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熊妹 《东南传播》2010,(8):197-198
从读者与作者在出版工作中的地位来看,出版工作有两种模式,即"作者-编辑-读者"和"读者-编辑-作者"。这两种模式中,作者和读者的地位各不相同,但不论哪种模式成为出版工作中的主导,编辑作为连接作者和读者的桥梁的地位不会改变。编辑工作就是围绕作者、读者而开展的工作,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密切而复杂。一方面,承认编辑与作者、读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另一方面,也不否认编辑工作本身所具有的独立性特点,本文试从编辑与作者和读者的关系的角度来分析编辑劳动的独立性特点。  相似文献   

2.
江凌 《新闻传播》2007,(5):23-23
作为文化信息传播的“瞭望者”和“把关人”的编辑,在文化传播及职业实践中,自然也以“发现”作为出版文化传播的手段。编辑每天都在变动的文化信息中进行创造性劳动,怎样从纷繁的文化信息中发现有出版价值(包括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的选题,作品或有创造力的作者人才,把最有影响力的出版物奉献给受众?这需要编辑具有较强的发现眼力,较深的文化洞察力。《试论编辑发现的养成途径》一文论述了八个方面:历史眼光与全局意识,注意力与观察意识,好奇心与问题意识,联想习惯与角度意识,思维训练与整合意识,理论素养与辩证,系统意识,知识积累与学习意识,敬业奉献与责任意识。本刊将分期陆续发表,敬请关注。[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正出版不仅仅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更是社会文化传播的需求,而编辑就是在建立文化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将社会需求总结反馈,将供应者(作者)塑造得更适应时代需求,在作品出炉时,及时将作者与制造者(出版社)结合起来,向需求者(读者)传播。编辑在出版工作中的地位不可取代,是三者之间无形的完美桥梁。编辑是出版工作的核心,在图书出版中,编辑连接整个出版工作,即对出版工作做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图书出版每个环节都需要编辑来协助完成。从联系作者、策划选题、编辑加工,到确定图书形式、定位目标群体、预估图书印数、撰写宣传文案、协助发行等工作,都是对编辑综合能力的极大考验,使编辑成为出版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4.
浅析科技期刊的标题策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科技期刊编辑工作是创造性的劳动,科技期刊编辑工作是传播人类优秀精神产品的活动,作者的劳动产品必须经过编辑人员的鉴别、整理、加工和出版才能成为社会的精神财富。[1]要使我们传播的科技成果信息真实、准确,促进我国科技创新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事科技期刊的编辑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把好科技成果发表的最  相似文献   

5.
“一字之师”:编辑应当追求的美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40年来最权威的编辑业务教科书”——《编辑人的世界》如是说:“编辑在手稿上画下第一个修改符号之前,作者和编辑就已展开创造性的合作过程。作者的责任是尽最大努力写出一本最好的书,编辑的责任是帮助作者达到这个目标。”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对出版工作如此定性:“社会主义的出版工作,是出版者和译著者共同的工作,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在论及编辑与作者的关系时,学界一直保持着“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这一“口径”,一般不越“雷池”。  相似文献   

6.
周少华 《今传媒》2003,(4):79-80
在报刊、图书出版过程中,编辑工作既是其开端,又是其核心。而编辑的工作对象是作者的作品,因此,编辑与作者的关系也就成为编辑工作中的重要主题。从编辑业务的角度看,作者与编辑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作者为编辑的工作提供“原材料”,编辑则将作者的劳动成果进一步加工、制作、包装成适于批量销售的“产品”。但是,在编辑工作中,编辑权利与作者权利也可能发生冲突,这种冲突主要表现在编辑的稿件加工权与作者的作品“修改权”及“保护作品完整权”之间  相似文献   

7.
以视觉艺术为主要特征的美术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事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提高书刊质量的重要环节。几乎所有的出版物都离不开美术编辑工作。美术编辑与出版这一社会传播活动的整个过程,都有着特殊的联系。这种联系使美术编辑在出版工作的社会实践中,有着不容忽视的特殊作用。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对美术编辑理论缺乏系统的科学研究,出版工作对美术编辑的作用还停留在“技艺性”的、“包装性”的、“工艺程序性”的简单认识水平上,而没有或很少从文化的高度,来整体把握美术编辑的特殊作用。也就是说,美术编辑整体的、多功能的特殊作用,至今尚未在出版工作中得到应有的重  相似文献   

