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均田制从北魏到唐朝历时近三百年,在我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多年以来,学术界对均田制的研究方兴未艾,出现了很多的研究成果。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学术界对均田制的产生、发展、施行等方面的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均田制首创于北魏,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继承和发展.从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485年)颁布均田令起,直至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两税法的实行为止.均田制从施行于一个割据政权而扩展到全国范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历时近三百年,其作用与影响是不可低估的.然而,多年来,史学界发表了不少有关北魏均田制的论著、教材,基本上认为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动豪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进行的,不具备限制豪强地主无限占田的性质.此说很值得商榷.本文试通过对北魏均田令颁布前的土地分布情况、均田令的具体内容、颁行目的等方面的分析论证,以说明北魏均田制是一部限制与触动豪强地主利益的土地法.  相似文献   

3.
论北魏的均田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讨论了北魏的土地制度均田制。文章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讨论了均田制产生的历史条件,第二部分讨论了北魏均田制的实施情况。通过讨论,我们可以看到北魏均田制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它是对前朝田制的继承和发展,对后世的田制曾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解放以来,学术界对我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存在着封建土地国有制(以下简称土地国有制)和封建地主大土地私有制(以下简称大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一直有不同的看法。唐代前期,继北魏、北齐、北周和隋朝之后,仍然推行均田制,这是客观的历史事实。但对均田制的具体内容和性质,即诸如均田制的范围是否包括了当时所有的社会耕地;均田制是否否定了社会上私有土地的存在;国家各类受田的性质;均田制下  相似文献   

5.
经济环境与均田制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均田制是古代一项名制度。史界对它研究由来已久。但研究的重点多放在均田制所包括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均田制的土地分配办法、均田制和租调、徭役制的关系等方面,至于其管理功能前后的变化谈论甚少。实际上,经济环境的变化才是均田制产生和变化的决定性条件,把均田制置于国家计划经济的基点上,通过对其管理功能的动态性考察,才能揭示其制度实质,弥补史界研究之不足。  相似文献   

6.
建国以来,国内学者对北魏均田制建设发生的历史渊源已发表了一系列讨论文章,一种倾向性意见是将均田制的建设不同程度上归之于拓跋族畿内计口受田制度在北中国的推演。在此认识基础上,关于北魏均田制的措置实施范围,近年有同志提出了鲜卑族是北朝均田制实施的重点对象。与此相左,程应鏐先生认为均田制令未曾在鲜卑族和新民聚居的畿内以及近畿地区实行,均田的真正实施对象是居于中原地区的汉族坞壁主、荫附以及自耕农。  相似文献   

7.
唐朝前期推行均田制度,在该制度下,户籍档案的编制与管理有着一套相当完备的制度体系,户籍的编制时间、依据、经费等方面都有明确规定.随着社会的发展,均田制逐渐遭到破坏,户籍档案的管理也变得紊乱,这反过来又加快了均田制的瓦解.  相似文献   

8.
均田制是高中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也是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重要的切入点。均田制在中国历史曾经前后存在几百年的时间,在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于教材编排等问题,导致一些学生对均田制的认识存在的明显的误区。  相似文献   

9.
北魏均田制,是初中《中国历史》第一册《北魏的政治改革》一节教材的重点,也是北魏孝文帝一系列改革中的一项重大措施.深入理解这部分教材,对教好本节课,有着重要作用.本文拟根据这部分教材,提出两个问题,谈谈个人的理解.一北魏实行均田制的目的关于北魏实行均田制的目的,教材虽明确地指出,是"为了保证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加强对农民的剥削,巩固统治",但叙述的比较概括.下面是我对这段教材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一、北魏均田制的产生自485年北魏颁行均田制,到780年唐政权实行两税法,均田制的施行,前后将近三百年之久。这一制度不发生于五世纪以前,而是发生于五世纪八十年代,是有其客观条件和特殊原因  相似文献   

