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汪世显及其家族,三世袭爵,六世封王,在元代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汪氏万卷楼藏书丰富,但史载甚少。通过对“万卷楼”及相关史料的分析,阐发了汪氏藏书及其文化现象,认为汪氏万卷楼是这一时期甘肃乃至西北最大的私家藏书楼。同时它也填补了甘肃这一时期在中国私家藏书史上的空白。  相似文献   

2.
桐城《高林汪氏宗谱》中有张英佚文三篇,即《高林汪氏宗谱序》、《尔玉公传》和《汪老伯母胡太孺人八秩荣寿序》,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和研究价值。张英介绍高林汪氏家族发展和纂修宗谱的特点,阐述自己对修谱等相关问题的认识,叙述同汪德雯的深厚情谊;同时,张英对尔玉公和胡太孺人十分景仰,撰写传记和寿序以颂之。  相似文献   

3.
宏村人工古水系的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宏村于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本文从宏村的水资源和水环境现状入手,探讨宏村人工古水系受到影响的原因,并就如何保护宏村的人工古水系,实现古老而年轻的宏村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画里乡村,桃花源里人家”的宏村于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本文从宏村的生态现状入手,探讨宏村生态受破坏的形成性因素,并就如何实现古老而年轻的宏村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作为传统乡村聚落和居住空间的历史遗存,古村落是一种具有特殊景观形态和文化内涵的乡村人文景观.以世界文化遗产宏村为研究对象,基于宏村当地居民和游客的视角对宏村的商业化现象进行探讨.面对当前古村落旅游商业化研究的薄弱现实,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根据实地调研分析得出了古村落宏村旅游商业化的特征.旨在通过对以上问题的研究,加深对古村落旅游商业化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为古村落适度旅游商业化发展提供现实的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6.
休宁西门汪氏为徽州一望族,宗法观念极其浓厚.明末清初,西门汪氏汪可镇支迁居浙江嘉兴后,宗族意识却日渐淡漠,与本宗休宁西门汪氏形成鲜明对比.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实与徽州、嘉兴两地的自然环境、社会信仰以及宗法观念的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7.
金元之际,巩昌(今甘肃陇西县)汪氏以武功起家,称雄陇右。入元后仍世袭其地,门阀垣赫,“追封王者三,封公者七,尚主者二。其它列朝著、典藩方、分符建节、联珪叠组,为时显人者不可胜纪。”子孙袭荫迄于元终。是元代统治集团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家族,也是金元以来陇右首屈一指的名门望族。研究这样一个家族的历史,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汪曾祺的作品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然而仅仅重视其美学价值,忽视了其深沉凝重,暗藏锋芒的思想性,则是对其鉴赏的严重偏差和失误。汪氏美学,其实质并不在于审美的平静淡泊,而是于这份平静淡泊之下隐藏的激烈冲突和锋芒。"寓奇崛于平淡",汪氏小说的精髓,不在其和谐性,而恰在其矛盾性。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小学研学旅游发展迅速,大学生研学旅游没有明确发展方向,但是高校研学旅游市场有着巨大需求.宏村景区拥有兼具历史文化、艺术观赏、科普教育价值的研学旅游资源,为大学生研学旅游的开发提供了基础.通过实地调查与问卷调查法,分析大学生研学旅游市场特征,找到与宏村研学旅游资源的契合点,提出开发策略:政府成立专项基地以及资金支持进行鼓励与引导,高校与景区合作将其纳入课程考核,多渠道营销宣传宏村研学旅游产品以期提高宏村景区的竞争力,促进大学生研学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10.
宏村古村落的空间景观价值在于它深刻的美学价值和永恒的艺术魅力,同时作为精神产品复写着人们特定的思想观念和艺术情感,无不渗透着传统的民族特色和东方特有的审美意识.通过对宏村历史背景、风水理论与村落选址、传统文化对村落布局的影响的分析,对宏村的空间环境、景现价值提出一些拙见,给新形势下的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王士稹是清代诗坛著名诗人,对清代诗风产生过重要影响.王士稹所在的新城王氏家族是明清时期北方地区著名的仕宦家族,其家族有着良好的门风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家族诗歌文化尤为兴盛.家族诗歌文化对王士稹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家族的文化风尚是王士稹“神韵说”形成的夙因.  相似文献   

