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法界关于经济法“法律本位”这一理论问题,基本达成了“社会本位”是经济法本位的共识,近两年来,又有人提出“发展本位”、“以人为本位”等提法。这些理论看似正确,但实经不起推敲,也对经济法的发展造成了一些错误导向,不利于经济法的发展。本文从语义学考证的角度出发,探求了经济法产生的根源,并尝试从经济法部门法特征的角度剖析,论证了经济法的社会本位性,重申社会本位作为经济法的本位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质疑经济法社会本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经济法法本位的主流观点是社会本位,但这种观点却缺乏严谨的论证。本文从分析“本位”和“社会”的概念出发,对“社会本位”加以剖析,以论证经济法的法本位并非社会本位,并提出一种新的观点--“发展本位”。  相似文献   

3.
任何部门法都基于一定的利益而存在,都以协调各种相互冲突或重叠的利益为己任。以社会本位为其本位观的经济法,不同于以个人利益为本位的私法,与以国家利益为本位的公法也有所不同,它是站在社会整体的角度,以实现社会整体利益为首要任务;以追求经济领域内的社会公平和提高社会总体经济效益为基本价值取向;以促进社会合作,保障经济安全作为维护的目标,通过法律对社会经济关系的调整,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及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经济法基本原则是经济法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一直以来争论不休,本文从经济法的宗旨和本质的角度出发,根据经济法的价值目标和调整方式等特性,将经济法基本原则表述为社会本位原则、国家适度干预原则、弱者保护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四个原则内在统一、协调一致地作用于我国经济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关于经济法原则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者们对于经济法原则的问题往往持有不同的观点。实质上应当从以社会为本位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结合科学发展观来探讨经济法原则。  相似文献   

6.
从民法基本原则及价值谈起。近、现代民法价值取向的特征分别是安定性和妥当性,它们的主要价值取向都是公平和秩序。民法本位是民法的根本指归。近、现代民法本位未变。即都是权利本位、个人本位。个人本位比权利本位更为本原,称其为民为本位,则更确切。可在广义社会法下的经济法等和其它行政法中确定社会本位乃至国家本位。民法本位是民法的出发点,民法价值是民法的归结点,均蕴含并体现在民法基本原则中。  相似文献   

7.
经济法的产生最集中、最本质地体现了20世纪社会化大生产高度发达条件下,整个社会结构“社会本位”性的整合与变迁。混合经济体制、强社会-强国家的社会结构模式及社会本位的法哲学思潮,为经济法的产生提供了依据,该诸条件的客观存在,注定了经济法的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8.
教育目的中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对立与历史统一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教育目的的个人体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划分是从一个侧面对教育目的的理论的一种抽象概括,其实两种“本位论”各自内部还存在着诸多重要差异,并不像现有的教育理论新认为的的那么简单。此外,两种“S一位论”的划分也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在历史上,纯粹和绝对的个人本位论者和社会本位论者几乎是不存在的,在教育目的中,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中人可以胆历史的,具体的统一,而不同超历史的抽象统一。因此,从理论上讲,两种教育  相似文献   

9.
经济法的利益观是社会利益观,社会利益是经济法产生和存在的天然基石;经济法以社会利益为本位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实现个人利益,以充分体现经济法的人文关怀;经济法为社会利益的实现提供了制度保障,即市场规制法律制度、宏观经济调控法律制度、社会分配法律制度和经济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0.
经济法产生的社会背景是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向垄断资本主义经济转变及市场主体后果的社会化,同时法哲学领域个人本位向社会本位的转变、凯思斯经济学的出现、民法调整现代市场经济的缺陷、国家调节经济职能的专门化等。经济法的产生有其深厚的社会基础及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1.
受西方语言学理论的影响,现代语言学研究中各种“本位”说接连出现,从“词本位”、“句本位”、“词组本位”到“小句本位”.“字本位”的提出者,企图换一种眼光,结合汉语特点,从汉语本身出发为汉语研究找出一条新路.它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了中国语言学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吸收了西方语言学的立论精神,试图实现中西语言学的结合和现代语言学与汉语传统研究的结合.本文回顾了语言学界和对外汉语教学界”字本位”理论的阐释和研究,对运用“字本位”理论指导对外汉字教学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2.
民法学界,由于工具理性高涨,价值理性衰微,对民法本位研究不足并且观点不一,由于本位问题是每个法律部门研究的出发点,是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因而必须对其有清醒的认识。本文试图从法理学角度出发,探讨民法本位,分析并驳斥社会本位学说,解析民法社会化对民法本位的冲击及权利本位的确立与其发展,及在现今时代权利本位所具有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是教育目的论中的重要理论,辩证统一地看待两种理论,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的高校教育管理具有现实意义。针对目前高校持续扩招而待就业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的现状,高校教育管理应采取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相结合的相关措施平衡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此促进学生的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经济法的一个基本的理论问题,也是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部门法的重要标志.法学界对此讨论甚多,但目前仍未形成统一定论.笔者认为,从经济法自身的价值出发,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应该是社会本位原则、保护弱者原则以及可持续发展原则.  相似文献   

15.
工作本位学习的概念是通过工作本位学习的过程、内容及相关方的角度来界定的.据此,工作本位的学习有着不同的组织类型.近20年来,国外关于工作本位学习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其基础理论、发展驱动因素、课程教学、管理体系、评估体系及影响与作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从语言哲学角度反思翻译理论中的本位外位及主客体辩证关系,翻译应该以原背景为本位通体关照,目的背景为外位参照。主体的权力是建立在客体的可容性基础之上的,因此翻译应考虑到主客体即翻译者、原文本、目标文本和读者等诸多因素。  相似文献   

17.
民商法和经济法作为共同扎根于市场经济的法律,二者在个体本位与社会本位、设定权利与限制权利(力)、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等方面有角色分工,正是这种角色分工,促成了二者对市场经济调整的互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人类社会历史是一个从“集体本位”向“个人本位”演进的历史过程。“公民本位”是这一演进过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在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过程中。努力建构“公民本位”价值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大学制度变革创新的价值抉择过程,是社会本位、个人本位、知识本位、学校本位价值观之间的一场博弈。社会本位在大学制度变革中有着强大的现实动力、功利目的与外在压力;从大学人的福祉出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个人本位是制度变革的终极关怀之所在;以高深学问的增值为旨趣的知识本位是制度变革中的深层次文化动因;学校本位为制度变革提供了直接推动力与内化影响力。大学制度变革的价值博弈过程,从理性角度看,是这四种本位间因时、因地、因校制宜的合力。从代价视角看,人的发展本身才是大学制度设计与制度变革的终极价值关怀之所在。  相似文献   

20.
“本位”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上世纪七十年末以来出现的种种“本位”理论,如记词类本位、句本位、语素本位、词组本位、小句本位、字本位等,认识其来龙去脉,特别是与国外有关理论的关系,可以较为清楚地看到这些理论的提出在汉语研究方法论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