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实现可持续创新发展。研究生公共数学类基础课程的教学,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础数学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培养工科研究生各方面的科学能力。本文主要从研究生公共数学课程的改革研究与实践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2.
以科学研究促进研究生教育教学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科学研究对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和培养高质量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从完善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创新育人模式与机制等方面探讨了以科学研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研究生教育与自主创新型人才培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推进自主创新的关键。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自主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而研究生教育是培养自主创新型人才的中坚力量。应从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探讨、培养质量的提高以及创新环境与创新文化的营造等方面培养创新型研究生。  相似文献   

4.
研究生教育作为国家最高层次的教育,承担着向国家培养更多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任务,这就要求各培养单位把创新素质的培养体系纳入到研究生的培养中。要树立以研究生创新素质教育为首要目标的教育观念,把研究生教育教学的重点转移到提高和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上来。本文针对省属高校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现状分析,提出了从教学改革、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分类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这四个方面来构建研究生创新素质机制,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视域下研究生教育的创新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新时期发展中的研究生教育入手,创新改革破解发展中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研究生教育,提高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为国家实现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文章试从三个方面对研究生创新观的实践途径加以论述,首先,确保质量观,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把提高培养质量贯穿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中。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不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其次,提升创新观,创造新的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实施有效、能动、积极的创新理念。最后,开放的国际观,广阔的国际视野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同国际高水平大学的合作和交流,借鉴和吸收先进的教育和管理理念。以此构建新时期研究生教育创新观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6.
研究生创新教育是关系到国家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在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大背景下,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加强研究生基地建设,改善培养条件,促进教育资源共享,实施研究生课程建设和论文质量提升计划,有利于创新成果的产出;建立研究生激励机制,营造研究生创新氛围,为我校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7.
对扎实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任,他们将是国家创新体系和未来夺取世界知识经济制高点的重要支撑力量。为此,如何保证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是我们必须要思考和探索的。一、当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相似文献   

8.
开放环境下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是高水平大学参与科技创新的宝贵资源。尽管我们为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作了许多努力,但不可否认,研究生教育仍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体系中相对薄弱的部分,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方面的种种局限与问题,在研究生教育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作为一名研究型大学的校长,要深刻认识到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所面临的紧迫形势,从创新研究生培养理念、加强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着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努力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拔尖创新性人才。  相似文献   

9.
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特别是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以复合型研究生人才的培养为切入点,分别从创新人才培养、管理及课程的改革、对研究生生源的改革、教师水平的提高、提高人才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产学研合作教育等方面探讨复合型研究生人才的培养模式,为我国与汽车产业相关的复合型研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提出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0.
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最高层次的教育.担负着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重任。2005年1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战线共同的重要任务”。可见.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确保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核心任务。随着高校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质量下降是当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而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是影响研究生质量的重要方面.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1.
我国研究生道德教育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生道德教育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之一,是研究生教育的重中之重。文章以研究生道德教育为切入点,通过对研究生德育现状的分析,探讨了目前我国高校研究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研究生道德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生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群体,把他们培养成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是塑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品质与灵魂的根本保障,是保证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及发展方向,保证社会稳定进步的关键所在。我国目前已形成比较系统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但是,与研究生教育的规摸相比较,相当一部分高校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远远不够,这就严重影响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鉴于此,在相关课题研究基础之上,对加强和改进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几点自已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由于对实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实用型创新人才的缺乏已成为约束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为主,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高校艺术教育在师资、生源素质、课程体系等方面存在问题,严重地制约了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要寻求再度突破与创新,必须开拓踣育学生的艺术素养之路,转变教师陈旧的教育观念,面向全球与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5.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和普及,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应运而生。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在进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时,就应该根据市场需要、学生就业以及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目的和任务:应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有利条件,达到教为所用。  相似文献   

16.
当代大学生就业难,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就业竞争能力不强是重要原因之一。高校应通过全面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与社会合作的教育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保证大学生的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17.
智力投资智力资本智力资本报酬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人才智力投资是家庭及社会在培养具有智慧和能力的创新人才的过程中所花费的代价,它应该转化为智力资本,并同物质资本一样,以资本收益的方式取得投资回报———智力资本报酬。本文以一个22岁大学毕业的学生在教育方面的投资为例,用大量的数据确认了人才智力投资额,并建立了智力资本报酬的回报模型。  相似文献   

18.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既"银领",现有的传统体育教育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学生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如何在体育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职业实用性的锻炼和帮助,提高学生职业和环境的适应能力。本文从运动处方模式的高职实用性体育教学进行研究和分析,希望能给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战略意识突出,教育政策法规及时跟进,广泛实行弹性学制;英国的研究生教育采取自由多样的授课模式和严格的考核制度,重视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借鉴英美两国的研究生教育经验,我国高校应牢固树立国际化教育理念,加快推进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改革,完善教育法律法规,切实推行并推广弹性学制;可尝试推进培养模式和授课模式的灵活多样化,整合跨学科、相关学科和新兴学科课程。另外,我国香港地区的研究生教育也有以下经验值得大陆借鉴:一是树立国际化的培养思想与教育理念;二是提升教师与学生的国际化水准;三是推行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与学科创新;四是设立与国际接轨的配套设施以及研究生质量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20.
五年制高职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教育创新模式。办好五年制高职的关键在于突出其学制优势、生活优势、人才培养模式优势、专业设置优势,在目标定位上,注重学生全面职业行为能力的培养,为社会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