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理论之后:文学理论的知识图景与知识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理论"是新世纪人文科学研究面临的一种文化语境,也是关乎文学理论与文学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某种程度上决定其知识生产的路径与转向。"后理论"代表了一个思想生产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的理论价值转向的到来,为文学理论知识图景的形成提供了基础和依据,改变了文学理论的知识面貌、知识范式与理论表征,也促使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更加注重以多样化的形态面向文化政治与公共领域,更加突出反思性与思想生产的深度整和,以及在价值定向与价值选择方面的高度自觉。  相似文献   

2.
当代文学理论学科,呼应于"全球化时代",已酝酿出跨越传统文学学科研究自身、跨文化的知识生产场域;中国文学研究已在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转型中穿越诸多学科论域的界限,获得本土性的问题意识和自觉、自主的表达话语。2011年10月29—31日,"文学理论:跨文化与跨学科的对话"学术研讨会暨  相似文献   

3.
各民族之间文化、文学的交流对话,主要指的是一种深层的精神上、心灵上的对话,它是各民族文化、文学之间的互相选择、互相参照、互相激活、互相阐发、互相启示、互相理解、互相批判,最终达到各民族文化、文学的自我调整、整合、创造、重构。因此,走向中和才是文化、文学交流的理想境界。中和是传统中庸观的核心,它的经典表述应该是和而不同。不同是尊重差异,尊重个性,和是指和谐相处,互渗互补。从这一角度观照中国文学,可以发现走向中和是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那种认为中国文学不如人或中国文学是一种外发型文学的说法是对一种误解;中国当代文学在一个时期偏离了中和之路,新世纪以来出现的文学上的返魅趋势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4.
借鉴西方后现代理论思想,对文学进行反本质主义的再提问,是新世纪以来中国文艺学教材中的一大转向,但在转向过程中却存在着误诊和误读。后现代理论是对思考可能性的开放性拓展,不能简化为反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只是文学提问方式的一种,绝非惟一正确的进步模式,它只能解决文学精神形态层面上的一部分问题;以为采取反本质主义提问方式就能解决目前中国文学理论的危机,势必陷入新的误区;几部教材的反本质主义的策略其实暗含着浓厚的本质主义色彩,它们在逃离传统文学提问方式的同时又落入了传统文学研究的基本范式。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中国当代文学史教学中,存在凸显"文学"而弱化"历史"的普遍现象。这种脱离当代文学的实际和特质的做法,理应得到深入的反思。教学中应该注重文学的脉络、文学问题的背景及个案中的历史因素。  相似文献   

6.
欲知道中国民族精神的未来,要先考察一下文化之为何物,以及中国文化的特质,因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孕育于该民族的文化当中。在日趋全球化的今天,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高度重视民族文化,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途径,为推进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伟业提供精神动力和支持。  相似文献   

7.
探索中国文学的叙事传统及其与抒情传统的关系,不能不关注古代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对文学史的论述。体大思精的《文心雕龙》更是必须取资、必须认真钻研的重要对象。《文心雕龙》研究虽已汗牛充栋,却鲜见对刘勰文学叙事观点的发掘和论析者。从叙述学角度看《文心雕龙》,其前半部即文体论对各种文体规范、代表作品和发展演变轨迹之描述评论,实包含着不少与叙事和叙事传统有关的内容,可以见出这位严格立足于文学史实际、力图对文学写作实践作出抽象概括的理论家对叙事的基本态度和基本观点。其书后半部即所谓创作论论述了一系列文学理论问题,却没有集中阐论叙事问题的篇章,其所论以传统诗文理论为主。这也并非偶然,实际上反映了截至南朝齐梁时代文人们的主流文学观,也充分显示了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深厚和强大。《文心雕龙》所表述的文学叙事观虽然相当朦胧粗浅,但联系整个中国文学史,特别是叙事文学和叙事理论的发展轨迹,则应该看到,以刘勰为代表的这种文学叙事观,不能不说是根深而流远。  相似文献   

