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华南虎照片事件”长达数月的争论,对事件真相的执着追求及对造假者的讨伐,体现了网民的正义和集体行动的力量。文章以实证分析表明,在网络事件进程中,网民的认知、言论行为和态度取向都有微妙的变化,该事件还揭示出网民自律、网络管理和规范等方面值得改进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在全民围观时代,被传统媒体视为“小事件”的新闻可能引发众多网民的围观。“李双江之子”系列事件均由微博曝出,引发了国内外众多媒体的连续报道和全民围观“狂欢”,成了由全媒体时代众多媒体力量互动而造就的媒介事件。拥有相似关键词的媒介事件,在社会固有矛盾的不断激化、网络使用的易得性和缺乏规训的自媒体等诸多因素共同催化下,处于事件类型化和事发必然性相互交织、递进深化的动态变化过程中。  相似文献   

3.
陕西“华南虎事件”终于有了一个令人“欣慰”的结果。 人们欣慰,是因为“虎照事件”的核心,已不只是照片的真假,而在于面对网民的追问、舆论的质疑,政府和公权究竟应当如何处置。  相似文献   

4.
“锦州事件”是“九·一八”事变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交通过对构成锦州三个事件前后过程的全面分析,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任略中国的罪恶行径和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昭示人们不要忘记历史。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同时伴随网络舆情集群行为的产生,对社会、学校的和谐稳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发生在高校在校大学生中的群体性事件,具有和社会化群体行为不同的特征。基于"共享心理"视角,准确定位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特征,分析影响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发生的要素,为预防和引导大学生群体性事件行为,以及高校的舆情网络管理和学生思想教育提供较为合理的依据,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随着网民在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参与度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网民开始关注热点事件,并不断发表个人言论。以2021年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为研究个案,基于新浪微博2021年7月18日至8月6日的全量数据,分别从时间、发布主体、网民情绪演化和高频词四个视角探寻网民对该网络舆情事件发布主体情绪的类型、特征、强度和规律。研究发现:预警期“好”“恶”、应急期“好”“恶”、灾后期“好”“哀”等这几个类别平均情感强度较大,通过了解和把握发布主体的情绪呈现及其舆情特征,可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舆情监测和舆论引导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群体极化”和“个体沉默”等角色外行为研究近年来备受关注。与大学生日常群体行为相比,网络群体行为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为了对大学生网民“群体极化”和“个体沉默”行为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调控,在对大学生网民的群体行为实施过程管理进行理论假设的基础上,根据群体极化影响因素对其实施过程管理,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从失范走向规范。  相似文献   

8.
姜有荣 《广东教育》2008,(11):12-12
[写作指导] 文题中的“滋味”本义是“味道”,喻义是“某种感受”。为此,本文的写作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缘事生感。必须叙写一个中心事件,或围绕一个中心叙写一组事件,在此基础上生发出自己的内心感受。而且,只有事件叙写得“厚实”,生发的感受才会“真切”。二是多法生感。对于“感受”的生发,既可先“事”后“感”,卒章生发,升华情感;也可将“感受”融化在“事件”的叙写过程之中,“生发”于无痕。三是用足描写。  相似文献   

9.
网络社会交往主体的人性假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社会交往主体的人性假设首先是将日常社会的人性假设——“政治人”、“经济人”带入了网络社会,“政治人”意即网民的行为经常体现出“人是政治的动物”这一已有千百年的人性假设,“经济人”意即网民的行为表现出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这一近代的人性假设;由于网络社会交往的特点,网民一般以爱好、情趣等精神属性选择交往对象,因此,网民都表现出“情感人”的人性特点。  相似文献   

10.
该文从文本、美学、文化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传记文学的渊源,指出中国传记文本可分为史传体“纪传”模式、“列传”分类模式、“论赞式”叙述模式、“序传式”自传模式四种。两汉时期出现的司马迁的《史记》与班固的《汉书》以其鲜明的美学风格,影响后世的中国传记文学创作,成为“撰述”与“记注”这两种传记艺术风格的美学渊源。中国传统文化极看重人生之“三不朽”。撰写传记以求“不朽”的文化意识,已经深深扎根于中国的文章家心中,代不乏人且成为中国传记文学创作的文化渊源。这强烈地显示了中国文学文化不同寻常的延续性,并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一大特征。  相似文献   

11.
“如果狼来了,我们要怎么办?”这是一个假设性的纯生物性命题。但是,类似“如果狼来了,我们要怎么办?”这样的社会性命题,并没有过时。“如果狼来了”,我们将会有三种方案可供选择:其一是纷纷躲藏,明哲保身;其二是纷纷起来抗争;其三是有些人起来抗争,有些人躲藏起来,还有些人为了能够自保,不惜卖身求荣。这三种选择方案,将会产生三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进而形成三种文化模型。  相似文献   

12.
“的”字结构在现代汉语中使用广泛,也是我国众多学者和专家们在过去50多年来普遍关注的研究重点之一。我们从结构主义、生成语法和认知语言学等视角对国内该方面的主要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并且提出目前研究的方向,以期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分析建国初期“三反”、“五反”运动产生的起因、过程及结果,阐述了“三反”、“五反”运动与保持共产党先进性的关系,以期对当今党的建设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被XX"是时下新闻媒介非常流行的语言现象,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被XX"结构进行研究,探讨了"被"字的属性、构式的理据、事件凸显性等问题,发现"被XX"结构是一种标记性构式,其本质是"被+事件"表达违实概念,这深化了对"被XX"结构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解决对"被"字后面"XX"附加部分的词性争议和重复论证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三灯”是明代三部重要传奇小说集,在中国文言短篇小说发展史上,它们起着上承唐传奇、下启《聊斋志异》的重要桥梁作用。将“三灯”作为自为的小系统,剖析其在形象塑造、叙事机制上的承传沿袭及各自特点:艺术虚构意识的充分自觉及人物形象的平民化;意象叙事谋略的成熟运用;叙事语体的韵散结合。  相似文献   

16.
"抱歉"道歉"和"对不起"都表示心中不安,怀有歉意的意思。留学生常常分辨不清它们各自适用的场合和使用方法,因而往往会混用这三个词语。文章对其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辨析,从而分析它们在语体选择和语义表达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并探讨它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学顺序。  相似文献   

17.
高校"三困生"是一类特殊群体。通过对典型案例分析,提出辅导员帮助"三困生"脱困的四点建议:开展精细化管理与服务工作、加强心理困难生的引导和教育、完善贫困生资助管理和求助体系、建立科学有效学业困难生的激励措施。  相似文献   

18.
瞽史新探     
"瞽史"一词在《国语》等先秦文献中多次出现,千百年来,历代学者对其有着见仁见智的诠释。或以为"瞽史"是"瞽"与"史",或以为"瞽史"为独立的史职,或以为其为文字产生前的盲人史官,或以为其为文字产生后的记事史官。如果深入探寻瞽史产生的历史背景,并对瞽史的来龙去脉及瞽史之《纪》的性质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则有种种迹象表明,瞽史并非盲人史官,而是在文字产生以后主要负责追记口传史事的史官。  相似文献   

19.
汉语词汇量丰富,近义词多如繁星,一字之差也会给行文带来不同的效果,正因如此才有了近义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的问题。文章结合语言材料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角度对"再"和"又"进行分析,准确掌握"近中之异"。  相似文献   

20.
从现代哲学阐释学的视域融合原理出发可以发现,《论语》英译中的阐释循环要经历三次视域融合的过程,文本主要在一轮又一轮新视域的形成和一次又一次复译的阐释循环中延续着自己的生命,旨在给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