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现代比较文学发轫于20世纪初,王国维,鲁迅,茅盾的研究,已带有比较的性质,1920-1930年代,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现代学科在中国正式形成,1950-1970年代,大祟的比较文学一度处于沉寂的状态,但港,台地区较为活跃,多有创获,进入新时期以来,比较文学研究复兴,在比较诗学,中外文学关系史,学科理论建构诸领域全面发展,成果丰硕,展望新世纪的比较文学研究,切实的途径是展开异质文化语境下多元文学研究的透视与对话,在跨文化的交流中走向中外文学的双向阐释与视域融合。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对外开放和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加强,比较文学在中国得到蓬勃发展。1981年北京大学率先成立比较文学研究会,接下来有些大学开设了比较文学课程并招收比较文学专业的研究生。1997年,国家教育部在培养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中,将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合并,以“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名义归为中国语言文学内的二级学科,在本科专业目录中,也明确规定比较文学为中文系主要课程之一。此后,中国比较文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一些学校增列了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硕士点、博士点,全国大部分学校在本科生中开设了比较文学的课程。  相似文献   

3.
比较文学作为学科成立于19世纪70至90年代,其发展经历了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阶段、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阶段,以及当下中国学者所致力的跨文明研究阶段。比较文学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是对上一次危机的思考和逾越,没有危机,就没有比较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比较文学教学是比较文学学科的命脉,已成为当今国际国内比较文学界同仁的共识:比较文学学科史的第一页是由比较文学教学写的;绝大多数比较文学学者都是教师;有影响的比较文学著作也多是比较文学教材。因此,本文对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的模式、功能、地位与前景的探讨,实际上就是对比较文学这门学科在中国的生存方式、价值与前途命运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窦海鹰 《集宁师专学报》2005,27(3):14-16,19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新学科已被国务院正式列为中国文学研究的四大学科之一。比较文学学科的目的是在世界文化与文学发展的新的语境中研究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内在和外在的关系,探讨中国文学在这一动态发展的语境中对末来世界文学和文化的发展所能作出的贡献。本文就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发展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总是和一个人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她就是享誉世界的著名学者、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乐黛云教授。乐黛云教授率先在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建立起中国大陆第一个比较文学方向的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她就像一面大旗,一位领袖,指导着和吸引着中国各界学者介入到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她鼓励,参加,介入,推动。在她的带领下,中国比较文学在多个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以自己的方式加入到世界比较文学学术的前沿,让国外学界听到了中国学者的声音;二、把国外最前沿的学术理论引入到国内,活跃和更新了中国本土的学术;三、比较文学的方法给许多的传统学科带来了革命性的意义,促进了传统学科的现代转化工作。目前,中国比较文学已成为世界比较文学第三个阶段的集中体现者。如果没有乐黛云教授的积极推动,中国比较文学就远远没有现在的辉煌成绩。在推动中国比较文学事业发展的同时,乐教授个人也在比较文学原理、中西比较诗学、跨文化研究、跨学科研究、多元文化与比较文学等学术研究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今年是乐黛云先生80华诞,《邯郸学院学报》全体同仁怀着崇敬的心情,特设"学术名家.庆祝乐黛云教授80华诞"专栏,常务副主编康香阁编审专程拜访了乐黛云先生,并围绕什么是北大精神、对北大的忠诚、走上比较文学之路、世界比较文学的三个阶段和人生感悟等广泛话题采访了乐教授。同时,本刊还刊登了著名美学家,山东大学前校长,山东省比较文学学会会长曾繁仁教授撰写的《乐黛云教授在比较文学学科重建中的贡献》一文,与访谈录一并发表,两文交相辉映,共同庆祝为中国文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乐黛云先生80华诞,恭祝她健康长寿,永葆青春!  相似文献   