8.
云南近半个世纪的文学大体经历了3代作家既是历时性而又共时态的变化.五、六十年代即已在文坛上卓有建树的那一批作家是建国后云南的第一代作家,他们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意识为特征,为新中国的云南文学谱写了优秀的篇章.从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期以前成名的一批作家是第二代作家,他们的创作心理出现了非常矛盾的状态,民族特色地域意识没有成为作品的意识结构.八十年代中期后,新崛起了第三代作家,有意识地背叛民族特色地域意识,强调主体情感,产生了广泛影响.“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理论阐释上存在缺憾,是否具有“世界的”意义,关键不在于是否“民族的”,而在于是否具有人类共同的精神价值.“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至多只是一种可能,不是走向世界文学的唯一道路.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史又进入新的编写重构期,“现代国家文学史观”、“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民国文学史观”及“民国文学机制”等是其间引起较大关注的建构理念。在众多建构理念的研讨中。人文史观或人文视角不应该是被漠视的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学科属性规定着人文应成为决定一部作品价值和入史地位高低大小的重要参考标准。人文史观摆脱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中已有史观线性思维的局限,具有更强的涵括力和包容性。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左翼文学“发生”过程中,既有对域外左翼文学理论资源的接受,也有对本土传统“革命”精神的吸纳,前者激活了左翼作家建设无产阶级文学的文化冲动,后者彰显了中国文化精神中对民族国家的终极关怀。这些都与当时左翼文艺理论者的文化想象和自我认同有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1.
文学史是以一种实在性与抽象性相兼的姿态存在着,且以文本、人本、思本和事本为其呈现形态。文本作为文学史的本体,主要指历代文学作品,即物化了的、用文字记录下来的被文字所凝固的文学创作活动。无论什么时代的文学史或中国文学史的课堂教学都体现着文学史本体观。从文学史角度看,所谓文学经典就是入史率极高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入史率可以作为测定其经典化程度和水平的重要参数。文学经典不是永恒不变的化石。当代文学家及媒体对经典应作严肃、正确的阐释和积极有效的传播。  相似文献   

12.
武侠小说与文学史的结合经历了复杂的过程,历经多种叙述模式的演变,充分反映了文学史学的诸多理论问题。武侠小说的文学史叙述模式大致有“史料考证”、“平民文学”、“旧派小说”、“雅俗互动”辱叙述模式,这些叙述模式的历史演变表现了“文学革命”的“态度的非同一性”和“文学史t写”的历史继承性。胡适、鲁迅与周作人的观点的非同一性表现了文学史理论的复杂性与矛盾性,“文学史重写”的不断变迁体现了文学史理论的创新性和突破性,文学史写作实践中存在着“超稳定结构”。这种文学史理论与文学史书写实践之间的偏离,形成了文学史学的矛盾规律。  相似文献   

13.
传统中国当代文学史,往往以某种史观为主导,选择和汰除历史对象,建构出清晰流畅的文学史叙事。但是,这种当代文学史的客观、真实、可信品质日益受到怀疑。编年史体例不凸显史学主体在历史编纂中的宰制作用,不损害历史本体的客观性和丰富性,比较接近历史的原初状态,可以重建人们对历史的信任,因而在世纪之交成为一种应运而兴的文学史范型。同时,编年史体例注重辑录史料,推进了当代文学的史料学,有助于维护和巩固年轻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学科。但是,传统的编年史琐碎散乱,缺乏历史叙事必要的系统性和整体性,需要吸纳众长,重建现代版的新中国当代文学编年史范式。  相似文献   

14.
文学史的书写有较长的历史,但对之系统关注的时间却不长。文学史的书写离不开文学史观的指导,有意识地运用某种史观指导文学史编写是其发展成熟的表现。我国古代文学史观的特殊性导致了长期内文学史成为历史书写的附属品,其循环论的特征也不利于中国文学发展的变革与突破。  相似文献   

15.
世界文学史的新建构是当下比较文学研究中的热门话题。本文尝试从跨文化对话的立场,进一步推进对这一问题的反思。文章认为,世界文学史的新建构对于世界文学研究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当下外国文学史编写面临诸多困境的情况下,世界文学史的建构必须与时俱进。多元文化语境中世界文学史的新建构,应从新辨证论这一视点出发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16.
保山近现代永人著述之书和记载保山人事之书空前繁荣,编修进一步规范,体系进一步完备,产生了一批在地方文献史上具有集成性价值的地方文献,如《永昌府文征》、《保山县志稿》等。在保山近现代历史上,政府倾力扶持推动地方文献工程,社会崇文蔚然成风;地方文献搜罗广博,形态多样;特色突出,多所创新。保山要保护、研究和利用近现代地方文献,就必须提高对地方文献这类特殊资源的理解和认识,充分加强地方文献建设,把地方文献作为发展保山产业的文化依据,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的特色优长,寻找特色产业发展新路。  相似文献   

17.
自从19世纪末第一份报纸文艺副刊的诞生发展到现在,报纸文艺传播在中国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史。时至今日,报纸的文艺副刊已经从最初的附属地位发展为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文艺作品的发表提供了一个稳固的平台,发表了大量的文艺作品;随着时代的变迁,报纸文艺的创作门槛也得以降低,大大拉近了报纸与读者的距离。虽然报纸文艺传播取得了上述成就,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和缺陷。  相似文献   

18.
胡适的《白话文学史》自问世以来备受争议。文章以横向界说白话文观念和纵向铺展白话文与古文之争两条线索为切入点,从提出白话文学观念的历史环境和文白之争的历史演变着手,进一步阐释《白话文学史》在文学史视野观照下所凸显出来的文本特征,进而挖掘该著作本身的意义与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19.
“文类”是文学理论中极为重要的范畴之一.比较典型地而且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我们的是两种传统文类史观:一是文类代嬗观,二是文类等级观.主体间性要求我们关注主体间的交互对话,可以形成对传统文类史观的修正和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