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敲门     
有人我最怕什么?回答:敲门声。在这个城里我搬动了五次家,每次就那么一室一厅或两室一厅的单元,门终日都被敲打如鼓。每个春节,我去郊县的集市上买门神,将秦琼敬德左右贴了,二位英雄能挡得住鬼,却拦不住人的,来人的敲打竟也将秦琼的铠甲敲烂。敲门者一般有规律,先几下文明礼貌,等不开门,节奏就紧起来,越敲越重,似乎不耐烦了,以至于最后“咚”地用  相似文献   

2.
敲门     
有人问我最怕什么?回答:敲门声。在这个城里我搬动了五次家,每次就那么一室一厅或两室一厅的单元,门终日都被敲打如鼓。每个春节,我去郊县的集市上买门神,将秦琼敬德左右贴了,二位英雄能挡得住鬼,却拦不住人的,来人的敲打竟也将秦琼的铠甲敲烂。敲门者一般有规律,先几下文明礼貌,等不开门,节奏就紧起来,越敲越重,似乎不耐烦了,以至于最后“咚”地用脚一踢。如今的来访者,谦恭是要你满足他的要求,若不得意,就是传圣旨的宦官或是有搜查令的警察了。可怜做我家门的木头  相似文献   

3.
神威 《出版参考》2014,(1):48-49
旅行是生活,生活也是一场旅行。我们走走停停,最美的风景就在心里。如果可以,我愿意和你环游世界。小时候,家里的空间不大,一室一厅的房间放不下我的床,于是爸爸请工人将阳台做成封闭空间,使我有了自己的小天地。  相似文献   

4.
画中有话     
《中国新闻周刊》2005,(30):13-13
“我带来了好几件衬衫。”;“美国同世界的关系就是锤子与钉子的关系.美国爱敲打谁就敲打谁”。;“别动我们的《马赛曲》。”;“现在有一种很不好的现象.动不动拿着成箱的方便面、矿泉水去灾区,要知道。一瓶矿泉水的钱.老百姓可以买两斤粮!救灾工作要务求实效.把宝贵的资金用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第一次看到我的照片是在(英国)电视4台.我吓坏了……我不希望人们盯着我说,‘嘿,你不是已经死了吗?’或被人说.‘伦敦袭击者来了’”。;“节油汽车的春天就要到来了。”……  相似文献   

5.
我说的李白不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如果说的是他,那真成了相声里所说的关公战秦琼了。我说的这个李白,是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主角李侠,这是真人真事,他的原型是李白。  相似文献   

6.
有些记者朋友兼为诗人,两行都很出色,我很羡慕。我不行,努力试了几回,都是失之于太实,不成功。新闻要求真实,是事实的真实。诗也要求真实,是感情或意境的真实。两个真实不一样,这两个行当也就各有一套本事。 文学史里有一个“推敲”的故事很有名。苦吟诗人贾岛有一回得了两句诗:“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他拿不定用“推”字好还是用“敲”字好,骑在驴子上一会儿做推的姿势,一会儿做敲的姿势。那是在京城长安,结果冲撞了代理市长韩愈的仪仗队。韩愈是大作家,问明白了是怎么回事,说用“敲”字好,两人从此成了好朋友。有人考证这个故事是编造出来的,因为他们早就相识了,这点我们暂且不管它。 我想说的是,从新闻报道的角度来看,这两个字表述的是两种不同的情况,要看实际情况如何。说“推”,是自己推门  相似文献   

7.
早在成为"图书馆人"之前,书一直是我和我先生"温馨小屋"的主角.无论是最初的单室套兼书房,还是后来两室一厅的客厅兼书房,书橱、书墙都是家里的一道"亮丽风景".每个到家里来的朋友都会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哦,好多的书,又大又高的书架,就象是开书店的."那时,我们生活在书墙之中.  相似文献   

8.
边修 《新闻记者》2000,(5):60-60
一家报纸的“‘走进特困家庭’系列报道”专栏,2000年2月2日一版刊登了一篇报道,内容是合肥某旅行社服务员陈恩兰,1990年下岗后,与主动离职的丈夫一起,开了一家卖电风扇兼营打字复印的小店。不仅解决了三口人的吃穿及小孩上学问题,而且只用了七八年时间就攒够了19000元,在丈夫的原单位购得了一室一厅的住房。文中引用陈恩兰的话:“我看下岗不一定是坏事,它使人有了动力,让我们获得了新生!”——于是文章的题目就叫做《“下岗使我们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9.
乡下人有一位熟人的父母从北京来美探亲,住在儿子、媳妇于硅谷租的旧公寓里,两代人将就着挤居于一室一厅。没几个月小孙女出世了,三代人还是挤住在一起,那小小的空间显得更挤了。老人家对此还不算太在意,但对于周围的环境则不太满意,叨叨地说:整个一个乡下。  相似文献   

10.
老太太     
我说这个老太太爱骂人,最爱骂的是儿女们,有时候也骂老头,不过老头也不是善茬子,于是两个人就对着骂,一个在东屋,一个在西屋,互相的把八辈子老祖宗都翻腾出来.不过还好、俩人这一辈子没少吵架没少骂杖,却不怎么伸手,顶多摔几回茶缸子,扔几回水舀子,过后再捡回来.摔瘪的地方老头拿外面垫着木头墩子用木头棒子敲打敲打还继续用,就是掉点漆.  相似文献   