12.
现存的碑刻与文献足资证明,潜口汪氏业盐扬州的时间始于明代,甚至可能是明代初期;新编《黄山市徽州区志》“始于清初”的记载失考有误,应该予以修正.另外清代潜口汪应庚一家几代“富而好义”,堪称徽商典范,他们祖孙相承的传统美德值得当今社会弘扬光大.  相似文献   

13.
徽州万氏自清初一直居住在黟县宏村,万氏文书中有一份光绪年间"流水日志"记载了一个徽商家庭日常消费状况,此商人家庭生活俭朴,而且日常消费物品中大量使用机器生产品。这份档案资料从物质层面展现出近代徽州社会在外国资本主义侵入时的生活实态。  相似文献   

14.
汪世清辑成的《水香园觞咏集》和《阮溪诗征》,既有家族文献的性质,又有徽州文化的内涵;《王炜诗文集》也是一部值得整理和研究的徽州文献。这三者所收集的都是清代人的作品。《新都秀运集》则是明代徽州人所选明代徽州诗,是一份更加珍贵的徽州文学遗产,这次整理的是世清先生捐赠的抄本。  相似文献   

15.
在处于明清转型期的文学思潮及诗学风尚的环境下,王夫之"以诗议政",痛斥建门庭,立宗派,画疆墨守,党同伐异的恶劣文风,对立门庭、讲死法、行复古都加以指摘品评,指出其短缺不足。他提倡追寻文学本质,发挥自由创作,其议论虽不免有矫枉过正之处,但斥庸者,唤真才,振诗教,清算明代政治过失,对清初和后世的诗歌发展与政治反思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邹祗谟与王士禛共同编选的《侍声初集》是明清之际一部汇合众流、备陈诸体的重要词选,对词坛繁荣起了积极的推波助澜作用。作为一部选本性质的总集来看,其主要功绩在于搜罗保存一代文献,具有弥足珍贵的文献价值。首先,《倚声初集》的编选者将明清之际的词学发展视为一个整体,在明清之际词学的演进与发展中,探讨明代后期词的意义,并且认为清代的词学复起振衰,实始自明代的嘉靖年间。其次,由于编选者亲历易代之际,具有故国之思,故对那一段特定的历史具有了解之同情,对所录作品也有着一种特殊的命意。复次,《倚声初集》所选明末词作基本上是文坛风貌的真实记录,真切地再现了明清之际词学发展的历史。总之,清代词学是建构在对明代词学批判与继承基础之上的,《倚声初集》鉴于明代词学创作的一些弊端。于词学理论与创作实践中具有针对性地进行批评与建构,对清初词学发展与词风演进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传统社会的地方政府文献,是研究古代乡村和家族文化的重要依据。从《新会县志》看,政府主导的良溪古村所在棠下盆地的开发,至迟在明初就启动了;良溪古村和家族被政府重视,始于清初康熙年间;到晚清,良溪古村几成“圣地”。一个家族居然拥有如此重要的文化地位,这是很值得注意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徽州地区是汪姓人口主要聚集地,两汉至唐朝已是当地望族。淮南洛河的汪姓始迁祖汪国士,于明末清初从徽州潜口迁移至淮南洛河刘家郢定居,设帐授徒。在36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延续繁衍了13代人,人口增至2000多人。汪姓在淮南地区经过13代人的繁衍生息,有过悲哀和荣耀;有过贫困和富裕。但通过一代代人的艰苦奋斗,为淮南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王世贞是明代复古派盟主,虽然在明代后期已经遭到袁宏道等人的批判,但仍被陈子龙等人赞扬和追随。然而到了清代以至于近代,对王世贞的认识大都持否定态度。明清两代不同的声音应如何倾听,我们又应如何看待王世贞?通过对王世贞的《弇州山人四部稿》、《续稿》的多篇序文以及清代的《列朝诗集小传》、《明史·王世贞传》的对读,明清两代对王世贞晚年转变问题、复古问题及辞藻问题的不同认识也展现在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20.
大屯契约文书,见证清至民国安顺屯堡社区民间契约的规范化,体现清代“屯田”在屯戍制解体后成为高税田,而从永佃权到"一田两主"的顶田契约及其他杂契,作为藏于民间私家的乡村档案,对明清以来到20世纪50年代的安顺屯堡村落,尤其是废除屯戍制度后的安顺屯堡村寨的赋税、地租、生产力、生产关系、土地交换、家庭遗产继承、乡亲寨邻的人际关系等情况提供了研究的资料,对国内专家学者对研究屯田制度及其解体后的安顺屯堡村寨的研究以及中国契约文化、民俗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较为难得的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