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台湾莎学的发展是在梁实秋、虞尔昌、颜元叔、朱立民等学者的努力下发展起来的。梁实秋以一人之力完成了《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虞尔昌补译了朱生豪未译完的莎士比亚历史剧,合成一套完成的《莎士比亚全集》在台湾出版。近年来,台湾除了出版了多种台湾译者莎作译本外,还出版了多种大陆翻译的莎剧译本和《莎士比亚全集》。颜元叔和朱立民主要从事莎士比亚评论和研究工作,彭镜禧等人的莎学研究在近年来较有影响。台湾的莎剧演出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台湾莎剧演出主要以话剧和京剧为主。台湾和大陆之间的莎学交流也日渐频繁。  相似文献   

2.
李晶 《海外英语》2014,(20):202-203
莎士比亚戏剧是世界文学史上永恒的经典,其作品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光芒超越了他本身所处的时代和国家范畴。朱生豪是我国翻译莎剧最多,也是最成功的翻译家之一。该文拟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朱生豪译本作出赏析。  相似文献   

3.
朱生豪所译莎剧是中国莎士比亚翻译史上的杰作,但也有人称之为"散文体"译本,没有"还莎士比亚的本来面目"。以朱生豪所译莎剧中的诗歌为例,探讨其在诗歌翻译方面独树一帜之处。  相似文献   

4.
李伟民教授的《中国莎士比亚批评史》中的莎学研究涉及了多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做到了史论结合。它以中国当代莎学研究发展史为线索,又对莎学研究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特定的新见解。这本厚重的著述是中国语境下对莎学研究的“全景式”解读。尤其是蕴涵其中的“莎士比亚批评”显示了我们中国人比较的眼光,构成了中国莎学研究的最鲜明之处,形成了莎士比亚批评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5.
<正>莎士比亚戏剧的中译是中国现代文学翻译史上的重要篇章,将莎士比亚文学引入中国,朱生豪有着不朽功勋。除了朱生豪才华横溢的心血之作,卞之琳和梁实秋的莎剧译本也卓具影响力。卞之琳认为,莎剧既然是诗剧,译文也要还其诗剧的本来面目,唯有如此,才能充分保持原作的面貌,以复制出同样或相似的效果。周珏良在《卞译莎士比亚悲剧与素体诗的移植》一文中说: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国的莎士比亚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当我们回顾中国莎学发展史时,就会明显感到,1949年以后,中国莎学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呈阶段性发展趋势.如果以“文革”作为分界线,依照中国莎学发展的实际情况,“文革”前的中国莎学研究和“文革”后、改革开校以来的中国莎学研究形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它们各自的特征是非常明显的.我认为这种明显的区别,一是表现在人们的思想认识上,即从单纯强调莎作的人民性到对莎士比亚及其创作会面地、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与认识;二是发现在研究、演出莎剧的数量和质量上,即新时期以来大量莎学专著、辞典、论文的出版与发表,规模化的莎剧演出.认识这两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对于中国莎学的发展,了解中国莎学的历史与展望中国莎学的未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莎学等等,都是不无益处的.  相似文献   

7.
在中华民族优秀外来文化宝库中陈列着三部《莎土比亚全集》。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在其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朱生豪译莎“为中华民族争一口气”,替近百年来中国翻译界完成了一件最艰巨的工程,实现了鲁迅“于中国有益,在中国留存”的殷切期望。作为一名国文系毕业的大学生,朱生豪翻译莎士比亚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重大的成绩,除了他的诗人气质和他所具有的中国古典文化和中国古典诗词修养以及挚爱莎土比亚这颗王冠上明珠的感情外,他和宋清如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情本身就是一首优美凄婉的诗。他们之间催人泪下的爱情也是促使朱生豪翻译莎士比亚戏剧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8.
朱生豪与读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47年秋,我国的世界书局出版的《莎士比亚全集》译作传到海外后,欧美文坛为之震惊。许多莎学研究者简直不相信中国人会译出如此高质量、流畅如诗的莎剧。这位天才的译者,就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和诗人朱生豪先生。 朱生豪虽然一生短暂,壮年不幸殇逝,但他早年即精采博涉古今中外文学,尤精英文。在国家重视英语教育的今天,介绍他的读书方法,可能会令不少同学感兴趣的。  相似文献   

9.
英国大作家莎士比亚一生共写了37部剧本,这些剧本不仅在当时震撼了英国舞台,也在后来震撼了世界。莎士比亚的朋友本·琼生当时就预见到,莎士比亚“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三个多世纪过去了,莎士比亚研究仍然经久不衰,且已成为专门的学问——莎学。时至今日,全世界仍有难以计数的莎学专家,惊异於莎翁无与伦比的天才、陶醉於莎剧难以言喻的魅力,纷纷从哲学、心理、伦理、美学,语言等多种角度加以精细入微的分折研究,真可谓“说不尽的莎士比亚”(歌德语)。  相似文献   

