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认识的主体不是思维主体,而是社会劳动者,认识结构及其功能是这一主体的特性;马克思主义的能动反映论早已揭示了认识的能动性、创造性。刺激反映论、直观反映论把人的活动理解为单纯的行为活动或生物性的刺激反映活动,而能动反映论认为人的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性的实践活动,是外部动作活动与内部思维活动的统一。“S→R”公式是一种二项式单向运动图式,具有直接性、直观性及线性决定等缺点,而能动反映论是以活动特别是实践活动为中介的三项式双向运动图式。不论从哪个方面,都不能把能动反映论等同于行为主义的刺激反映论或机械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  相似文献   

2.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把客观的自然存在物作为认识主体的反映对象,马克思新反映论把客观的实践活动作为认识主体的反映对象,二者在坚持客观性原则上是一致的。马克思新反映论的特性在于认识的主体性,坚持承认主体性的客观性原则。马克思的新反映论能够解决一系列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3.
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卓越地体现了认识论、辩证法和逻辑学的一致,体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致。学习这本书,不仅要学习它的基本原理,还要学习它的科学方法,只有掌握了它的方法,才能更深刻地领会它的原理。关于《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方法论问题,列宁在最后“结论”中为我们提供了基本线索。“结论”中的“四个观点”,实际上也是讲四种方法。这里首先谈谈比较的方法。列宁指出:评价经验批判主义,“首先必须把这种哲学的理论基础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加以比较。”(《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第359页。以下简称《唯批》,引文只注页码。)《唯批》的前三章作了这种比较。第一章比较了它们在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  相似文献   

4.
在实践唯物主义精神的指引下,遵循实践哲学的方法原则,正确对待真理的主观特征和主体本性,挖掘深藏其中的主观意蕴,是关乎真理论研究和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是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要求。真理作为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即科学的理论,它包含认识和正确的认识两个规定性,简而言之,真理是特殊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是重要的科学哲学著作,其中蕴涵了丰富的科学方法论思想,对当今的心理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关于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关系的辩证思想,为实现心理学中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与哲学思辨方法的结合奠定了基础;关于能动的反映论,有助于消解心理学中的建构论和反映论的对立;关于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的辩证观点,有助于消解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既促进理论心理学的复兴,又促进实证心理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近代科学研究对对象的认识都是从严格的决定论开始的。在认识论上就是主体完全由客体所决定。它要求过去直线地、唯一地决定未来。因此,经典科学的认识论是被动的反映论。这种反映论不仅过去,而且现在还对自然和社会科学有较大影响。而选择论则认为,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是能动的、创造的,其本质就在于选择。选择论不仅在认识层次高于严  相似文献   

7.
多年来,在左倾思潮影响下,我们在学习讲解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一书中,存在着许多简单化、绝对化的倾向:只讲列宁对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不敢大胆肯定某些唯心主义者曾作为一种借用力量在列宁同马赫主义论战中的积极作用;强调哲学上两条基本路线的对立,忽视哲学两大基本派别对某些问题论述上“相合”之处;只讲马赫主义“反动透顶”,不讲其中所含的某些“真理”;只讲历史上的唯心主义和修正主义哲学对唯物主义的“攻击”、“讨伐”,不敢提列宁吸收它们的某些思想资料丰富了唯物主义等等。这反映了对原著精神缺乏全面的理解,也不是对历史上唯心主义哲学应该采取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8.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大厦的基石。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对物质所下的定义,一直是我国哲学界公认的唯一科学的、十分完备的、经典式的定义。在目前发行的哲学教材中,对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笔者  相似文献   

9.
《陕西师大学报》一九八一年第一期《关于物质定义之我见》(以下简称《我见》一文,对列宁《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中的几处物质定义提出了质疑。我们认为《我见》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我见》的主要观点可以归结为如下三点:其一,列宁在第一处物质定义中,既说物质是一个哲学范畴,又说物质可以为人们的感觉所感知,这是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其二,列宁在第二处物质定义中说“物质是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而引起感觉的东西;物质是我们感觉到的客观实在”,这不仅没有与旧唯物主义划清界线,而且也为唯心主义大开了方便之门。其三,在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时,不能把认识论问题扯进去,否则怎么也不能成为科学的概念。下面我们就上述观点逐一试加分析。一我们认为,《我见》之所以会得出第一个观点,是由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造成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在形而上学者看来,事物及其在思想上的反映,即概念,  相似文献   