11.
灭麻雀 记忆最深刻的当是全民动员消灭麻雀.那时,山阴路上每家每户的阳台上、院子里甚至房顶上,都安置了用稻草扎成并披着旧衣服的假人,用来吓唬麻雀,不让它有停留歇息的机会.然后里弄干部对着天空敲锣打鼓,居民则拿着脸盆锅盖等家伙,一边敲击,一边大声嚷嚷,对面积善里的房顶上也站着好多人在敲锣鼓家什.连我这个学龄前儿童也拿了一把铜匙拼命敲打一个搪瓷碗.大人们忙得不亦乐乎,我也兴奋得满脸通红,一会跑出弄堂,一会跑上自家阳台.可怜的麻雀统统成了惊弓之鸟,慌慌张张在天上飞来飞去,有的被吓破了胆,有的则因为无处停留而累得筋疲力尽,纷纷从空中掉落在地上,被兴奋的人们束手就擒,成了居民委员会干部向上级汇报战果的战利品.  相似文献   

12.
我读的是中文,干的是新闻。置身于都市的五彩缤纷,我愈爱那份简约和质朴。当我困了倦了,我便爱拿起刻刀,向着小小石章,倾诉心曲。每每一印镌就,未免陶陶然乐在其中。即便如此,仍要闭上眼睛往印面上再行敲打几下,看似少了一些完  相似文献   

13.
科兹  凯逊 《全国新书目》2010,(23):53-53
这本书将告诉您:每个痛苦的人心中都有两个我:一个不完美的我;一个完美的我。不完美是人的本性,因而这个我是真实的;完美背离了人的本性,因而这个我是虚幻的。追求虚幻的我,就像抓着自己的头发上天,会将人分裂,会把心撕碎。那么,如何才能摆脱虚幻的我呢?唯一的方法就是找回真实的我。  相似文献   

14.
记者的经历     
采访一位养鸡专业户,他谈起自己的经历;“别看我不到40岁,干过的行业可不少,18岁出中学校门,在窑场挑4年砖坯,乡里成立剧团,我敲板鼓,一敲就是7年,后来,下江南,闯浦东,卖服装跑遍大西北。”他说:“磨难也是财富,挑砖坯,使我学会吃苦耐劳,敲板鼓,养成做事有板眼,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干什么都比别人思路新,有创造性。”  相似文献   

15.
记者的经历     
采访一位养鸡专业户,他谈起自己的经历“别看我不到四十岁,干过的行当可不少,十八岁出中学校门,在窑场挑四年砖坯;乡里成立剧团,我敲板鼓,一敲就是七年;后来,下江南,闯浦东,卖服装跑遍大西北。”他说:“磨难也是财富、挑砖坯,使我学会吃苦耐劳;敲板鼓,养成做事有板眼;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干什么都比别人思路新,有创造性。”  相似文献   

16.
女儿小米     
电话里传来乡音,而且还是请我写我自己的女儿,一种愉快便油然而生,仿佛一次重温快乐的历程已经开始。谁知,提起笔,涌上心头的都是伤心事,我有点不知所措了。小米是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降生的。那时,她的父亲正做着企业家的春梦,我这位准妈妈又是个对工作执着到让人生气的地步的人。小米来临时,我们甚至连一片尿布都没来得及准备。我原以为自己已经不再在意当年所经历的痛苦了。然,指头敲向键盘的一刻,当年的一切仍清晰地扑面而来:趁未满月的小米睡着了,我赶紧到菜场买菜,不久,房东太太就赶来找:"你家宝宝怕是要哭煞了!" 小米8个月,没有我就坚决不睡。但,我必须上全班了,只好关她到奶奶家。一星期后,我赶到奶奶家,小米竟然只会叫奶  相似文献   

17.
9月21日,扬子晚报于国际新闻版刊发了一组有助于解疑释惑的国际新闻,受到读者好评。 这组新闻的引题为“美国人每花1美元购买‘中国制造’,就有55美分被美国人赚走”:正题是《谁说进口中国商品会让美国人失业》;副题:“美国媒体告诫政客不要因‘敲打中国’引发贸易战”。这个标题告诉读者:从中国进口商品不会使美国人失业,买“中国制造”美国人赚了大头,政客在大选中不要搞“敲打中国”。  相似文献   

18.
置书装穷     
有位富得冒油的邻居,住着打通了的两套二室一厅居室。近日来,突然购进大量新旧书籍,惹得我这寒酸读书人好生眼馋。双休日,我终于忍不住书的诱惑,叩响他那保险装置先进的双料铁门。  相似文献   

19.
当今的社会被称之为信息社会。人人谈信息,社社搞信息。就在这样的时刻,我借出差之便,走访了湖南省出版局情报资料室。承该室负责人热情相助,向我介绍了他们的工作情况,并回答了我提出的问题。湖南省出版局情报资料室成立于去年5月,这个室原编制为12人,具体分工是:管理图书和报刊的6人,专职编辑和情报人员6人。情报资料室的图书资料部分,原为  相似文献   

20.
《浙江档案》2004,(11):42-42
奋斗一生求和平童年:英雄早熟亚西尔·阿拉法特出生于1929年8月4日,在7个孩子中排行第六。阿拉法特4岁那年母亲就去世了,童年的不幸养成了他固执、坚韧的性格。他的大姐伊娜姆说,阿拉法特从10岁左右就显示出了不受任何人控制的独立精神和超乎常人的组织能力。“不论在玩的方面,还是在感情方面,他都跟其他的孩子不一样。二战爆发后不久,亚西尔就把这一地区的阿拉伯孩子组织起来,分组进行操练。他手执棍棒,敲打那些不服从他命令的人。他也喜欢在我们家的庭院里野营。”青少年:投身革命阿拉法特17岁之前就参与反抗英国人和犹太人的斗争,将武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