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政新论     
鲁迅说:《红楼梦》“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的,叙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曹雪芹在我国小说史上的这一重大突破,自然也表现在他对贾政的塑造。贾政作为封建末世贵族地主阶级正统派的唯一男性代表,出现在《红楼梦》里,对于构成全书艺术形象的整体,以展示作品的思想主题,  相似文献   

2.
“宝玉挨打”是《红楼梦》中描写重大事件最精彩的篇章之一,直接地、正面地描写了贾政与宝玉之间第一次激烈的冲突,反映了封建卫道士与封建叛逆者之间的尖锐斗争。小说通过“贾政的三次流泪”把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刻划得人木三分,很值得玩味。  相似文献   

3.
贾政是《红楼梦》中一个正派的封建知识分子,他深受儒家影响,信奉“修齐治平”。作者多侧面地揭示了这一形象的悲剧性。本文试图在对贾政形象的悲剧性略作揭示的基础上,探讨他与宝玉形象的参照关系,挖掘这一形象所蕴含的男性世界的悲剧。一、贾政形象的定位 作者把贾政形象定位为三点:个人身份是正派的读书人,家族角色是文字辈的继承人,社会角色是无所作为的臣子。由此,作者揭示了贾政的尴尬处境和悲剧性人生。就个人身份而言,贾政是文字辈中唯一的读书人。他“自幼酷爱读书”(第2回)。作者评道:“这贾政最喜读书人,礼贤下士,济弱扶危,大有…  相似文献   

4.
“宝玉挨打”是《红楼梦》中第一个高潮。小厮们奉命将宝玉按在凳上“举起大板打了十来下”,贾政又“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这一顿板子噼噼啪啪打下去,不仅宝玉皮肉受苦“动弹不得”,而且惊动上上下下方方面面,令贾府登场人物真容毕露个性凸现。正是:大板打出众生相,人人心态各不同。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中“宝玉挨打”一节常被人称做是“封建卫道士”贾政与“叛逆者”贾宝玉之间的矛盾冲突,或者说是封建“卫道士”贾政迫害“反封建斗士”贾宝玉。我觉得,这些说法是不太合适的。贾政为什么要打宝玉?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是宝玉怠慢了客人。第二个原因是主要原因:宝玉得罪了忠顺亲王府,给贾家惹下了麻烦。第三是贾环那一番火上浇油的话。这其中究竟有多少是“封建”与“反封建”的矛盾?贾雨村来访,要见宝玉,宝玉半天才出来,“既出来了,全无一点慷慨挥洒谈吐,仍是葳葳蕤蕤”。宝玉怠慢了客人,贾政因此心中不快,这仅仅是一般的正常的心…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第十七至十八回的回目是:“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这两回的前半部分文字主要写大观园建成后贾政、贾宝玉与众清客游园、题对额的事。笔者认为:从这些文字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贾政的“严父”形象和众清客的附庸风雅;而且还可以悟出:贾政耐心、宽容地激励、启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中充满着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其中对“爱”的描写随处可见,细腻逼真。“宝玉挨打”后,不同人物表现出了不同心态的爱,尤其是通过生动的语言描写,非常真实地展示出各种心理,从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丑恶。金钏自杀,贾环进设和忠顺亲王府索取蒋玉函促使贾政对宝玉憎恶到极点,宝玉被打是势所必然。这就出现了封建卫道者和封建叛逆者的剧烈冲突。贾政将宝玉饱打一顿之后,荣府上下沸腾起来了,一系列人物纷纷登场,对宝玉表现出各自的同情怜爱,这实质上表现出了不同人物不同目的的“爱”。民政还欲再打时,早被王夫人…  相似文献   

8.
一《红楼梦》里的贾政和王夫人——这一对所谓“严父”和“慈母”形象,是贾府统治集团的当权人物:头脑冬烘、思想僵化,顽固专横,而又披上“端方正直”、“慈善宽厚”的“正人君子”和“大善人”的外衣。对这两个人物抱有好感的,在广大读者中间是为数极少的。《金玉缘》本的评者也说贾政“迂疏腐阔”、食古不化;王夫人更“一怒而死金钏,再怒而死晴雯、死司棋、出芳官等于家,为稽其罪,盖浮于凤焉!”  相似文献   

9.
贾政是一个清官忠臣,虽然平庸无能。他先是任工部员外郎,期间点了一回学差,政绩如何不很清楚,但无疑是个忠臣。大概念及元妃情面,“工部将贾政保列一等。二月,吏部带领引见。皇上念贾政勤俭谨慎,即放了江西粮道”。贾政上任后,“只有一心做好官”,对州县折收粮米、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艺术典型?目前比较流行的看法是:艺术典型主要指典型人物或曰典型性格,而且主要是对叙事性作品而言。艺术典型应该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或普遍性与个别性的统一,一般简称为“统说一”。例如蔡仪主编的《文学概论》,以群主编的《文学的基本原理》,以及北师大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编著的《文学概论》在论述艺术典型时,大体都遵循着这种“统一说” 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的故事主要发生在大观园,因而小说的基本情节也依托大观园,可以说,庭园建筑支撑起整个小说的结构大厦。“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锡大观名。”(贾元春《大观园》)在小说中,曹雪芹用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座别样美丽的清代园林。第十七、八回,通过贾政、元妃游览大观园,把园内景点尽收眼底,集中展示了大观园园林的艺术美。贾政等人游览大观园,首先见的是一座假山,这是典型的中国园林景观,正如贾政赞叹:“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则有何趣。”假山的堆砌成为一障景,造成园中的曲…  相似文献   

