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使用改编的问卷对桂林市3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城市当地学生共校初中数感发展调查后进行差异性分析,发现:(1)自然的共校共生环境下初中阶段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城市当地学生数感总分无显著差异,“能比较数的相对大小”维度上城市当地学生优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应加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对数的密集性理解教学;(2)共校共生环境下的两年级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城市当地学生的差异分析显示,城市当地学生促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数感发展,应使用合适的共生教学策略促进城市当地学生数感的良好发展;(3)共校共生环境下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之间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城市当地学生的差异存在于不同维度,应指引专业的共生环境搭建,以促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城市当地学生数感水平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始终是社会关注的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近年来,进城务工人员的比例逐渐增大。随之而来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越来越严重。而在小学课堂中,对务工人员子女和本地子女的教育方式也需要更多研究,以让所有学生都得到最好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个日趋庞大的社会群体,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已有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他们入学受教育方面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通过实证研究,把就读于公办学校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就读于农民工子弟学校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发现就读于公办学校的这些学生的心理状况比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要好,二者在自我意识、人际敏感、抑郁、敌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成都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自尊发展特点,为其自尊发展问题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Rosenberg自尊量表和自编个人情况调查表,对以招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的两所学校和以招收本地生源为主的两所学校共计400名初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自尊发展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②父母受教育水平与其子女的自尊发展无显著相关,但随着父母受教育水平的升高,孩子的自尊水平也升高;③父母职业与其子女的自尊发展无显著相关,但父母职业的社会地位越高,孩子的自尊水平也越高;④随着家庭经济收入的增多,孩子的自尊发展水平也越高;⑤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自尊发展状况与本地同龄孩子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价值观问题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道德成长的首要问题。了解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价值观现状及其问题,分析其原因,从多个不同的角度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价值观引导和教育,是促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道德成长的核心任务。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由此带来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上学问题,已现实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并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因此,做好外来务工子女与本地学生的文化融合应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一、外来务工子女与本地学生文化融合的必要性"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温家宝总理视察北京市接收外来务工子女学校时在黑板上写下的这句话意味深  相似文献   

7.
进城务工人员在上海城市化建设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务工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的难点和薄弱环节,做好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是上海城市基础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应该承担的重要责任。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为主的班级在教学管理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进城务工人员受教育水平不高,子女知识水平差距大;进城务工人员流动性较大,教学与管理难度大;生活条件差,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些问题给义务教育带来了挑战,教师应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给予更多关注。同时加强引导,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合机制,让每个学生能够不断进步、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8.
在珠三角地区,随着进城务工人员家庭在城市扎根,其子女进入新环境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期。但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都普遍存在着接受城市教育的适应性问题。本文主要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接受城市教育中出现的适应性问题及影响因素,对广州市民办小学进行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转学次数比较频繁,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与子女的学习积极性显著相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对教师的喜恶明显影响其学习态度,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人际关系较好且不存在语言沟通问题。  相似文献   

9.
亲社会行为是指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帮助、合作、捐赠、同情等利他行为。采用成熟量表对583名"90后"在校大学生进行的亲社会行为的调查研究发现:"90后"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并且存在跨文化与代际差异。进一步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分析发现,不同性别、家庭子女数量、成长经历、年级的"90后"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有显著差异,而学习成绩、学生工作经历以及社会实践经历等因素对"90后"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影响不显著。未来高校在开展相关学生工作时要特别注重针对不同经历的学生开展差异化的辅导。  相似文献   

10.
城乡结合部是进城务工人员的集中居住地区,这一地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主要影响因素有社区、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等。探讨如何提高城乡结合部的社会治理、学校办学、家庭教育水平,以解决城乡结合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东西与鬼子同获鲁迅文学奖,他们的作品都关注残疾人与民工等弱势群体,两位作家从不同视角关注弱小者生存状态。两位作家来自于相同的文化环境,所以他们对弱小者的选择与悲剧情怀的推崇并不是一种巧合,而是因为他们内心打上了南方这块贫瘠土地的深深烙印。  相似文献   

