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以来的“文无定法”的定律束缚了小学作文教学,一味地追求创新性与独特性将小学作文教学引入了死胡同.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自古以来.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就提倡“文要有法”。模仿教学实践也将作文的基础教学指向“定法”的学习.作文的教与学就是教给小学生作文的基本方法和思维规律。叶圣陶先生的“象样”写作理论也为“文有定法”作出了最好的诠释。“文有定法”是小学习作与写作教与学的规律,“文无定法”是文学创作目标的追求.提倡“文无定法”要从“文有定法”做起。  相似文献   

2.
唐顺之编纂的大型古文选本《文编》旨在授人以古文之法,本文通过对《文编》选文及评点的研究,揭示出唐顺之“文法”说主要包括“文必有法”、“有法之法”和“文无定法”这三个层面的内涵.《文编》的编选勾勒出自秦汉至唐宋八大家的古文创作正统,唐顺之的“文法”说正是对此古文传统的总结和继承,为清代集大成的文法思想作了理论铺垫.“文法”说是唐顺之文学思想中最为成熟和重要的理论主张.  相似文献   

3.
“教无定法”是因材施教的实现保障,是教学艺术的具体呈现,是学生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具体实践中,“教无定法”落入了必须依据之“法”与现实手段之“法”混淆、评价之“有定法”与教学之“无定法”冲突、教师之“教无定法”与学习之“学有定法”矛盾的实践困境中。“教无定法”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选择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无定法”的实现,有赖于科学的教学评价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定法”“无法”与“三板斧”──语文教学琐谈之二知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条规律同样适用于语文教学。但是在相当多的语文教师那里,“教学有法”变成千篇、干课一教;“教无定法”变成了随意盲目。前者严重的程式化,不管教学内容深浅、雅俗、长短一律公式化、...  相似文献   

5.
朱庭珍《筱园诗话》从辩证法的角度批评了中国古代诗法理论的“有定法”与“无定法”的对立观点。提出了“盖本无定以驭有定,又化有定以归无定也”的诗法“辩证观”。形成自己诗法理论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6.
有法与无法文章有定法,又无定法,狭义的定法,指行文的章法、句法、各种表现手法等,即指一定的写作规律;“文无定法”,指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可套.无论什么“定法”,都不宜讲死,一死,就成了“模式”。掌握行文的一般规律,多欣赏、分析一些佳文,学习人家的“定法”,是大有裨益的。朱自清说:“有了指点方法的书,仿佛夜行有了电棒”,总比“茫然地读,茫然地写”为  相似文献   

7.
言语分析法──语文教学的“基本法”山西省特级教师方熔教无定法,但教须有法。各门学科都应该有适合于自身特点的特有的教学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既无定法,又有“定法”,这后一个“法”既指教学规律、教学原则,也指某学科特有的、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我们常看到...  相似文献   

8.
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有这样一种论调影响非常深广:文无定法。意思是作史教学中不要用任何模式框住学生,应多搞求异以维,让学生写各有千秋的文章。中学生作文到底要不要定法,要不要传授一些最基本的写作思维模式。我们不妨看看古今有识之士的议论和中学生的实际状况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谈学法指导中的"导"一、导向①审题导向。引导剖析文题,进行写作尝试,以揣摩内容、中心和思路,再巧妙过渡,引导明确学习目标。②"例话"定向。可引导剖析"例话",明确学习目标。③体裁定向。④作业定向。通过课后作业的分析而明确目标。二、导法①体裁定法。如学...  相似文献   

10.
教案的撰写,如同文章的撰写,文无定法,写教案也应如是;当然,文无定法的前提是贵在得法,教案的撰写也如是。  相似文献   

11.
一、“活法”的含义“活法”之说,本出于江西派吕本中的论诗主张.其活法者,即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是道者,盖有定法而无定法,无定法而有定法.”张泰来总结江西派的作法,也“谓有活法,…… 惟意所出,万变不穷”.可见其本旨是说,其变,并非不遵法度,想怎么变就怎么变,而是强调不超出一定规矩.就象“珠走于盘而不出于盘”一一珠在盘中走,横、斜、圆、直,变化万端.然再变化,也不能跑出盘去.这就是说:越规矩,有万种变化之奇;守规矩,又无束缚手脚之窘.不离法也不即法,先从法入,后从法出,以无法而为有法,达到自由和规律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导写十法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古文十弊》中说:“文成法立,未尝有定格也。”王若虚在《文辨》中却说;“定体则无,大体须有。”他们的意思是说“文无定法”又“文必有法”,这是合乎辩证法的。因为,就文章是纷纭复杂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来说,不可能有“定法”;但从客观事物的规律性总会被认识来看,又不能没“有法”。这里提出的导写十法正是基于后者。  相似文献   

13.
导写十二法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古文十弊》中说:“文成法立,未尝有定格也。”王若虚在《文辨》中又说:“定体则无,大体须有。”他们的意思是说“文无定法”又“文必有法”,这是合乎辩证法的。因为,就文章是纷纭复杂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来说,不可能有“定法”;但从客观事物的规律性总会被认识来看,又不能  相似文献   

14.
不能误解"教无定法"这句话,这句话完整地说是这样的:"教育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无定法"的前提是"有法",通过"有法"到"无定法"、再到"定法".许多特级教师口口声声说着"教无定法",可他们却一直在努力创建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魏书生靠什么成名的?  相似文献   

15.
不能误解"教无定法"这句话,这句话完整地说是这样的:"教育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无定法"的前提是"有法",通过"有法"到"无定法",再到"定法".许多特级教师口口声声说着"教无定法",可他们却一直在努力创建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魏书生靠什么成名的?六步教学法.  相似文献   

16.
材料作文“六步法”示例江苏兴化安丰中学孙冬强古人云:“行文有法,但无定法”,“大体须有,定体则无”。这说明了文无定法的道理,但也说明写文章是有法可依的。尤其是训练学生习作、应试,更应有一定的“法”。有了“法”或“框式”,就不会感到不着边际,无从下手。...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文论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人文"理念。"人文"内在地包含了"文"与"人"两套话语系统,以"文"为核心,在"文"的规范与制约下展开"人文"的矛盾张力,中国古代文论在自身的论阈中体现了独特的哲性之思。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思维模式与理论内核的"人文"理念迥异于近现代西方"人文"理念的一维思维指向,"文"与"人"在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动态平衡中显现了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本色,具有人文底蕴的中国古代文论的历史发展脉络也为当下的"人文"之思注入了中国式的思维维度与理论深度。  相似文献   

18.
古往今来,人们在强调文章“有常规”的同时,又说“文无定法”。那么,在什么时候会出现行文不按“定法”的情况呢?从《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作为人物传记,按常规应全篇纪实,即使要对人物的生平事迹进行点评,用语也应力求简约,以保证传  相似文献   

19.
目前在教学领域中人们对"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理解仍停留在旧的认知基础上,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效果。因此,有必要厘清"教学有法"的理念,对"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进行新的解读。"教学有法"既指在教学中存在一种稳定的具体的方法、手段,又可以理解为教学中存在着一种教学原则、教学规律,也即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法则;"教无定法"指的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不存在一种固定不变的方法与途径,教师可以自由选择运用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但"教无定法"建立在"教学有法"的前提下,教师只有遵循一定的教学法则和教学规律,才能根据自身教学需要自由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20.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由于长期强调“文无定法,教无定法”,以及“彰显教师个性,教出自己风格”的理念,所以很多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上,你有你的上法,我有我的教法,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登坛的局面。由于这样,致使教师们在教法的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