8.
试论编辑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凌 《现代传播》2006,4(4):82-85
作为出版文化信息传播的“望者”和“把关人”的编辑,在出版文化发展及职业实践中,自然也以“发现”作为出版文化创新的手段,而且编辑每天都在变动的文化信息中进行创造性劳动。怎样从纷繁的文化信息中发现有出版价值(包括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的选题、作品或有创造力的作者人才,把最有影响力的出版物奉献给受众,这需要编辑具有较强的发现眼力,具有较深的文化洞察力。本文论述了编辑发现的概念、内涵,以及编辑发现在出版实践中的体现,对编辑发现问题作了一定意义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编辑、作者和读者是期刊编辑加工过程中的三个主体活动,编辑在作者和读者之间起着桥梁作用。编辑与作者的关系期刊是向社会、向企业传播文化的产品,它不仅包含着作者的劳动成果,还包含着编辑的劳动成果。作者是直接从事书稿的写作活动,创造具有独造性的智力产品的人。作者的思想、学识和风格决定了期刊的质量和价值,而编辑则根据期刊的宗旨,从实际出发,修改作品,使之更优秀,更完善,更能为读者所接受。根据书刊编辑学的观点,编辑和作者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编辑与作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作者撰写稿件,编辑对作者的稿件进行选择、整理和修改,从而产生了可以传播和保存的刊物。作者提供的稿件是编辑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作者的劳动,就没有可供编辑修改、读者阅读的作品;而从另一方面来讲,没有编辑人员的加工,作者的作品也不可能成为社会的文化财富、精神食粮。编辑与作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作者的著作活动与编辑密切相关。作者想将他的作品在读者群传播、交流,首先要经过编辑人员的筛选。从某种意义上讲,编辑决定了作者的命运,所以编辑的支持和帮助对作者很重要,作者可以根据编辑所提供的读者信息、出版信息,制订和修改自己的撰稿计划。另一方面,编辑...  相似文献   

10.
浅谈编辑与作者、读者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辑、作者和读者是书刊编辑加工过程中的三个主体。书刊的编辑过程是组织、处理书稿的过程。书稿是作者撰写的、由编辑组织加工以满足读者需要的。编辑在作者和读者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因此,编辑工作涉及人(作者、读者)和物(书稿和文献资料)两方面。一、编辑与作者的关系书刊是向社会传播文化的精神产品,它不仅包含着作者的劳动成果,还包含着编辑的劳动成果。作者是直接从事书稿的写作活动,制造具有独创性的智力产品的人。而编辑则需从实际出发,修改作品,使之更优秀、更完善、更能为读者所接受。根据编辑学的观点,编辑和作者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下面3方面:1.编辑与作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作者撰写书稿,编辑对作者的书稿进行选择、整理和修改,从而产生可以公开传播和保存的书刊。作者提供的作品是编辑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作者的劳动,就没有可供编辑修改、读者阅读的书刊;从另一方面来讲,没有编辑人员的加工,作者的作品也不可能成为社会的文化财富、精神食粮。编辑与作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作者的著作活动与编辑密切相关。作者想将他的作品向社会公开发表,想在读者群中传播,首先要经过编辑人员的筛选。编辑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作者的命运:他肯定你,会给你出版...  相似文献   

11.
编辑劳动的个体性与群体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编辑劳动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具有明显的个体性。它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劳动者个体的钻研和思考。各类信息的搜集、选题的设计与构思、作者的发现与选择、稿件,的审读与加工、图书市场的调查与开发……等等,都要靠一个个编辑人员勤奋努力的个体劳动,才能取得成功;编辑劳动成绩的大小、创造水平的高低也取决于编辑个体的智能和劳动态度。正是这种个体劳动的特点,才会使优秀的编辑工作者可能成为编辑家,并在自己的劳动中形成与众不同的编辑业绩和编辑风格。不过,编辑劳动的个体性与其他脑力劳动的个体性并不完全相同。例如科学家、艺术家、作家等脑力劳动者,他们的劳动方式主要是个体的;他们的社会角色(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又要求他们这种脑力劳动突出自己的个性,个性特色越是鲜明,其精神产品就越能显示出独特的创造风格。因而他们的劳动个体性特别强烈;而编辑的劳动方式并不全是个体的;编辑的社会角色是:精神文化生产的组织调节者、精神作品文本的制作者、传播者。这种社会角色对编辑劳动的要求是个体性与群体性的高度结合;编辑创造的业绩与风格也不能离开这种结合表现出来。所以,编辑劳动的个体性就与群体性很难完全分开。最近,有位作家给编辑家黄伊写了一本传记:《烛照篇——黄伊和当代作家  相似文献   

12.
年年岁岁都出书,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光匆匆地从90年代初流到20世纪末,驻足追忆自己这些年的出书日子,深感不可同“年”而语,最大一点变化莫过是编辑观的转变。昔日被推崇极致的“为人作嫁”的编辑守则和以案头操作为主的就稿编书的编辑工作已不能代表现代编辑的特征。现代编辑并非仅仅是一种技术性的劳动,“编辑人”也非“编书匠”,而是化传播的直接参与和创造——做书人。他们比任何时候更重视社会化构建,致力于最大限度地放大却辐射出版的社会功能,学会运用经济观念来从事出版化事业.即知道如何“将合适作的合适书稿在合适的时间带到合适的市场”(德国出版界流行名言)。  相似文献   