7.
20世纪60年代,当学者们致力于批判比较文学的保守和局限时,著名学者亨利·雷马克将跨学科的概念引入了比较文学的定义,前所未有地扩大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随着学者们将目光聚焦于文学和其他学科的交叉领域,原本陈陈相因的比较文学在学科交叉的热潮中得以迅速发展。近年来,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也出现了一些劣化现象,如文学的主体地位缺失和文学研究的通俗化。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的出现,将有利于比较文学学科更为规范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当代比较文学的标志性动作就是将中国思想资源引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和实践批评中。方汉文明确提出比较文学作为学科特性的比较思维本体论.将先秦墨辩语言逻辑渗入比较文学理论资源,主张关注相似性和差异性关系的新辩证论。这意味着作为西方传统学科的比较文学.其思想资源一贯的西方中心化从此将由各民族合理思想资源的本土化所取代。这种宣称“比较就是理由”的比较思维本体论,本质上是对于黑格尔同一性辩证法在中国古代思想资源对照下的互相阐发.然而还需在现代全球多元差异性语境下,对其内涵的同一性研究即其普遍化取向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9.
自从1907年鲁迅发表《摩罗诗力说》至今,我国的比较文学实践活动已近百年。如果我们把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比作一束幼苗,那么70年代至80这颗幼苗已长成参天大树,90年代这棵参天大树已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而本文主要对近年来我国比较文学研究的状况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认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学科理论与世界比较文学的理论体系一样面临重新建构的问题。针对近年来关于比较文学规范与理论体系的主要争论,探讨了西方学者所提出的比较文学“失范”问题与二次危机论。认为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应当超越20世纪中期的“菲勒斯一西方中心”的理论模式,在全球化语境下,建立代表新学术思想的理论体系是比较文学发展新阶段的主要标志,也将是中国学者对于世界比较文学理论的最大贡献。新理论由学科认识论、本体论、方法论与实践论4个部分构成,重点讨论了各部分的主要内涵,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学理论体系提出了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1.
比较学的跨越性要求在研究中越须进行化研究。而比较学的发展吏恰恰显示出化研究的欠缺。可喜的是,在当下全球化语境中,化多元化和化一体化正成为新的时代观念,跨化研究也将成为比较学新的发展方向。在中国比较学的跨化研究中,应该从中外化的视角促进比较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化批评和比较文学定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文学的定义应该体现学科发展的新特点,重视文化批评的意义。但是,如果把"探讨文化差异"当作比较文学区别于其他文学研究的根本标志,那是不妥当的。比较文学的基本要求是研究对象必须跨越民族界限,没有跨民族意义的文学研究,即使是重点探讨文化差异,也不是比较文学。否则,就会把比较文学消解于一般的文化研究之中。所以,文化批评在当前虽然应该强调,却不应成为界定比较文学的依据。有关比较文学定义争论的历史说明,准确地把握学科的特定研究领域和学科的基本特征,是为比较文学下定义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文章提出一个总的观点:"文学间性"是比较文学学科存在的前提,并以"文学间性"这样一个新的概念来界定从前各国学者所从事的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不外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民族文学与民族文学(国家文学与国家文学、语种文学与语种文学)之间的关系;二是文学与其他自然学科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三是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四是文学与文化、文明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文章提出"文学间性"是比较文学的学科特性的观点,是因为:首先,文学间性要求比较文学研究者在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要有距离与空间;其次,文学间性要求我们所选定的研究对象不能只是同一个来源,而是要有两个以上的来源;再次,"文学间性"要求要以文学或者文学性为中心,不能离开文学或文学性来从事所谓的比较文学研究。同时,笔者也认为:比较文学研究不能离开文学与文学性,离开了文学与文学性的比较文学研究,对于比较文学学者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比较文学定义包含各种跨界的文学关系的维度,也包含世界文学的维度。在具体的比较文学实践中,世界文学着眼于世界范围内文学的自主生成和内在统一性,对文学共同规律的探讨建立在像文类、思潮流派、母题等文学内部因素的整合与统一上。世界文学的维度凸显了文学自身的纯粹性和尊严,并担负着弘扬世界主义的使命。中国本土的世界文学资源异常丰富,如世界文学观念意识,世界文学史写作,大学中文系世界文学学科史等方面,都成就卓著,对其认真加以提炼,将有可能构建新的比较文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
文学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比较文学离不开比较文化。随着文学研究向文化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比较文学学科独特的跨文化研究性质也促使其向比较文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We report here o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s science involving three countries: England, Singapore and the U.S.A. Complete attitudinal data sets from TIMSS (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 2011 were used, thus giving a very large sample size (N?=?20,246), compared to other studies in the journal literature. The Rasch model was used to analyse the data, and the findings have shed some useful light on not only how the Western and Asian students responded on a comparative basis in the various scales related to attitudes but also on the validity, reliability, and unidimensionality of the attitudes instrument used in TIMSS 2011. There may be a need for TIMSS test developers to consider doing away with negatively phrased items in the attitudes instrument and phrasing these positively as the Rasch framework shows that response bias is associated with these statements.  相似文献   

17.
世纪之交的比较文学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无意给“比较文学”一个界定,只是本着推进和发展这一学科之目的,对其学科性质及其未来走向进行打量,认为在多元文化语境共生的背景下,由于东西方文化和文学相互交汇并沟通对话,使比较文学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开放性特征。该文的阐述就围绕“世界文学”建构之可能性、比较文学的跨文化走向、比较文学的科际整合这三个视界展开。  相似文献   

18.
译介学: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新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译介学是近年兴起不久的新兴学科,它拓展了比较文学、翻译学乃至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领域,展示出极大的学术研究空间。文章对译介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基本概念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对翻译文学的归属问题、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翻译文学史与文学翻译史的关系问题等,更是做了相当深刻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季羡林以中国考据学、德国民俗学、民间文学和其他学术研究为基础,从比较文学思想的形成到影响研究的实践,从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倡导到立足于东方文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化研究,从比较文学研究到比较文化研究,在近60年的理论探索与学术实践中,形成了完整的、系统的学术思想体系。季羡林堪称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泰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