12.
2011年第4期《中学语文教学》载有俞泽峰先生撰写的《三个“半旧”看贾政》一文,认为贾政“俭朴”“清雅”,“是儒家思想忠实的守护者和认真的践行者,是忠心耿耿的忠臣、恪尽孝道的孝子和望子成龙的严父,可以算得上是封建末世的正人君子.”于此,笔者与俞先生的观点是一致的.然而,曹雪芹对这位所谓的“忠臣”“孝子”和“严父”究竟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其所赋予贾政的“俭朴清雅”“正人君子”的质的规定性又是什么呢?这不是小问题,它涉及贾政这一人物形象的本质特征,亦与全书的思想主旨有关,不可不察.是故,特予补说.  相似文献   

13.
翟赟 《现代语文》2009,(7):79-81
评价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应在忠于文本的基础上,站在人类的普遍情感和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考察,不因时代、阶级的不同而有所偏颇。从这个角度来看,贾政是宽柔的,善良的,廉洁的,贾政的情是人间真情,是善良之情,是闪烁着人道主义光辉之情。贾政是一个可歌可敬的人。  相似文献   

14.
高小玉 《学语文》2003,(5):18-18
《学语文》2003年第2期有一篇名为《宝玉为何挨打》的文章。此文作者把宝玉挨打的原因归结为贾政的“妒子情结” ,并认为这种情结的产生是贾政“长期处于弱势状态中人格扭曲的结果”。这一观点虽新颖 ,本人却不敢苟同。“宝玉挨打”是《红楼梦》最为激烈的矛盾冲突之一 ,也是贾政性格表现得较为明晰的一次。气恼、狂怒、痛心、羞愧……一系列情绪都在一刹那间得到了极度的发挥。从中 ,我们能够看出贾政虚伪、冷酷的一面 ,但这并不能说成是贾政对儿子的妒忌和仇恨使然。作为封建传统的卫道士 ,他自然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循规蹈矩、发奋读书 ,…  相似文献   

15.
老年自有老年的乐趣,中年自有中年的追求。少年自有少年的天地。贾母虽老却不糊涂.她深谙个中道理,因此她注意到尽可能为孙辈们创造无拘无束地玩耍、取乐的天地。可不是,大设春灯雅迷之际,原来是宝玉们长谈阔论之时。只因贾政这个道学家在场,一个个“拑口禁语”、“不肯多话”、“便唯唯而已”,于是“家常取乐,反见拘束”,贾母知情,便笑道:“你在这里,他们都不敢说笑”,“便撵贾政去歇息”。贾政一走,宝玉马上“如同开了锁的猴儿一般”。宝黛姐妹们在芦雪庭拥炉做诗,兴意正浓,贾母忽至,但这个聪明的老人为了不扫大家的兴,忙笑着说:“你们只管照旧玩笑  相似文献   

16.
却说众宾客都已散了,贾赦、贾政引着雨村、郑燮几位世交进来拜见老夫人。又于抱厦设下一席。贾政命宝玉见过郑燮。那郑燮早就听说过贾府这位衔玉而生的公子,今日见他语音清朗,谈吐有致,不免赞道:“令郎真乃龙驹凤雏,非郑某在世兄面前唐突,将来‘雏凤清于老凤声’,未可量也。”贾政忙道:“克柔兄过奖了。”便与众人畅饮清谈。  相似文献   

17.
对《病梅馆记》文中“固也”一语,新、旧高二册《语文》课本均注曰:“本来是这样。”笔者认为,此注殊不可解。兹质疑如下: 原文是这样:“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注释表明,作者是赞同“或曰”之见的。照此,对下文作者的相关言行则有诸多不可解之点:1.作者既已赞同“或曰”之  相似文献   

18.
也说贾政     
贾政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对此人的评论,多从名上说起,有假正经、假政、假真等说法。在传统中国,名和字在意思上是有联系的,评论者大都纠缠于贾政其名,而忽略其字。本文将贾政名字联系起来解读,并以文本为据,对贾政形象进行分析。认为贾政(存周)名字含有保存继承周代礼文化并以此正人正己并视为(道)统的意思,其本质特征是守礼。通过贾政形象的塑造表达了对礼教的批判,也表达了对僵化、教条、迂腐人生的嘲讽。  相似文献   

19.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条成语,有几种提法:或曰“烹狗藏弓”;或曰“狡兔死,走狗烹”;或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里所指的“走狗”是“猎狗”的意思,不是“狗腿子”。)尽管提法各异,却都源自同一个历史故事,表达同一个意思。即:鸟打光后,弹弓就被搁置不顾;兔捕杀后,猎狗就被煮来吃。比喻事情办成后,就把曾有贡献的人害死或一脚踢开。  相似文献   

20.
典型是中国古代人物品评重要的审美范畴之一。“尚典型”与“称典型”从两方面构建了“典型”人物与传统历史及现实未来的关系。唐以后人物品评中典型批评的盛行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对遵礼守法及道德规范的高度重视,“典型”人物身上往往呈现出古风古韵。“典型”人物亦颇具老成之品性,以中正、七十“不逾矩”为人生的最高境界。人物典型批评还往往与“清风”连用,“典型”人物无论从外形还是从骨髓里都透出清明的风貌,体现了善与美的统一。传统诗文中还有不少将饮酒与“典型”联系起来的语句,形成了一个脱俗率性的“饮者典型”的文学母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