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广大人民群众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享有的受教育权得到保障,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不断扩大。教育法制建设在确认、保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受教育权,促进教育改革与  相似文献   

2.
王尽美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以求学经历及革命教育实践为基点,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视角,从中国社会转型的浪潮中,剖析当时教育问题,提出通过教育改造社会的观点。他反对阶级教育,提倡平民教育,反对旧式教育,提倡新式教育。王尽美教育理念涵盖乡村教育、师范教育、女子教育与工人教育,在当时对普及山东平民教育、培养教育人才、保护受教育权、推动教育改革和革命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为当下我们立足社会现实,分析探索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陶三发 《湖北教育》2003,(16):41-42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的需求,这是当前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李岚清同志曾指出,在新的形势下,加快高中发展与建设,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解决制约整个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是关系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一件大事。陈至立同志也指出,  相似文献   

4.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教育发展的宗旨。过去的一年,我县广大教育者本着“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这个总要求,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和策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迫切为子女“上好学校,找好老师,受好教育”的需求,并取得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5.
一是坚持公平与发展并重。加快教育发展,扩大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充足的、优质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受教育机会,是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我国人民群众日益关注优质公平受教育权的实现。但长期以来,我国城乡教育发展呈现出显著的不均衡状态,乡村青少年受教育权的实现呈现出“差序”的特征。从中国本土的“差序格局”理论视角分析可以发现,我国乡村青少年受教育权实现的差序性长期存在于历史发展之中,并体现为横向地缘间与纵向结构中的差序。基于新时代优质公平受教育权的追求,应激活乡村青少年受教育权保障的内生动力,破除乡村青少年受教育权实现的资源壁垒,消解乡村青少年受教育权实现的差序结构,以充分保障乡村青少年受教育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存在失衡的现象,其原因是: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权实现的不平等现象突出;义务教育投资具体表现为义务教育经费不足;受教育权保护制度不健全;义务教育学生失学、辍学和教师流失严重;执法不力,教育监督体系不完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策是:尽快制定《教育投入法》,以明确各级政府的教育投资责任;健全受教育权程序保护立法;根据社会的发展及时修改《义务教育法》、《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文件;重视教育立法,加强教育投资监督;建立责任清晰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8.
教育立法进入法典化的新阶段,应当以受教育权为核心推进教育法典的立法建构和制度设计。受教育权是教育法典编纂的核心概念,保障受教育权是教育立法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体现了教育法的人本价值。教育法典的基本内容是规范和保障受教育权的实现,可以从国家保障、学校设立、学生发展、教师质量和社会支持五个主体角度构建内在逻辑和体系自洽的教育法典。为推动受教育权保护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教育法典制定还应保持适度开放性和前瞻性,既要巩固既有稳定的教育制度,又要为完善受教育权保障的新制度预留立法通道。  相似文献   

9.
多元办学即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其实质是公共教育权的多元回归。多元办学对于教育发展的推动作用体现在:以多元办学为导向的办学体制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逻辑起点和强大动力;实施多元办学可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人才需求、实现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要;多元办学体制有利于克服僵化教育体制对教育活力的束缚和遏制。确立多元办学体制的现实障碍来自于两个方面:多元化办学的理论和实践准备不足以及不同利益集团的博弈制约。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无产阶级政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教育、武装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当前,如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基础上,以不断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持久、广泛而深入地掌握人民群众,使之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和尺度。  相似文献   

11.
向永新 《湖北教育》2002,(4):30-31,37
发展教育事业,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近年来,我们深入思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进一步增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探索做好青少年工作的有效途径,取得了良好成效.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实现教育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坚定不移追求的崇高目标。受教育权是人的个性自由发展的基本权利,保障人民群众平等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对于推进教育公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我们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着力构建促进教育公平的法律制度和保障体系,让所有学生都能上得起学、上好学。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有了很大发展。实践表明,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促进教育公平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中低收入家庭子女提供了成才就业机  相似文献   

14.
程华 《上海教育》2006,(10B):57-58
教育均衡发展是新《义务教育法》中的一个新提法。其实质是要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受教育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相对平等,教育成功的机会和教育效果相对均等,这里体现的是一种公平与公正的理念。这不仅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而且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理念。它的提出既是我国现实教育问题的反映,又是社会的经济、政治、化进步达到一定水准以后,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发展的一种期望。  相似文献   

15.
均衡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对教育提出的新课题。它是广大青少年获得了最基本的受教育权利后,对新时代教育所提出的新希望,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一个新高度,是人民期盼获得优质教育的利益诉求,是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获得社会公平的重大举措。均衡教育相对于素质教育而言,是新时代的又一个教育高标。几年来,许多地方在探索均衡教育之路上做了有益的探索,也获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均衡教育真正要全面开花,要深得百姓的拥护,至少先要认真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教育权威评价活动关系我国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教育权威评价活动的具体主体是政府等机构,其评价的标准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教育权成评价活动中的矛盾是造成当前教育发展问题的重要原因,完善评价机制,确立制度权威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对策.  相似文献   

17.
受教育权是每个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当今社会教育资源仍然较为短缺,不同区域、城乡之间教育水平差距越来越大,学校也被分为"三六九等",这一切都不利于人民受教育权的实现。因此,文章立足于对当今社会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分析,探讨了成人高等教育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阶级利益教育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在经典文本中,基于资本主义时代利益逐渐成为社会原则和人类纽带的前提,通过大量论述阐释了社会存在的普遍利益对立及其所导致的阶级之间的斗争与冲突;揭示了无产阶级应如何实现自身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无产阶级进行了广泛而全面的阶级利益教育。通过综合考察、梳理这些经典论述,能够更加系统深入地把握马克思恩格斯阶级利益教育的历史前提、核心点位及作用意义,从而为结合时代发展进一步分析利益关系、教育广大人民群众正确理解、把握和谋求自身根本利益提供马克思主义的文本根据和学理依据。  相似文献   

19.
优质教育是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当今社会追求的教育发展目标,优质教育的普及程度也是关系社会进步重要事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多次强调要积极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教育均衡,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享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对于优质教育的思考,笔者有以下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途径。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的公平公正,使教育事业惠及更广大的人民群众。既是教育的奋斗方向也是教育工作的实践。教育督导有责任在这方面有所作为,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