诗人对生命悲剧意识的消解主要反映在他们的游宴之作、情爱之作、山水之作、游仙之作以及功业之作中。其中,功业之作最具积极意义。由此形成了建安诗人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之间最后的最明显的分界线。  相似文献   

3.
论建安风骨     
风骨作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概念,是从对人物的品鉴对绘画的品味中逐渐移植过来的.内容生动鲜明,风格刚健挺拔为其美学要求.建安文学的特征常被概括为“建安风骨”,但在这种主导倾向当中,建安文学风格多样,以妇女生活为题材和宴饮叙闲之作就不具备建安风骨.以建安风骨为主要特征的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开创了一个文学自觉时代,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季苇萧、杜慎卿和景兰江是《儒林外史》中的闲人,因为他们都以文人雅客自居,喜好聚会清谈,所以将他们统称为"沙龙文人"。在此类人的言行中,表现出明显的自负、虚荣和无聊,他们无所事事,无所作为,无所追求;他们拥有大量的时间,毫无目标地消耗着无价值的生命。  相似文献   

5.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宦官、外戚擅权,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爆发了黄巾大起义。起义军风起云涌,摧垮了东汉皇朝的腐朽统治,但终于在地主级阶血腥镇压下失败了。接着是军阀割据混战。曹操代表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逐渐扩展势力,统一了北方,登上政治历史舞台。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都是诗歌的作者和提倡者,在他们的周围,聚集了许多著名的文人,当时有“天下文人竞集魏都”之说,形成了建安时期文学兴盛的气象。曹丕在《典论·论文》里提到当时著名的文人说:  相似文献   

6.
曹丕"文气说"和"文章不朽说"的文学思想,不仅是对传统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其继嗣经历作用下形成的"自觉"意识体现。长兄曹昂之死不仅引发曹丕对生命的思考,曹昂死后曹丕顺理成章的太子之位却几经波折凸显曹丕被父母冷落的事实,这些因素影响曹丕形成了以"立言不朽"和"显才"思想为主的"自觉"意识,在这种"自觉"意识影响下使曹丕在文学实践和文学理论上有突出建树,并成为建安文人的领袖。  相似文献   

7.
在魏晋文学自觉时代,建安文学的群鸟乱飞,衍变为阮籍苦闷的模糊鸟,再发展到个性化的陶诗田园自由鸟。飞鸟意象由先秦两汉诗的群体性、类别性,至此成为带有诗人明显的主体性。其间诗赋的交流,则使飞鸟意象别开生面。  相似文献   

8.
由于三曹在建安文人中的特殊身份以及主体精神的饱满注入 ,使得他们的文宴诗在获得一种强烈时代感的同时 ,还以各自的社会地位、人生理想、个人遭际、才华气质、艺术建构模式赋予了诗作以个性特征非常鲜明的艺术意蕴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建安诗歌手表现出来的漂泊意识,它是建安“慷慨悲凉”诗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建安时代经历和人生情绪的缩影,它突出了诗人的主体意识,反映了诗人生命奔突和理想追求的轨迹,充满积极向上的因素,同时,它从不同角度集中体现了战争造成的灾难,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内容.  相似文献   

10.
《古诗十九首》大体出自东汉末年的文人之手。东汉末年社会动乱,文人们目睹和经历了民生凋敝、社会黑暗的残酷现实。他们创作的十九首以冷峻的目光关注现实、反窥自我,用纯熟的艺术手段展现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古诗十九首》表现了文人们强烈的生命悲剧意识,具体在怀乡之情和生命孤独之感的抒发中体现。诗歌总体流露出悲切之情,意境悲远。"怊怅切情"、"意悲而远"是十九首艺术风格的总体评价。  相似文献   

1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已成为新课标下评价优质课的重要尺度之一。如何以学生为本,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已是广大教师面临的核心任务。通过对课堂的实际观察看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课堂参与存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社会学分析,提出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2.
在唐代社会上层,当部分人纷纷营建豪宅美第、奢侈浪费渐成风气的同时,却有一部分人反其道而行之,甘愿选择陋室而居,构成唐代特有的陋室文化现象.透过这个现象,我们不难发现,人在陋室,心系天下是部分唐人所追求的一种理想的生活境界;陋室又是部分唐人博取声名、完善自我的一个载体;同时它也是唐代法令制度的产物,是唐代中后期社会不稳定等诸多因素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建国后曾有过两次较大规模的西部建设高潮,但未能使西部经济发展赶上东部.本次西部大开发可以从中得到如下鉴示西部大开发必须通过市场方式来实现;大开发的主题是缩小城乡二元化差别;大开发的内涵是外部经济及市场经济与西部经济相融合的过程;其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实现市场向西部的倾斜;其成功的标准是使西部获得全面而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士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社会角色。唐前士人的社会角色经历了曲折的变化。唐代士人社会角色的变迁是与唐代社会政治的变迁紧密相连的。儒士、文人和官僚的三位一体,构成了唐代文人的基本面貌。从社会身分的角度看,活跃在唐代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中的几种社会角色,基本上可说是郎官、翰林学士、谏官、幕僚、州官等等。这几类人中,除了翰林学士是新产生的一种社会角色外,其他几类基本上是在原有的官僚体制格局中略作调整;但郎官、幕僚和州郡官之流在社会政治和文化活动中尤为活跃,所起的作用也更加明显。科举和入幕,特别是科举,成为士人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转换社会角色的两大基本途径。大多数士人都走过这条坎坷不平之路。而科举和入幕的共存,集中体现了唐代士人社会角色变迁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5.
宋元明清时期许多君主以各种方式重视、支持书院,对书院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动机和目的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弥补体制内教育系统的不足,满足人才培养需要;二、表明对儒学的尊崇以及对儒家所倡导、宣扬的伦理道德原则与治国理念的认同;三、通过支持书院而对书院产生影响或介入书院内部事务,从而影响书院的发展方向甚至改变书院的性质,最终将书院纳入官方的意识形态控制网络之中。  相似文献   

16.
武装泅渡及水上射击是军人渡海登陆作战必须掌握的一项军事实用技能,随着部队大规模的开展海上训练,武装泅渡及水上射击训练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尤其对提高我军官兵体能、技能、心理,以及作战能力有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适应高科技战争的需要,提高部队水上机动单兵作战的能力,采用了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就武装泅渡及水上射击的产生、发展、意义以及训练作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的文化危机实质上反映的是人类的生存境界(意识)的危机.人类应该创造条件,"在社会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由本能境界的生存走向生态境界的生存.批判资本主义的利己主义和占有性,针对国际技术统治鲜明地提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应以人为本.建构一种恪守"富有同情心的公正原则"的"公共领域",是适应人类进入生态境界生存的需要.全球化时代现实发展的这种趋向,要求文学的价值应以审美的形态,把人的一切方面的存在整合为一种向生态境界生存发展的新状态.  相似文献   

18.
关于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禁止农村宅基地使用权自由流转,但由于相关法律、法规条款表述模糊和政策限制,农村住宅的流转风险很大。建议国家制定《农村房地产管理法》,这样既可以促使农村宅基地和住宅的有序流转,又可以保护和合理利用珍贵的土地资源。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对山西大运体育走廊建设资金筹集多元化的案例进行了分析,认为在农村体育场地建设资金筹集中,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采用“先建后补”方式投入资金,以调动基层政府投入的积极性,并积极引导村民参与农村体育场地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