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乡土意识是指个体基于自身经验对乡土文化自觉、能动的反映,具体表现为乡土感知意识、文化坚守意识、朴实求真意识和同乡凝聚意识.它是农村教师保存教育本真价值的重要依靠,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支撑.受城镇化和多元文化影响,农村教师乡土经验感知趋于模糊,乡土文化情结有所动摇,乡土教学意蕴相对弱化,师生乡土纽带作用虚化.通过自我审视、中正态度、求真求实、复归人师等措施来促其乡土意识的养成与深化.  相似文献   

2.
石承斌 《贺州学院学报》2009,25(1):57-58,61
乡土美术是地域性族群最珍贵的遗产.然而在现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中,大量的乡土美术消失了,殊为可惜.地方院校美术教育应注重发掘乡土美术资源,构建自然和谐的审美场所,让学生感受、体悟、品味乡土美术的厚重与纯朴,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艺脉传承意识与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当代乡土小说叙事在整体上显示不出乡土自在言说的主体意识和厚重而博大的精神力量,究其原因,是受制于观照乡土的二元对立思维和真正乡土叙事人的缺失.中国作家对乡土的表述似乎总是摇荡于审美与功利的两端,疏离了乡土存在应有的本性.乡土不应仅仅是一种被动的书写对象,而应是一种活生生的、能动的审美客体.乡土存在的客观规律性召唤着它的真正叙事者,对乡土展开一种本位性叙述.  相似文献   

4.
乡土文学实质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介入和中华民族自身立足"本土"对乡土经验进行修理调整后的一种表述形式,其核心是乡土意识这样一种文化或心理结构,因此乡土意识对乡土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本土价值,也应具有新内涵。"乡土意识"是现代性冲击下的20世纪乡土中国变迁的有效研究范畴,在此视角下,可以更为合理地审视20世纪中国的文学与文化嬗变、思想演进等。基于"乡土意识"对应"现代性"的本土意义,无论在方法论和价值论上,都应重视并拓宽"乡土意识"研究范畴,这对文化艺术研究和乡土中国变迁的阐释将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建设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的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的关键在于厚植乡情素养.乡情素养既是乡村教师反哺乡村的题中应有之义和特殊素养的基本要素,也是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乡土底色和参与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当下,乡村教师深受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等因素影响,导致乡土知识缺失、乡土情感淡化、乡土意识遮蔽、乡土能力弱化.新时代重塑乡村教师乡情素养,应从激活乡土知识、厚植乡土情感、唤醒乡土意识、承担乡土使命等方面着力,以期破解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无发展"的现实桎梏.  相似文献   

6.
乡情素养是乡村教师通过职前职后一体化教育,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生成的特殊职业素养,具有乡土性、稳定性、在地性、回应性等基本特征.乡村教师乡情素养由乡土知识、乡土情感、乡土意识、乡土能力等基本要素构成,其中乡土知识是乡村教师"教得好"的关键力、乡土情感是乡村教师"留得住"的核心力、乡土意识是乡村教师"下得去"的内驱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考察乡村学校教育的变迁过程,意在揭示学校如何通过各种制度设计完成对现代时空意识-"钟表时间意识"与"抽象化空间意识"的植入,从而排除了乡土时空意识-"生物时间意识"与"情境化空间意识"在现代乡村教育体系里存在的可能,并分析由此引发的乡村学生在时空意识层面潜在的冲突和紧张.以此反思乡村教育在自上而下的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局限,指出乡土文化在教育现代性建构中可能的价值和出路.  相似文献   

8.
当代音乐教育呼唤文化自觉,乡土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文化自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当代多元文化背景下乡土音乐教学不能局限于单纯西方音乐体系下的乡土音乐欣赏,而应充分挖掘其文化价值:通过乡土音乐表演、中西音乐比较以及乡土音乐民族志研究三个手段,培养学生多元音乐文化观念和民族身份认同意识,从而弥补单纯西方音乐体系教学所带来的民族与文化意识的缺失,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9.
乡土教育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的教育,与本土文化休戚相关。它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也注重人格和世界观的陶冶,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外来文化及城市化的双重冲击下,乡土教育面临着意识淡漠、地位低下及师资匮乏的困境。因此,需要确立乡土教育地位,唤醒乡土意识,培养乡土师资,发掘乡土教材,为乡土教育寻求出路。  相似文献   

10.
乡村教师乡土认同是教师对乡土自然、社会关系、历史文化与人文地理的理解、接纳、赞同与融入的心理过程,是乡村振兴必须依赖的心理基础与生命力量.其内在逻辑包括价值逻辑、内容逻辑与实践逻辑三个方面.就价值逻辑而言,它有利于丰富乡村教师核心素养,促进乡土文化承创,实现乡土知识与现代知识融合,重塑现代乡风文明.就内容逻辑而言,认同农民及自然关系,是对农民赖以生存的自然山水、田园风光、人文遗产、社会村落与人际交往的判断、想象与关怀;认同农民及其社会关系,是基于对农村人的关系的理解、热爱与思考,是人的关系的本质属性的反映;认同、保护与承创乡土文化,使自身产生文化归属和文化自觉.就实践逻辑而言,在乡土生活中认同,以生命自然共同体意识深入乡土世界,以知识魅力与文化自觉和农民展开对话;在文化承创中认同,挖掘乡土文化,承创乡土文化,绵延永恒的精神;在教育研究中认同,以深思理解乡土的普遍性与差异性,以笃行化解乡土热点与难点问题;在乡村变革中认同,以主人公的角色引领乡村教育变革,以知识传播者的角色参与乡村社会变革.  相似文献   