11.
随着均田制的废弛和租庸调制的瓦解,国家对土地交易的控制重心在唐宋之际发生转变。唐前期的土地交易分为立契、申牒、公验等环节,其中,勘验土地买卖是否合法的申牒是控制的重心;中唐以后,土地买卖的限制取消,涉及土地的税收交割成为重心。宋代将唐后期的契书和公验统一起来,形成公契。它既是双方交易的标志,也解决了土地交易后的税收转移问题。从注重申牒到着眼于割税,反映出唐宋之际国家对土地交易控制逐步加强的趋势,也标志着土地管理制度的逐步成熟。  相似文献   

12.
耿元骊博士所著《唐宋土地制度与政策演变研究》,对唐宋土地制度与政策的演变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作者对唐代"均田制"和宋代"田制不立"两个旧问题做了新的研究,不仅使用经济学的理论对概念进行剖析,而且还贯彻了历史学的精神。作者通过对唐宋土地制度,以及相应的农民身份问题的分析,最后认为"唐宋变革"没有发生。该书虽然立足唐宋,但却是将唐宋放在中国古史的这一个范围内来思考,体现出作者的开阔视野和宏大的学术胸怀。因此,说该书是一部高水平的经济史及唐宋史著作,当实至名归。  相似文献   

13.
清代统一新疆以后,清政府向天山北路大量移民,而在天山南路则实行汉、回隔离政策,不准内地人口迁入。19世纪20年代末在平定和卓后裔叛乱后,清政府的边疆政策随之调整,逐步将移民南疆作为巩固边疆的方略。但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南疆的民族状况迫使清政府改变初衷。清朝国力衰退,国库空虚,社会矛盾激化,已不具备大规模移民的能力以及维吾尔族人口的增长,1828年到1850年在南疆开垦大量土地大多数交予维吾尔人耕种,这无疑对南疆的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平均地权”的土地思想是中国的优秀历史遗产,中国共产党在制定土地政策时,继承和发展了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思想,从其内容上和农民问题上论述中国共产党的这种继承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宋代的土地制度与以前的土地制度相比有所变化,在土地制度方面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宋代承认并保护土地私有产权的合法性,保护私人对土地的占有权和使用权。宋代土地私有制下的财产流转加快,土地可卖、可典、可租,形成错综复杂、交织重叠的多方面的法律关系。宋代政府制定了大量的关于土地交易的法律法规。宋代土地制度的突出表现就是宋代土地契约制度的完善,包括土地流转中的形式,绝卖、典卖、租佃契约的法律规定,还有田宅买卖契约制度中的亲邻优先权制度、官版契纸、印契、契税、过割、离业制度等。  相似文献   

16.
鸦片战争后,清王朝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逐渐调整了对蒙政策。清末新政期间,禁垦蒙地政策被“放垦蒙地”所取代。放垦蒙地与新政的“裕度支”密切相关。它的推行是对内蒙古西部地区蒙汉各族人民的疯狂掠夺。清末对蒙地放垦开了不顾当地自然环境、大兴垦务的先例,后人纷纷效尤。超出了生态系统本身的调节能力。致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17.
周民族的发源地究竟在何处,学界向来存在着很多不同的看法.本文通过对史籍中所记载的周民族的居住地望、迁徙过程以及夏周两个民族关系问题的考述,结合现有考古发掘材料的证据,认为周民族应起源于晋南地区,而夏、周两民族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李定国率领的大西农民军进入黔、滇地区后,由于形势的变化,大西农民军放弃了原来的宗旨,决定采取联明抗清的策略。其联明抗清能够实现的原因主要是李定国在黔、滇民族地区采取了联合各地土司头人和少数民族人民共同抗清的政策。这些政策包括:一、积极联合黔、滇各土司头人和少数民族人民共同组成抗清力量;二、在各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和汉族地区同样的土地政策和发展生产、严惩贪官的政策;三、在大西农民军中实行了少数民族士兵和汉族士兵一律平等的政策;四、实行了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政策。由于这些政策的实行,使大西农民军取得了土司头人和少数民族人民的信任、支持和参与,建立起了抗清根据地,共同进行抗清斗争。  相似文献   

19.
宋代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一方面使土地交易市场发展壮大,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加剧了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以及“产去税存”状况的存在,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