10.
国际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列宁在马克思、恩格斯以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捍卫并且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它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是全面的,列宁在其著名的著作《辩证法的要素》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并在其短文《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中第一次作了科学的发挥和论证。它科学地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在辩证法中的地位,说明了对立统一规律同其他规律和范畴之间的内在关系,是对构成唯物主义辩证法内容的一切主要的本质的东西所作的无与伦比  相似文献   

11.
宏观认识与微观认识二者之间的区别无非是认识对象的不同并由此而产生的认识方式方法不同 ,而在认识的本质上二者是相同的 ,都是主体客体间的相互作用 ,即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微观认识并不能因为认识对象、认识方法上与宏观认识不同而被认为不是能动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
列宁在一九○八年所写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对于恩格斯逝世后的自然科学成就作了哲学概括,从理论上粉碎了马赫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攻,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思想,从而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列宁在1895——1916年所写的《哲学笔记》一书,广泛地研究了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研究了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写了许多评论和批语。这些评论和批语少量的写于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王符关于“先圣以其心”造经典和“学问圣典”的具体内容,认为王符的认识论不是唯物主义的或二元论的,而是唯心主义的;列宁评价黑格尔的方法对于认识王符的认识论的性质,有直接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根据马克思主义反映论,认为审美主体内在诸因素——文化素养、文化人格、性格秉赋、特定感情与情绪等在审美认识过程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十月革命胜利至1924年的7年间,探讨列宁在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应用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功与失误的认识过程,以及这一认识过程对我们进行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启迪。  相似文献   

16.
洛克的"白板说"方法论提出之后,对十八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有深远的影响。"白板说"曾在这一时期被作为唯物主义反映论的重要方法而著称。但是,洛克的"白板说"不仅仅是简单的唯物主义反映论,而是有其更为深刻的意义和价值。洛克阐述的人类理性渗透到了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内的世界,将天赋观念、道德先验等的根基刨去,使之褪去了荣光。"白板说"表达了这样的思想:一切都是后天的,一切都在理性和经验的范围内,因此,一切问题只能也必须在理性的角度来思索其可能性及其得失。  相似文献   

17.
福斯特通过将其著作的名称由《马克思与生态学》改为《马克思的生态学》,从而使马克思与生态学的联系由外部偶然转化为内在必然。然而书名的改变只是表象,只有依靠理论的支撑,福斯特才能够走得更远。这种理论的支撑,除了福斯特本人对马克思著作的深刻了解外,还在于他对三个问题作出了颠覆性和创新性的理解。首先,重新理解旧唯物主义内涵,突出其理性的一面,将能动的方面还给旧唯物主义;其次,深度挖掘伊壁鸠鲁生态思想,使马克思思想中的生态成分合理化;最后,通过对弗兰西斯·培根的颠覆性解读,使“支配自然”从必然导致环境问题的固有认知中解放出来。正是通过上述努力,福斯特使其重建马克思生态学的理论诉求具备了思想基础和哲学范式。  相似文献   

18.
论认识结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识结构是人脑中全部概念范畴的总和及其联结方式。认识结构区分为感性认识结构和理性认识结构两大层次系统。认识结构不是人头脑中固有的,而是后天建构起来的。认识结构在人类认识过程中,可以发挥巨大的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超前认识作为人类对客观现实的一种能动反映,它既立足于现实,又超越现实,为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选择和批判的依据,它是保证人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0.
在戏剧中如何表现领袖的形象?苏联的革命戏剧中有不少刻划列宁的形象,取得了成功的经验。有的剧本以列宁为主角;有的剧本列宁只在剧中主人公生活的关键时刻出场。各种情况下,塑造领袖的形象,并不划一,多有所创造。写列宁形象较成功的剧本有波波夫的《列宁之家》,考涅楚克的《真理》,特列尼约夫的《涅瓦河畔》,达吉安尼著、安列曼改编的《星星之火》,维什涅夫斯基的《难忘的一九一九》,沙特罗夫的《以革命的名义》等等。其中包戈廷的剧本在戏剧史与文学史上占有突出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