11.
乡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动力,是个体精神成长的需要。现行基础教育语文教科书未能在乡土文化与青少年学生之间搭建良好的互动平台,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乡土意识、家国情怀,主要表现在教材的乡土文化内容不足、内容结构失衡、相关选文数量不足、文体体裁单调,编制选文的方式单一、传承路径窄小。建构选文观,剥离乡土文化单独呈现,合理分布乡土文化并作分段要求,拓展路径深化生成,将有利于教科书乡土文化的建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乡土意识、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2.
清末江苏乡土志的编纂与乡土史地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土志是地方志的一个特殊种类,是清末民初的小学乡土史地教材.晚清政府教育改革,在全国小学开展乡土史地教育,并编定<乡土志例目>作为范式进行推广,直接促使了乡土志的产生和兴起.民国政府也同样注重乡土史地教育,编写乡土志(教科书)、开展乡土史地教育成为当时小学广泛开展的活动.江苏省乡土志作者成分复杂,成书数量大,体例多样;乡土史地教育着重培养儿童爱国、爱乡思想,树立自强意识,要求改良风俗,增强经济竞争力,富有时代气息,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3.
五四时期,新的思潮不断兴起,但中国传统的乡土意识仍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各个阶层成员的思考和行动。受到了西方文化熏陶和洗礼的陈西滢,身上也存在着乡土意识。在他对亲友的维护,对家族的照顾和对国家的热爱上都有所体现。透过他的乡土意识可以探求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在当前这个传统文化缺失,乡土意识逐渐淡薄的时代,陈西滢的乡土意识有其值得分析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福克纳有着根深蒂固的乡土意识。他不断地在自己“邮票般大小的故乡本土”上开掘,描写那里的人物、历史与事件,表现那里的乡土人情观念。其“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是以南方为背景创造的。他在作品中表露出深深的乡土意识,并对乡土———这个精神家园穷尽毕生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5.
乡土课程资源是指学校及所在社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等。本土化是乡土课程资源最重要的特点之一。乡土课程资源在课程建设中所处的地位非常突出。海南拥有丰富的乡土课程资源,教师也在不同程度地开发利用,但以“学校”为主体的开发还没有上升到意识层面;开发方式单一、制约条件较多;利用乡土课程资源建设富有特色的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还停留在低水平阶段。因此,大力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挖掘海南乡土课程资源的教育和教学价值,不仅是创建本土化的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所必需的,而且还能加快海南基础课程改革的步伐。  相似文献   

16.
农村中学生是未来建设美好乡村的主力军.要充分发挥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指引,就需要做好农村中学生的乡土情怀培育工作.当前中学生面临城乡意识发展异化,乡村归属感缺失,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脱节,家庭传统教育与乡土情怀割裂,乡村振兴使命感不强的现实困境.对此,学校教育需加强文化自信建设,提升中学生的乡土文化归属感,优化教育资源供给...  相似文献   

17.
全文通过对贵州省8县(市、区)31所学校的调查表明,由于受"男尊女卑"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及现实教育水平差异的制约,乡土教育中老师、学生、家长的性别差异比较明显,且女性在乡土教育中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主要表现在女教师在乡土教育中享有更少的话语权,教授乡土知识的幸福感也大大低于男性;女家长在获取、接收、传播乡土知识、传承乡土文化等方面显得比较被动,处于劣势;虽然女学生学习乡土知识的积极性更高,但背后却隐含着成长与就业中的不平等。因此,笔者建议,应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融入乡土教育政策中;破除观念,让女性在乡土教育政策宣传中拥有平等的知情权与传播权;提高女性的文化素质,唤醒女性的社会性别平等意识,提升女性在乡土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8.
赵树理以其本色的民间立场在其文本创作中营构出了一个原生态的晋东南乡土民俗世界。其独异文本的形成一方面缘于作者对乡村现代化转换的焦虑与期待,另一方面缘于作者那份厚重的乡土情怀。文章主要从乡土立场、乡土意识、乡土文本形式三个方面论述赵树理的乡土情怀。  相似文献   

19.
公费师范生的乡土情怀对他们未来更好地服务乡村教育且愿意扎根乡村将产生直接影响,高师院校要在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乡土情怀的渗透.笔者通过对H师范学院公费师范生和教师的调查发现,在公费师范生课程教学中渗透乡土情怀的一些情况不尽人意,存在教师主动渗透乡土情怀的意识不够,自身乡土文化素养缺失;学生对家乡文化认识不足,乡土情怀相...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从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视觉,对王统照乡土叙事中的民俗意象进行研究。王统照自觉的民俗学意识和扎实的民俗学学养,使他在乡土叙事之中尤为注重民俗意象的描写,特别是将社会民俗心理、民俗信仰与乡土世界的原生形态有机地结合起来,凸显出浓烈的民间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