13.
大编辑与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编辑工作是媒体活动的中心环节,编辑作为文化传播与传承的使者在知识和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桥梁,也可以说是作者的延伸,读者的导读,在人类光辉灿烂的文明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古代的编辑大多是集学者、作者、记者、传者、编辑于一身的文化智者,如孔子“编辑”《诗》、《书》、《易》、《礼》、《乐》、《春秋》“六经”。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分工,  相似文献   

14.
尽管各种出版史、编辑家传等,都把“编辑”这一职业的祖师爷交椅让给孔夫子,但笔者认为,中国古代的“编辑”与今天的“编辑”并非同一概念。孔丘、刘向以及后来历朝历代的“编修”、“太学生”等,就其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来看,大概相当于今天的“主编”、“编委”,介于作者与编辑之间,他们为传播、延续文化而披阅众著作,沙里淘金,增删校勘,使散篇成书。他们首先是学术地位很高的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5.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辉煌璀璨的多元文明。以文化传播的目的,对人类创造和积累的文明成果进行选择、加工、传播,构成了编辑活动的基本逻辑,编辑作为一项工作应运而生,并成为传承人类文明、延续民族记忆不可或缺、不能替代的中坚力量。今天,职业化的编辑活动处在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编辑人才成为出版企业的核心资源,支撑着出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著名出版理论家刘杲先生曾在《中国编辑》杂志的发刊词中,用铿锵有力的论断,道出了中国编辑的精神力量,“中国编辑,是我们的名字,我们的岗位,我们的荣誉,我们的责任。身为中国编辑,我们深知责任重大。振兴中华离不开出版,繁荣出版离不开编辑”。  相似文献   

16.
一、现代出版业的社会信用要素 信任是商业的灵魂,也是现代出版事业的灵魂。马克思曾说过:“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完全萎靡不振。”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现代出版业。一般来说,现代出版的社会信用要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编辑的信用。编辑与出版、发行之间,编辑与作者、读者之间是互存的关系。而这种互存和交往如果建立  相似文献   

17.
编辑与传播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张世涛 《编辑学报》1995,7(3):161-164
当今,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为重要的资源,因而倍受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谁掌握了最新的科技信息,谁就掌握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动权。 科技期刊作为科技信息传播的一种专门媒体,具有复合的传播功能,充当社会发展的先导。从传播角度看,作者是信源,读者是信宿,编辑则是传播媒体的管理者(也可称之为传播者),通过编辑的创造性劳动,构成整个编辑活动,将信源(作者)与信宿(读者)自然而通达地导联在一起。编辑的神圣使命就是将信息聚集、加工,构造出最佳通道,进而对科技信息进行有效地传播。  相似文献   

18.
我对《编辑学刊》所发表的争鸣文章,差不多每期都看。很有兴味的。真理愈辩愈明,而不会陷入长久的混沌的。尽管在争鸣中双方有时言词尖刻了些,但各自的观点、思想还是明白地表现了出来,读来令人受益匪浅。 我认为,由编辑出版界来界定“编辑”概念,实际上就已经将“编辑”与出版、传播联系在一起了,即我们所讨论的“编辑”概念是属于出版、传播领域的,具有出版、传播的规范性。每一个编辑都处于出版、传播这一社会行为之中,不与出版、传播联系的有关“编辑”的学问,对他来说是毫无意义的。与出版、传播相联系,编辑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文化积累。出版、传播是文化积累的前提条件。一个人整理自己的日记,如果他不打算出版,就算不上编辑,尽管他对日记也进行了文字润色、加工,甚至也按年代或其他构想为日记编了次序。为什么呢?因为这日记并未进入出版、传播领域,不能对大众产生任何影响,因此不具有文化积累价值。而一旦这日记进入了出版、传播领域,它就会具有受众,就会产生某种文化影响,因而对它所进行的文字加工就具有了编辑意义。例如,《傅雷家书》,如果纯粹属于傅雷家人的私藏,而不为世人所知,那么,对其进行的任何加工、润色,都不具有编辑意义,因为它没有进入出版、传播领域,不能产生文化影响,更谈不  相似文献   

19.
别现代融媒视域下,面对“未定”“此在”“将是”人媒共生的别样出版现象,编辑与作者在书刊出版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于现实中呈现出一种“附魅”的状况。如何对“附魅”进行“解魅”,如何处理好编辑与作者之间的关系,文章基于萨特“看—被看”的视觉空间理论、马丁·布伯的“我—你”交往行为理论以及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理论维度,提出编辑与作者应具有自律自为的边界意识、平等的交往对话意识及以人为本的客观意识,予以“解魅”,以提高书刊出版在社会市场中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李修银 《新闻窗》2011,(4):22-23
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得益于新闻传播。新闻传播离不开编辑,编辑在新闻传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因为编辑在新闻传播中的智化劳动价值——编辑选择,是任何其他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因此,新闻传播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的选择过程,没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