12.
陈富 《考试研究》2014,(2):73-82
基于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现实演变,本文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对西部某高校大学生作弊的现状、成因及行为发生机制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考试作弊具有普遍性,作弊行为已经进入到一些学生的基本价值体系,形成一种"作弊文化";(2)来自城乡的学生,在"对作弊的认识倾向"、"作弊动机"变量上有显著差异;(3)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对作弊的认识倾向"、"作弊动机层面"、"管理制度层面"、"作弊原因"等方面有显著差异;(4)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对作弊的认识和态度"上有显著差异;(5)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作弊动机"变量上有显著差异;(6)作弊方式多样,并带有明显的时代技术特征;(7)学生对作弊的认识和态度有不同的倾向、攀比心理的影响、考试试题的结构与性质、教学管理过程的松懈、考试与评价方面的不合理性、教师监考的松懈等是促成学生作弊的重要因素。作者在指出作弊现状、分析作弊成因及其发生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防止作弊或尽量减少作弊的干预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采用卡特尔14种人格量表、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的家长用表和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的教师问卷对524名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进行调查分析,研究显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适应性问题突出、且人格上具有敏感、孤独、焦虑等弱点,教师、中小学校以及社会应给予针对性的教育指导和帮助,让其在智力和心理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清代训诂巨著《经籍纂诂》是今人阅读古籍的必备工具书。然今人诸多论及此书的著作多将书名中的“纂”误作“纂”。从历史演变渊源来看,“纂”与“撰”同,有创作义。“纂”为“缵”之假借,乃汇集义。“籑”与“纂”二字在原始义、语法义、比喻义诸方面存在显著区别,因此《经籍纂诂》使用“纂”是不宜替代的。  相似文献   

15.
张建 《学科教育》2014,(3):69-78
异地高考政策是政府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的升学考试问题的应对之策。运用多源流模型分析框架,对异地高考政策的问题源流、政策源流、政治源流、关键性的焦点事件和政策企业家等五个动力要素进行整体性分析发现:教育政策“断层”下的异地高考诉求形成了异地高考问题源流;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的意见主张构成异地高考政策的政策源流;国民的教育公平需求,党和政府的促进教育公平、正义的价值选择形成了异地高考政策的政治源流。“15知名学者上书事件”催化了异地高考政策之窗的开启,并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新闻记者等政策企业家的助推下,实现了问题、政策、政治三大源流的交汇,进而达致异地高考政策议程的设置。而这一政策议程也表征出两大中国特点:一是问题源流与政策源流存在先因后果的影响问题;二是政策企业家具有多重角色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福建选取了1739名9-21岁的城市农民工子女进行调查。研究发现:(1)城市农民工子女的主观幸福感水平、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显著低于城市儿童。(2)城市农民工子女在积极情感上表现出年段和性别、性别与独生与否的交互作用,在消极情感上表现出性别与独生与否的交互作用。(3)农民工子女的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绪均呈随年段递减的趋势,小学生显著高于初中生、初中生显著高于高中生,小学生的消极情绪显著低于初高中生。  相似文献   

17.
研究采用实验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测查了儿童广告品牌意识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儿童的广告品牌意识的发展始于11岁;品牌再认能力发展比品牌回忆能力发展要早;(2)儿童的品牌回忆和品牌再认总体上不存在性别差异,但是在个别品牌上男生的表现显著优于女生;(3)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及同辈伙伴对儿童广告品牌意识的发展有明显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8.
流动儿童社会支持与自尊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流动儿童社会支持、自尊及二者关系,为更好地采取教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社会支持量表(SSRS)和自尊量表(SES)对4~6年级402名小学生进行研究。结果: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状况更差,流动儿童社会支持总分显著低于非流动儿童;流动儿童自尊得分高于非流动儿童,但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流动儿童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总分对自尊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家庭、学校和社会应给予流动儿童更多关注和支持,并注重其内心感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理行为训练对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影响。方法:采用自编大学生意志品质量表,对参加心理行为训练的38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①干预组在前测、后测中,其果断性因子、自觉性因子、自制力因子和总均分都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坚韧性因子存在显著差异(P0.05);②对照组在前测、后测中,各项因子得分和总均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③在及时后测中,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意志品质各因子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总均分差异极其显著(P0.01);④在长效后测中,干预组和对照组在自觉性因子和总均分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上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心理行为训练能有效提高大学生意志品质水平,可广泛应用于高校大学生意志品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20.
目的考察流动儿童心理弹性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为提高流动儿童心理幸福感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心理弹性量表和心理幸福感量表对500名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不同性别、不同户籍所在地、是否为独生子女和不同年级的流动儿童在心理弹性和心理幸福感上存在显著差异。流动儿童心理弹性各维度与心理幸福感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进一步回归分析显示,家庭高期望值、目标与志向、社会能力、同伴高期望值、家庭平等与自主对心理幸福感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结论流动儿童心理弹性的增强有助于心理幸福感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