10.
孙瑞 《海外英语》2012,(17):158-161
莎士比亚的戏剧流传至今与它的思想、语言艺术有着紧密的联系。作为莎剧翻译中的一员,朱生豪显示了他天才的才情与手段。他的译本至今仍然深受广大的读者的欢迎。该文旨在通过对《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两本译作的分析来研究朱生豪的译者风格。文章采用了宏观和微观的视角,运用翻译问题学理论从语言学各个层面探讨了译文的风格特征,并且宏观上分析了译本中对原文主题和语气的风格的把握。最后总结归纳了朱生豪的译者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1.
莎士比亚与基督教的关系近年来成为莎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重点考察了莎剧与圣经版本的关系以及莎剧中丰富宗教内容的来源。不仅表明莎士比亚深受基督教经典圣经的影响,更力图说明他主要受哪些圣经版本的影响;同时还深入到莎士比亚时代的宗教礼仪,考察莎士比亚在日常生活中接受圣经影响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莎士比亚的戏剧在全世界被公认为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都对莎士比亚和他的戏剧创作作出了高度评价,认为莎士比亚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之一。 通常认为,在莎士比亚的全部戏剧中,以悲剧成就最高。而莎氏的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和《麦克佩斯》——中,《哈姆莱特》(写于1601年)一向被评论家认为是莎氏最重要的作品。别林斯基称莎氏为“戏剧诗人之王”,而《哈姆莱特》则是莎氏“灿烂王冠上面的一颗最光辉的金刚钻”。 《哈姆莱特》一剧的基本情节取材于丹麦王子哈姆莱特  相似文献   

13.
何津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31(11):103-107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剧作家,在世界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其作品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梁实秋和朱生豪是我国最早对莎士比亚作品进行系统翻译并取得非凡成就的两位翻译家。文章对两人译莎工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对比分析,探讨了其译莎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作为“世界梦幻工厂”的好莱坞又掀起一股巨资竞拍莎士比亚戏剧的热潮,好莱坞缘何对莎剧青睐有加?与戏剧舞台艺术相比,若原封不动地把莎剧搬上银幕,必会“台气”太重,有损于电影的艺术效果和观众的审美情趣。将其改编成影片时,应该怎样在基本保持原剧内容和风格的基础上,更全面、真实而又灵巧地再现莎剧艺术风貌?本文从莎剧的主题、情节、个性、台词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莎剧向银幕转换出现的些许情况和认识做了总结、阐明。  相似文献   

15.
莎剧中引用了很多古希腊罗马神话意象,这些意象在莎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朱生豪、梁实秋和方平三位名家译本的比较分析,试图探索这些神话意象的理想翻译方式。  相似文献   

16.
弗·施莱格尔的浪漫主义莎评在世界莎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在浪漫主义文学主张中将莎士比亚戏剧视为浪漫主义的杰作。他对莎剧艺术成就的认识是世界莎学宝库中的不朽遗产,对我们认识莎剧的艺术价值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梁实秋和朱生豪的汉译莎剧风格迥异,主要体现在音美效果、语体风格以及雅俗倾向等方面。梁实秋的译文在节奏、韵律方面欠佳,书面语味道浓重,但是他如实翻译了原文中的粗言俗语;朱生豪的译文诗意感较强,音调悦耳,口语化的表达通俗流畅,他对原文中的不雅语言进行了"净化"处理。梁实秋译莎更加注重戏剧的文学功能,而朱生豪译莎更加注重戏剧的表演功能。  相似文献   

18.
以《哈姆雷特》两处有关Ophelia的文字翻译为例,通过评析梁实秋、朱生豪、方平和卞之琳的译本,对莎剧翻译中的理解和表达进行讨论,指出翻译莎剧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和充分表达.  相似文献   

19.
刘映希 《广西教育》2012,(23):100-102
以《哈姆雷特》两处有关Ophelia的文字翻译为例,通过评析梁实秋、朱生豪、方平和卞之琳的译本,对莎剧翻译中的理解和表达进行讨论,指出翻译莎剧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和充分表达。  相似文献   

20.
莎士比亚深受基督教影响,作为基督教重要母题之一——罪在其作品中有充分的体现。本文试从莎剧的四个类型出发,探讨罪在莎剧中的表现:它或者成为莎剧的重要题材,构成莎剧内在的情节结构,成为剧情发展的关键环节;或者作为莎剧戏剧效果实现的重要手段,大大增强了莎剧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